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开局成为三绝传人 第274章

作者:蒹葭拌白露

  “北有无数崇山峻岭,数道长城雄关,易守难攻,李阀大军他日若从北而来,进可攻,退可守,入主中原,必是势不可挡!反观宋阀,蜗居在岭南山川低洼之地,地势不占优,兵力不占优,如何胜之?”

  “以北统南,此为天下大势之一!”

  宋无缺静默不语,只是轻叩桌面,听着师妃暄的话语,只听这位静斋圣女继续道:

  “天下大势之二,便为民族大一统!”

  “中原版图渐广,民族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李渊李世民身具胡人和中原血统,正是真龙所属,开历代之先河,以李家为表率,更适合吸纳外族,促进真正的民族大一统!相比之下,宋阀虽然自诩血统纯正,但宋缺、宋澜都是思想保守之人,固守尊崇所谓中原正统血脉,以外族为卑,实在是逆大势而为,殊为不智!”

  “可以想象,日后若是开战,李阀尽显开放包容之心,而宋阀却坚持所谓正统,届时哪方得到的助力更多,阻力更小,胜算更大?”

  “仅此两点,便足以说明天下大势,古今浪潮!宋兄天资不凡,想必不需要妃暄多言了吧` ‖?”

  师妃暄说完,一双美目炯炯有神的看着宋无缺,似是坚信这番言辞,足以打动眼前之人。

  宋无缺看着眼前这位如仙似神的绝世女子,也是心生感叹。

  这份心智,这份伶俐,这份口齿,难怪原著中,可以将徐子陵迷得对好兄弟寇仲都袖手旁观,并甘为其牛马。

  的确是思路清晰,姿态夺人。

  要是一般人,身在其中,可能还真会被师妃暄这几句话给打动了。

  那么师妃暄说的所谓天下大势,有道理吗?

  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师妃暄之前说的地利之势是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古以来,中原的危险都来自北方,以前有匈奴,现在有突厥。

  跳出这个世界的框架,哪怕在前世中,

  天朝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国是以北地关中,统一天朝,汉代总体继承秦代。

  三国争战,最后以北魏打败南方的蜀和吴统一天朝。

  整个历史上也就是朱元璋是由南方统一的,后来也照旧将国都从南方迁到了北京。

  天子守国门就是这句话。

  事实也证明,唐代以后的每个朝代,几乎都是北方干掉南方,宋代失燕云,蒙古灭南,明代被满人占领。

  因此以北统南,确实是有一定道理在的。

  但……这里面,却也有个问题,在绝对的战力面前,地势和外敌都是浮云。

  恰如宋无缺所知,北地重要不假,但并非只能以北统南,等宋无缺得了天下之后,大不了也如后来的朱棣一般,将国都北迁即可。

  因此这一点,并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

  至于民族一统的说法,就更不靠谱了,李渊也就一点胡人血统,这就算促进民族大融合了?这不扯淡吗?

  师妃暄的所谓天下大势,看似有道理,实则乃是慈航剑斋的诡辩之词,亦是他们用来说服她人,甚至说服自己的说辞罢了。

  论大势把握,何人比得上此刻的宋无缺。

  因此,面对师妃暄略带期冀的眼神。

  宋无缺只是冷冷吐出四个字:

  “可笑至极!”

  师妃暄美眸之中,顿时浮现出一丝讶然之色,宋无缺的这个反应,绝对在她的意料之外。

  “宋兄何故如此无礼?妃暄所言,若是有不同意见,大可指出,为何出此言论?”她很快调整心态,秀美微蹙道。

  宋无缺轻轻缀了一口清茶,方才道:

  “师仙子方才所言所谓天下大势,其第一点,无非是说李阀兵强马壮,地势优渥,我宋阀各方面都非敌手,最好趁早束手就擒,省的劳民伤财是吧?”

  宋无缺一针见血,点出其中关键。

  “.` 呵,说实力就说实力,何必扯什么大势,真搞得李阀似乎天命之选一样,对于争夺天下胜负如何,自下定决心之日起,我们心中便有觉悟,自不用仙子和静斋操心,殊不知,市井之民尚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子通和杜伏威之辈仍要争天下,我们宋阀又岂会退却?”

