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我在大萧条画超人 第254章

作者:月上心偷

在这些人员当中,有同样柯林所熟悉的CBS电台代表,不过因为地区的不同,来的是CBS在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o布彻。

“各位,晚上好,抱歉在这个时候打扰到大家。”

推动轮椅,罗斯福先是和紧急赶来的各大电台负责人表达了歉意。

“不,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总统先生。”

虽然,罗斯福所表现出的态度十分的友善,但是各个电台的负责人却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他们摇着头做出附和。

点头将轮椅推到安置扩音器的壁炉旁,罗斯福提出了自己首次广播的要求:“我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

“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

听到罗斯福的要求,在场的点头负责人彼此对视了一眼,见场面沉默柯林随即开口提议道。

“炉边谈话。”

听完柯林的建议,轮椅上的罗斯福扭头看了一眼身旁的壁炉,立马点头赞同道。

“很贴切的名字。”

……

就这样,1933年3月12日,星期天的晚上。

在6000万守在收音机前的听众翘首以盼中,罗斯福打开了广播,开始了第一次“炉边谈话”。

他坐在壁炉边的一张沙发上,点着烟斗,对准话筒,用亲切而又热情的语调说:“朋友们,我想告诉大家,过去这几天我们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干……”

而在他身旁,柯林扛着最新的电子摄像机将这一幕清楚的录制下来。

因为白宫对邀请来宾的严格限制,这一次柯林不得不亲自担任摄像师的角色,将这极具历史性的画面记录下来。

虽然,目前电视机还并不普及,但是柯林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让民众能够在电视上看到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画面,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收音机的方式。

考虑到收音机前听众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罗斯福尽量用人人都懂的词语和比喻来说明银行危机的情况,同时也在不断的敦促听众把他们节余的钱存回银行:“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让我们团结起来消除恐惧……”

广播中,罗斯福的声音亲切而镇定,似乎有着某种力量对着收音机前的听众传递着信心。

然而,拍摄中的柯林清楚,事实上这也是对方的无奈之举。

银行金融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大,而他也才不过上任八天,哪怕已经通过了《紧急银行法》等到真正生效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因此罗斯福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尽量维持住局势,让情况不至于在继续恶化下去,如果挤兑的现象持续发生,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造成金融破产,到时候就算有法案,也将无济于事。

从结果上来看,这一次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无疑是成功的。

至少,对比起被民众唾弃的胡佛,大家更愿意相信罗斯福。

结束‘炉边谈话’的第二天,原本挤在银行门口挤兑的民众已经少了许多,甚至在《信使世界报》的调查走访中,不少民众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

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当然,柯林清楚,这一切仅仅只不过是假象,或者说民众对于罗斯福这个新上台总统的蜜月期信任。

这一份信任,在当初胡佛刚上台的时候也拥有存在,只不过对方最终搞砸了这一切。

……

“你把钱放回银行了吗?”

普利策大厦内,小约翰有些迟疑的对着雅各布做出询问。

“差不多,毕竟这么多钱藏在家里,我总有些担心,听说这段时间入室抢劫的案件比过去多了不少,很多人放在家里的财产都被偷走了。”

漫画部,雅各布一边修改着手中的画稿,一边对着小约翰回道。

“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万一银行又倒闭了怎么办。”

随着老约翰被调派到旧金山负责新报纸,失去了束缚的小约翰的确有一段时间过得极为舒心。

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事故,让他有些怀念起老约翰所在的日子。

至少,在那个时候他不需要自己去烦恼这些问题。

“罗斯福总统不是已经说了吗,把钱放进银行比放在被子底下安全的多了。”

“谁知道他有没有骗人,之前胡佛还说大萧条马上就会过去呢。”

对于总统保证,小约翰显然已经有过糟糕的经验了。

如果不是因为柯林先生保下了当时的信使报社,并且通过《超人》让报纸的销量变的越来越好,或许如今他们一家已经住进了胡佛村里。

但是,就算如此,小约翰心中依旧还是怀揣着些许的不安。

虽然已经换了新总统,但是大萧条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的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世界日报》这么大的报纸,说倒闭就倒闭。

小约翰甚至还记得,当初《世界日报》负责人在信使报社趾高气扬收购的模样,结果转眼的功夫,《世界日报》就成为了被收购的一方。

“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或许可以学着我的办法。”

工作室里,听着小约翰和雅各布两人的谈话,查尔斯·亚当斯忍不住插话道。

“什么办法?”

