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我在大萧条画超人 第3章

作者:月上心偷

但是,谁也无法做出保证不是,毕竟……

将脑中浮现的念头压下,柯林站在门前深呼吸一口气,伸手压了压头上的礼帽,拉开大门,迈步而出。

映入眼帘的,是熟悉又陌生的大都会——纽约。

或者说1931年的纽约。

……

十一月的纽约,寒风瑟瑟。

大萧条的阴霾依旧没有散去,顶着冷冽的寒风走在路上,周围随处可见的是行色匆匆的行人以及表情麻木的流浪汉,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些流浪汉中的绝大多数人,还过着光鲜的生活,其中不少人还是农场主、工程师、学校校长甚至银行行长。

然而,大萧条的冲击之下,一切化为乌有。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

据最新《财富》杂志九月份的估计,大萧条下整个美利坚有超过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失业(这个年代童工是合法的),约占人口总数的28%。

而且还是保守估计,因为没有包括1100万农村的农户。

工人的失业同样影响了农民的失业,最后任何一方都买不起另一方的产品。

就仿佛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一般。

农民的辛苦劳作换来了严重不对等的报酬。一马车的燕麦买不到一双低质鞋;种植小麦每英亩亏损1.5美元;用玉米做燃料比卖掉玉米买煤烧更划算;农场主喂养牲畜的钱赚不回来,宁愿丢掉它们也不拿去卖;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数以万计的民众被赶出了房屋,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栖身之所,同年更有大量的人死于大萧条时期的饥荒与营养不良。

而这一切的一切,仅仅只是大萧条时期最为常见的景象。

……

过往,柯林对于大萧条的认识。

多只来自于各类书籍照片的记载当中,通过几张黑白的照片或者简单的文字,很难对此产生太大的共鸣。

如今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切,他才真正明白,这个时代尤其是生活在大萧条时期民众的艰难,巨大的失业潮之下,一份稳定的工作变成了奢望,很多人累死累活的工作一天所赚取的工资,甚至还不至于买下一块面包。

而就算是这样的工作,也往往需要足够的运气才能够找到,并且还不是每天都有。

从街道一路走下来,柯林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乞讨的身影。

同时还有衣着褴褛的孩童,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们的模样看起来格外的瘦弱,这些孩子蜷缩在母亲身旁,依靠着母亲那同样枯瘦的身体遮挡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凛冽寒风,母亲本人则一只手举到嘴边,目光看向远方,眼神中透着愁苦,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死气沉沉以及麻木。

看到这一幕,柯林脚下的步伐不由慢了一些。

他想要做一点什么,却又深感无力。

因为,类似妇女这样的遭遇,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触目皆是。

这并非单一问题,而是席卷整个美利坚乃至整个西方的社会事件。

甚至,在后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深呼吸一口气,将目光从那衣着破烂的妇女身上收回。

柯林转身快步离开街区,穿过一条冷清的店铺街道,最终他在街角一处老旧的房子前停住了脚步。

“信使报社”

抬头看了一眼房子前的招牌,柯林正了正头上的礼帽,张嘴咳嗽了一声。

这才伸手推开报社的大门。

第5章 报社危机

“……不行,这张照片角度太模糊了,完全看不到切瑞尔的脸……没办法用在排版上……”

“但是,这已经是我拍的所有照片里,和切瑞尔距离最近的一张了,后面我就被他们给赶出来了。”

“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放弃这条报道了。”

“可如果这样的话,这周的素材又不够了,我们已经连续好几周都排版不足了,再这样下去的话……”

哐当——

门外响起的推门声,打断了报社内的讨论。

“早上好,柯林。”

看着来到报社的柯林,老约翰扶了扶鼻梁上所挂的黄铜老花镜,枯瘦的脸上挤出一个满是褶皱的笑容道。

“早上好,约翰。”

脱下身上的衣帽将其挂在一旁的落地架上,柯林对着坐在沉重版机前的老约翰点了点头,顺势将目光移到了老约翰身边表情木讷的男子身上,微笑道:“……还有小约翰,早上好。”

“早……早上好,柯林。”

听到柯林的招呼声,小约翰木讷的脸上露出僵硬的笑容,抓着脖子上的相机应道。

排版机前,将小约翰木讷反应的反应看在眼里,老约翰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随即开口对着柯林说道:“老板,这周《信使报》的销量又下滑了,报童们告诉我这一次我们出刊的报纸有超过一大半没有卖出去,最后他们不得不通过打折销售的办法才勉强手上将剩下的报纸送出去,如果这样的情况再发生的话,他们将不再为《信使报》送报了……”