  师妃暄眼神微凝,她想要反驳,却有些语塞。

  的确,如宋无缺所说,这所谓以北统南的说法,说到底还是实力原因,宋无缺能清晰把握其中关键,不被名头吓到,的确是机敏过人。

  而宋无缺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我既然决定了争天下,就有把握和觉悟胜出,你们这些人瞎操什么心?

  宋无缺没有管师妃暄的反应,继续道:“至于什么民族融合,哼,这就是我方才说的可笑之处松。”

  他饶有兴趣的看向师妃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若是沾(钱李的)了一点胡人血统,就可以高举民族融合的道德旗帜,那我宋无缺等下便娶上七八个外族妻妾,届时不止胡人,什么突厥、吐蕃、东瀛、高丽来者不拒,那请问仙子,我是不是更符合你所说的的民族一统了呢?”

  “这么一想,慈航剑斋和师仙子你,届时是不是该改投我宋阀麾下?否则不是和你们所提倡的民族大一统背道而驰?”

  宋无缺目光如电,紧紧盯着对面的师妃暄,似要探进她的内心之中,一窥其真实想法!

  “这……”

  宋无缺一番话说完,气势高涨,丝丝入扣,抓住了师妃暄言语中的漏洞,顿时让她无法辩驳。

  与此同时,他催动道心种魔大法,配合天魔大法的诡谲无形,暗中附在言辞和目光之中,随着他话音落下,登时让师妃暄心神一震。.

第366章

  道心种魔大法,乃魔门天魔策上不世魔功!

  宋无缺早已观阅全篇。

  其分上下两卷共十二篇,上卷包括「入道第一」、「种魔第二」、「立魔第三」、「结魔第四」、「魔劫第五」、「种他第六」,下卷包括「养魔第七」、「催魔第八」、「成魔第九」、「魔极第十」、「魔变之境」、「魔仙」。

  最後一篇名为「魔仙」,是全书最短的一篇,虽然只有百来句,一千多字,但晦涩难解,纯属理论性的摊测探究,缺乏经验上的支持,在卷终处注有「破碎虚空」四个蝇头小字。

  「道心种魔大法」的修练可谓困难重重,魔门中人均认为要修练这门武功必然要依靠吸取「邪帝舍利」中的元精或真气才有望练成,就算魔门谢泊、墨夷明等天资卓绝之辈都没能练就,而魔帝向雨田更是据说练至後来而邪火焚身而亡。

  实际上据宋无缺所知,向雨田未必身死,原著中其在隋末还曾现身,其寿命已长达数百年,很有可能已经借助「邪帝舍利」练成「道心种魔大法」。

  只不过如今可能还隐藏在暗处而已。

  向雨田是通过吸纳邪帝舍利的方法,才练成此道。

  据宋无缺前世所853知,除他之外,还有几人也练成这门旷世魔功。

  在武周时期《日月当空》,「圣帝」杜傲以龙鹰为「炉鼎」,修炼「道心种魔大法」,因女帝颁布荡魔缴,反成就了龙鹰,使其成为继向雨田後第二个练成「道心种魔大法」的人。

  女帝武曌也在龙鹰默诵抄出道心种魔之后,观阅了一番。

  武曌曾评价,「道心种魔大法」是个视万物为波动的心法,一草一木,都是一种「波动」。

  一般练武者的真气也是波动,先天真气则是更高层次和精微的波动,因能与人的精神结合。

  而「魔种」则是超越了生死的波动,故能人之所不能。正是在这个看法的基础上,虚空亦可以是波动,令「破碎虚空」合理化。

  这是一门直指破碎虚空的至高武学!

