大唐:皇室暴君,开局屠了五姓七望 第141章

作者:我是冠希

  殿下,我没钱啊!!”程处默立刻就犹豫了。

  裴南苇可是妙春坊的扛把子呢!

  这要花的银两,可就恐怖了!

  “呵,你贩卖精盐,赚的恐怕都能买得下半个长安城了吧!

  还跟孤哭穷?

  孤给你说,你要是不愿意的话,那我就把精盐这生意,交给尉迟他们家去做!”

  李承乾嘿嘿笑道!

  “别啊!殿下,千万别啊!”程处默立刻就慌了!

  这精盐生意,确实让他们程家赚的很!

  现在若是这生意丢了,那他程处默的爹程咬金,非得揍死他!

  “我赎!我现在就去赎!

  他们妙春坊若是不愿意,我直接把背嵬军给拉过去!看他们愿不愿意!”程处默赶紧就认怂了!

  而后。

  程处默却又讨价划价道:

  “殿下,那冰块的生意,您给了陇西李氏。能不能稍微给我透一些啊!”

  李承乾一巴掌,拍在了程处默的脑瓜上,

  “你吃这么多!也不怕撑死吗?”

  程处默嘿嘿笑着,拍着肚皮,

  “撑死最好了!”

  李承乾莞尔一笑!

  和程处默合作,其实就是和程家在合作。

  程咬金粗中有细,在生意这方面,很有头脑!

  所以,李承乾也是乐意合作的。

  再说了,就算是合作,李承乾始终拿的是大头!

  而且他还不用管那么多闲事。

  何乐而不为呢!

  李承乾于是便道:

  “你把裴南苇这件事情,给孤办好,别再留人口舌!

  孤给你造纸和印刷的生意!”

  轰!

  造纸!

  印刷!

  单单这四个字,落在程处默耳畔。

  就让他头皮发麻!!

  他浑身一颤,知道这恐怕又是一桩能震撼整座长安城的事情了!.

第116章

  --

  程处默这人,很会来事。

  妙春坊的事情,给他很妥当的处理完了。

  裴南苇被送来东宫的时候,一脸诧异。

  当看到身穿蟒袍的李承乾时,她更是张大了嘴巴。

  “你!你居然是太子殿下!?”

  “怎么?不像吗?”李承乾正用手绘画着造纸术和印刷术所需要的工具,准备先让匠人们将这些工具都给打造出来。

  其实,在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

  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

  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

  当然了,李承乾将会采用更为先进的湿法造纸法!

  在湿式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以前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但其造纸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

  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故而,李承乾准备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竹纸!

  李承乾明白,这若是成功了,就将使得造纸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也将表明唐帝国的造纸技术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李承乾还会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技术基础。

  李承乾的目的,是使得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而且,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要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

  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

  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至于印刷术。

  李承乾打算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者一起走!

  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

  “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

  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

  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

  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

  汉灵帝熹平四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

  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

  拓碑的方法很简便。

  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

  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

  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

  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

  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

  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

  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

  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

  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

  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

  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

  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

  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

  “模勒”就是刊刻。

  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

  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

  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

  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

  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