和反世界有些不同,虽然依旧从事新闻媒体业。

但柯林的身份却从原本的新闻记者,变身成为了眼前这家“信使报社”的老板。

只是,从老约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眼下报社的情况并不乐观。

大萧条的冲击,席卷美国的各行各业。

作为新闻报纸业的“信使报社”自然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随着《童工保护措施》的出台,进步派主张推动限制童工,并在大萧条期间成功地提高了报童的工作年龄,更是进一步的打击了《信使报》这样地方小报的生存空间。

失去了大量廉价的报童工人,报纸印送人工成本的进一步上涨。

让“信使报社”本不算高的销量,变得更加低迷。

“我知道了。”

没有多说什么,柯林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情况。

事实上,对于眼下“信使报社”所面对的困境,柯林内心同样是有些一筹莫展。

从他穿越一个星期以来所找到的线索来看,实际上报社的经营早就已经陷入到了危机当中。

甚至,在柯林报社书桌的抽屉里,一份银行抵押证明就静静的躺在那里。

只是在大萧条的冲击之下,大量的银行被迫破产。

其中就包括,柯林原本打算将“信使报社”抵押的那一家。

柯林皱着眉头,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

伴随着老板的沉默,整个报社的气氛也变得不安了几分。

坐在排版机前,老约翰逊一脸忧心忡忡的按动版键,以他如今的年纪,一旦失去报社的工作,根本就没有再就业的可能性。

更何况,这种失业打击下的人不仅仅只涵盖老约翰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儿子小约翰。

没有错,在这家“信使报社”内工作的老约翰和小约翰两人事实上是父子关系。

所以一旦报社倒闭,那么所牵连的将会是他们一整个家庭的生计。

一旁,感受到来自父亲老约翰身上所散发出的不安情绪,小约翰看向柯林的方向张了张嘴,最终却沉默的低下脑袋,一脸沮丧之色。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

坐在办公桌前,柯林暗自嘀咕了一句。

如果可以的话,他自然不希望“信使报社”倒闭。

尤其是在眼下大萧条的环境之下,一旦报社倒了,失业的可不仅仅就只有作为员工的老约翰两父子,同样也包括老板柯林本人。

想到这里,坐在办公桌前的柯林有些不自觉的扭动了一下身体。

他可不想成为纽约街头上流浪的那一群人中的一员。

只是,主观想法是一回事,现实似乎又是另一回事。

眼下,以“信使报社”日渐低迷的报纸销量来看,他距离街头流浪汉的未来仿佛是越来越近了。

“不行。”

摇了摇头,将脑中不安的念头压下,柯林开始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

作为报社,可以用来度过眼前这场破产危机的方法相当有限。

其中,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提升报纸的销量。

例如《财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大报,虽然前期同样受到了大萧条经济冲击的影响,导致销量暴跌,但是却很快的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通过刊登就业招聘信息,吸引那些急需工作维持生计民众的目光,借此稳定销量。

只是,这样的方法只对大报有用,因为它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脉和渠道,可以将其变为资源。

对于《信使报》这样本专注于纽约市居民日常生活新闻的地方小报,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渠道。

当然也不会有商家愿意在他们这样的周报上刊登招聘的信息。

事实上,原本的《信使报》同样也是日报,只是随着大萧条的冲击,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开始做出了各种尝试,包括缩减成本改做周刊报,然而成果却是收效甚微。

“……提高报纸的销量啊。”

默默叹了一口气,柯林喃喃着将目光转到了办公桌前所堆放着的旧报纸之上。

随着《信使报》滞销,他桌上所堆放的旧报纸变得越来越多。

随手抽出一份报纸打开,关于无声电影《城市之光》首映的报道,随即出现在了柯林面前。

作为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无声影片。

《城市之光》的拍摄过程并不顺利,尤其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对卓别林的电影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完成这部电影,卓别林前前后后总共耗时了三年之久。

据说,当时卓别林对于《城市之光》的票房并没有太多的把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电影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首映当天,剧院被影迷围了起来,周边的商店橱窗更是被拥挤的人群挤破,以至于当地派出警察维持秩序,要知道电影上映的时间,正值美国在大萧条中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城市之光》能够在这样不利的大环境下成功,足以证明卓别林以及电影本身的优秀。

值得一提的是,首映当天,爱因斯坦也同样应邀参加了电影的首映,并且在电影的最后感动落泪。

第6章 拍照

可惜,电影上映的新闻是一月末。

而如今早已到了十一月中旬,早就已经过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失去了蹭热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