闻言,小约翰下意识的脱口问道,不过在话出口的同时他就有些后悔了。

果然,在小约翰的询问下,查尔斯·亚当斯勾动嘴角露出一个阴沉的笑容:“准备一具棺材,把钱放在里面,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棺材的主人,我个人推荐使用骷髅……”

第296章 流浪

【信仰(37890/1000000)】

普利策大厦顶楼,镀金的圆形办公室里。

柯林的目光从查尔斯·亚当斯等人身上收回,随即落在了眼前的文字之上。

《信使世界报》上大船沉没的倒计时还在继续,不过受到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民众所在意的还是自己在银行里的钞票。

恐慌虽然淡去,但却并没有彻底远离。

就连查尔斯·亚当斯这样平常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怪咖’,都提出了自己的存钱方法,由此可见这一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对于柯林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大萧条虽然有助于【信仰】的收集,但前提是社会的动荡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旦整个社会都因为金融危机而崩溃,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报纸这一类非必要民生物质。

其次,在电视机的推广上,柯林也需要足够的家庭来支撑这一产业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他主动帮助罗斯福,见解促成‘炉边会谈’的原因。

这本身就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当然,这场席卷全美的金融恐慌,也并非全无益处。

至少在股票市场上,整体低迷的证券市场为柯林提供了一个不错不错的契机,罗·斯通在这段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对市场上绝大多数石油股的收购,抢先保罗·盖蒂一步将其攥入手中。

目前,柯林手中的石油股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份量,但相比于美孚这样的石油巨头依旧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尤其是美孚手中掌握的海滨联合石油公司,更是柯林接下来收购的重点。

事实上,关于这一点,他心中早有预案。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等到明年,罗斯福就要对全国最有权势的家族财产进行审查,而作为美孚的最大股东——洛克菲勒必须坦白他的所有股份,如果不想支付高额遗产税的话,洛克菲勒必定会卖出手中的一部分股份。

而这就是柯林的机会,事实上,在之前和罗斯福的见面中,他就已经隐晦的提出了关于遗产税的问题。

银行导致的金融恐慌,不仅仅造成了全国性的危机,同样也让这段时间以来罗斯福颇为头疼。

因此,对于柯林口中的遗产税,他相当的感兴趣。

目前,民主党的议员已经开始尝试推动相关的审查法案,如果不是因为国内经济以及民生的问题影响,或许早就已经成型了。

就算如此,审查案的成立也势在必行,甚至可能比历史上更早推出也说不定。

以柯林目前在白宫内的关系,了解法案的进度并不困难。

海滨联合石油公司的收归虽然麻烦,但是却又十分的重要,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资金他才能够开展后续的扩张,包括对派拉蒙的收购。

在完成对【白银印记】的升级之后,柯林很清楚。

单纯的漫画或者广播剧,已经不足以支撑一百万【信仰】的收集,至少无法做到迅速增长。

因此,即将扩展和超人相关的产业,就成为了柯林接下来在正世界发展的重点。

相比于纸质媒体,电影产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更具有流通性,一份报纸顶多让几个人观看,而电影却能够为他提供一整个电影院的观众。

不过,眼下柯林手中的资金还不足以让他完成对派拉蒙的收购。

作为曾经好莱坞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派拉蒙的内部组成极为复杂,没有足够的资本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对整个制片厂的收购。

并且,如今的柯林手中,也没有太多合适的人选来对派拉蒙进行重组。

他在好莱坞方面所建立的人脉终究没有完全成型,并且如今电影界的萧条景象也并非一个合适的入场时间。

“还要再等一等。”

在心中默默对着自己劝诫了一句,柯林把视线的目光放到了办公室方方正正的机器上。

这是信使电视机工厂生产出的第一代电视机,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机专利虽然还在继续,但这并不影响工厂的电视机生产。

毕竟,在诉讼没有判决前,电视机的专利依旧归属于费罗·法恩斯沃斯,信使电视机工厂有权生产电视机产品。

作为第一批产业化的电视机产品,这台机器在性能上还存在着很多明显的缺陷,例如画面的清晰度以及信号的接收上。

在这个时期,制作电视节目的电台凤毛麟角。

柯林办公室里的这台电视机,除了在工作日的晚间的几个小时直播节目之外,其它时间事实上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摆设品。

但就算是这样,在这个时代,电视机也算得上是相当稀罕的物件。

对于这个能够通过荧幕播放画面的机器,哪怕是《信使世界报》见多识广的编辑,也感到十分的好奇。

《信使世界报》的总编辑,就不止一次接讨论报社内部人员安排的问题,进入到柯林的办公室里。

并且,每一次商讨的时间,都恰好是在电视机转播画面的那几个小时。

……

正世界,伴随着《紧急银行法》的出台,象征了罗斯福的‘新政’拉起了序幕。

然而,对于‘新政’的未来,事实上包括罗斯福在内,所有人心中都没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