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九级工程师开始超神 第483章

作者:九级工程师

只要上级给经费。

靠着钱来砸,多搞几次样机,就可以更快地改进。

到时候,国内战机设计技术最好的就不是112厂,而是132厂了。

“没错,这可以让所有加工零件精度保持一致,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高精度零件加工,很多高级技术工人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王南涛意识到了熊东林想干什么。

不能让他专美于前。

“杨总,我希望能优先提供给我们。”

熊东林终于说出了目的。

“这样的数控机床,最适合我们的发展!只要您同意,我马上就去航空工业部要计划……”

“我们厂缺这点计划订单?熊主任,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田志清见杨总皱起了眉头。

顿时火了。

各个厂的生产,都是根据上级的计划订单来。

只要生产计划多,厂里的效益肯定就好。

分配到的各种物资自然会多很多。

红星轧钢厂是个特例。

每年仅仅是自行车的出口订单数量都不少。

还有一些特种材料,生产工厂都是要给研发经费的。

自然是不缺订单。

何况,现在还有出口的防空导弹系统……

熊东林这是瞧不起红星轧钢厂呢!

“田厂长,我没这个意思……”

“你就是这个意思。咱红星轧钢厂根本不缺这点生产计划!”

王南涛也不顾熊东林的人会冒火。

直接往火上加油。

随后,一脸谄媚地对着杨刚说道:

“杨总,您看,在你们自己够用之后,能提供给我们一批么?咱厂一直都在给新建的飞机厂提供技术人员跟设备,如果有了这些设备,培养人才更快……”

尼玛!

田志清差点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一直担任厂长的人,这拍马屁的水平就是高。

王南涛这番话,不显山不露水。

不仅抬高了红星轧钢厂。

也抬高了他们厂。

而且,还好听。

得好好学学说话的技巧。

田志清琢磨着。

“在我们自己够用之后,肯定会提供给兄弟单位。这种机床,就是为了解决技术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样,这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方向……”

听到杨刚如此回答。

田志清更觉得自己得好好跟王南涛学学。

这倒是让熊东林有些难受。

该死的王南涛!

看来,得找机会好好修复一下跟杨总的关系。

杨总不是要技术人员么?

之前计划的人员,必须更换,全部给最好的。

这样才能改变杨总的看法。

他了解王南涛,他们肯定不会把最好的人给红星轧钢厂。

要不然,全国援建了这么多战机厂,112依然是技术实力最强的?

““II行了,这东西,你们知道就行了,不要说出去。整个国家,都没有多少人知道……”杨刚强调着。

“杨总放心,我们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好了赵)“对,打死都不会说,连我们自己厂里,没有引进之前,也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即使杨刚不交代。

两人也不会说出去。

这东西,可比蘑菇蛋的作用大多了。

蘑菇蛋那是用来威慑敌人的。

基本上用不到。

数控机床,可以有效提高制造能力。

越强的制造能力,就代表着越强的国防实力。

能说么?

不能。

随后,杨刚直接就让两人各自回去准备应该提供给红星轧钢厂的飞机设计研究人员地。

“杨总,熊东林不走,他说还有一些问题想请教……”

田志清对熊东林没什么好感.

424格局大点,脉动式生产线给他们,是为我们发展

“还有事?”

杨刚看着熊东林,很是不耐烦。

自己的时间宝贵着呢。

这混蛋,非得浪费自己的时间。

“杨总,我对于你们的脉动式生产线不是很了解,又发现这种生产方式效率很高……”

熊东林知道杨刚时间宝贵。

也不敢耽搁杨刚的时间。

直奔主题。

“哦,你看出来了?”

杨刚有些意外地看着熊东林。

脉动式生产线,最早就是用于飞机生产制造。

属于最先进的装配方式。

传统的,也就是现在各国的飞机生产工厂,工装、设备、以飞机为中心布局,工作人员以固定的位置进行装配工作。这样的方式,生产效率很低,故障检测困难,人员工作强度大。

根据所有装配工作进行优化,然后设定装配生产线。

每个装配岗位在进行装配前都会进行上一道工序的检测,然后进行本工位的装配工作。

完成之后,生327产线就脉动一次。

也就是整条生产线的所有产品往前移动一次。

出来之后,就是成品。

因为每道工序都得前面一道工序完成,并在前面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一旦有故障,就得解决了才能进行后面的工作。

不仅生产效率高。

就连生产质量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杨刚在红星轧钢厂怎么说,杨厂长跟田志清这两个分管军品跟民品的负责人就怎么做。

也没人觉得这跟其他厂有什么区别。

112厂的王南涛都没看出来这个。

也不怪他。

毕竟,现在流水线生产在国内都不是很常用。

要不然,132厂的歼-7战机也不会因为战机零件不能互换,导致后勤维修方面很大压力。

如果能改变这种情况,避免国家资源被浪费。

杨刚自然乐意。

看到杨刚的神态,熊东林就松了一口气。

“梁峰,你把我们的装配生产线给熊主任介绍一下。”

杨刚叫田志清去把梁峰找来。

生产线的工作模式是杨刚提出来,梁峰跟田志清两人带着一帮管理人员一起研究搞出来的。

“这种生产模式好像更适合战斗机的装配?”

听完后,熊东林不知道自己是否是错觉。

也顾不得被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