  至明朝洪武年间《覆雨翻云》,「魔师」庞斑获传的「道心种魔大法」已无文字记载,而是利用口头传授,他更自创「以情制情」的法门,用爱人靳冰云当「魔媒」,利用风行烈的「道心」成功练成大法。

  另外,韩柏则因赤尊信牺牲自身而获得属於赤尊信精气神所结合成的「魔种」,并再与秦梦瑶以「道胎」共练双修大法後,练成另类的「道心种魔大法」,并非魔门正宗所流传的「道心种魔大法」

  总的来说,道心种魔大法的修炼途径,无非三种。

  第一种是最正统的:以首篇是“入道第一”先修行玄门正宗心法,以建立本身的“道体道心”。

  其后,以次篇“种魔第二”,种下魔种(类似与水中火发),获得真阳。按照第三篇“立魔第三”,散去全身道功,使魔种由阴中之阳化为至阳,而道心化作阳中之阴。

  道心在“魔劫”过程中使修炼者死而复生,从而使魔种向至阳无极雏形演变,直至“魔极”阶段形成至阳无极;在“魔变”阶段,道心可由阳中之阴转化为至阴(类似火里结冰),修炼者经过第二次死而复生(龙鹰)或缓慢修炼(向雨田),获得至阴无极雏形,最终在“魔仙”阶段达到道魔合流、阴阳平衡,最终破空而去。

  第二种即“种他”:具体来说有三个条件,就是「种魔者」、「炉鼐」和「魔媒」。

  「种魔者」藉由「魔媒」对「活炉鼎」播下「魔种」,「炉鼎」本身已经道功大成。「种魔者」藉由「炉鼎」有心灵破绽时,使「炉鼎」被(baaj)动散功,「魔种」大成,从而攫取魔种和道心。

  在此过程中,炉鼎由于失去道心,在魔种毁灭性魔气的作用下,「炉鼎」精枯血竭而亡。

  这种方法难度极大,首先鼎炉万中难求,而后精神意念进入鼎炉精神海中凶险难测,如落入惊涛怒海中的孤舟,无根无凭简直就是十死无生,修练者若不小心,受「炉鼎」情欲狂击,轻则走火入魔,重则万劫不复,形神俱灭,故古往今来,凡依此法者,均落得败亡身死之局。

  譬如后来的「圣帝」杜傲,便是吸纳炉鼎不成,反成就龙鹰。

  第三种:「种魔者」甘愿牺牲自己,将自身魔功结合全部精气神灌顶给「炉鼎」,催生出魔种。

  宋无缺早就有过谋算,第一种方法太过循规蹈矩,且需要契机,龙鹰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方能功成,宋无缺没有那个功夫。

  第二种方法太过危险,完全不需要考虑。

  因此,他选择第三种。

  第三种虽说是在他人体内种魔,但是也并非一定要先播下魔种。

  通过韩柏和秦梦瑶的经历可知,可以直接寻一个道心道胎的女子,在其道法功成之后,再种魔,最后通过类似双修之法,将体内魔种与其道胎相合,达成催魔养魔之效,借此直接跳过前面几关。

  在看到师妃暄的第一眼,宋无缺便确定了,她便是身具先天道心道胎之人!

  因此,他才故意要引诱师妃暄说话,再伺机抓住她话语的漏洞,暗中催动天魔大法,将魔气灌注在一举一动中。

  这有点类似阴葵派的天魔舞,只不过更加隐晦,乃是道心魔种中著名的【魔染】之法。

  表面上看去,师妃暄只是怔了一怔,随即便镇定下来,恢复了神色。

  但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只这一瞬间,宋无缺的身影,就仿佛一个烙印一般,在她的道心之中,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影子。

  魔染之术,便是如此可怕!

  而道魔相克,越是纯净无暇的道心,有时候,反而越容易沾上魔染!

  有时候不是她们意志不坚定,恰恰是因为她们太过自信和自负,反而给了魔种生长的机会。

  这也是很多道门圣女圣子,一旦入魔,便一发不可收拾,反而比常人更难摆脱桎梏的原因。.

第367章

  道心种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魔种已经落下,只待花开采撷之时。

  本来,种魔之术,除非宋无缺比师妃暄的高上一两个境界,才有可能成功。

  只是此时此刻,宋无缺把握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加上师妃暄面对同龄之人,难免大意轻敌,才有如此良机。

  当然,宋无缺落下的,也仅仅是魔引而已,还算~不上真正的魔种。

  不过饶是如此,他也有把握,迟早将眼前这位静斋圣女,变为上好的-道胎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