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我在大萧条画超人 第64章

作者:月上心偷

只见,制片厂的女员工,华特的妻子莉莲,举着相机微笑着说道。

“我只是觉得,眼前这一幕很有纪念价值。”

第102章 大饭店

“I want to be alone……(我想独自一人)”

影院的大银幕上,歇斯底里的芭蕾舞女星说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而这句话,也在日后成为了葛丽泰·嘉宝的标志。

1932年,是美国所有演艺行业最糟糕的一年。而好莱坞更是首当其冲,在这一年,电影的观众入场人次降到了最低的1500万,要知道,在两年前也就是大萧条发生的1930年,那个时候的电影观众入场人次,还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每周8000万。

而电影票更是从前一年的30美分减到了20美分,更糟糕的是,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制作成本也开始飙升,而海外市场却呈现反比的下滑。这个时期,一部卖座大片的票房收入是四十到五十万左右,但制作成本就到了三十到八十万不等,如此计算下来,利润趋近于零,这样的情况,让洛杉矶的美国制片厂都叫苦不迭。

观众的减少,让百老汇三分之二的剧场关门。

马戏团,杂耍剧场更是到了垂死挣扎的边缘,每天都有剧场被迫倒闭。

此情此景下,《综艺》杂志就发布言论说:“廉价娱乐业在任何时候都百毒不侵的这条格言已经成为笑话,没有什么是百毒不侵的,就连政府的公债也不例外!”

为了度过市场寒冬,好莱坞也仿佛扭转策略。

米高梅则是少数依旧在此期间保持微弱盈利能力的制片厂。

而“名家作品”也是这个时期所诞生的一种电影趋势,即根据预售版权的其它文艺形式改编而来的大预算影片,由各家制片厂的顶级明星主演。

《大饭店》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电影的剧情是根据维基·鲍姆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个主要角色在一天中的离奇遭遇。

这种特别的故事结构,在这个时期好莱坞尚属首次。

当然,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影片的五位主角全部由米高梅制片厂的大明星扮演,这种全明星的电影阵容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大量影迷的期望。

特别是《大饭店》,作为葛丽泰·嘉宝这位默片女王首次参演的有声电影,更是拉足了观众的期待感。

好不容易,来趟好莱坞。

柯林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部经典电影的观影。

因此,在迪士尼制片厂,讨论完联动剧情内容之后,他就主动提出了想要去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想法。

对此,华特等人也欣然同意了下来。

电影院内,观众正静静的看着大银幕上的内容。

他们的情绪,随着葛丽泰·嘉宝扮演的芭蕾舞女星而变化。

嘉宝以梦幻的眼神,狂热急促的声音,修长的体态,塑造了一个处于盛名之下,内心极端孤独、而没有安全感的女人。

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冲洗而褪色,《大饭店》显然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这部全明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代表作,将故事的场景局限在了大饭店内,却通过五组人物在同一天内的离奇遭遇,以三线交错的方式上演了各种悲欢离合的场景。

更值得称道的是,就是这样一部汇聚了众多明星的大制作,却以一个相当黑色的结局作为了电影的结尾。

当影片最后,死的死,抓的抓,离开的离开,当演员们悉数退场之后。

作为背景的饭店依旧静静的在那里,迎接着新的客人,人来人往,给人一种过客匆匆的岁月之感。

这在后来的好莱坞显然是无法想象的结尾。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饭店》的故事才备受追捧,而作为故事原型的《柏林饭店》更是被改编成了经典的百老汇歌剧,继续流传下去。

电影结束。

“很精彩的电影。”

随着大屏幕上滚动字幕的出现,柯林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感叹着说道。

“很残酷的电影。”

在他身旁,华特·迪士尼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很现实的电影。”

压了一下自己的帽子,罗伊·迪士尼低声说道。

在《大饭店》中,没有太明确的主线却又全部都是主线,就如同生活一般。

“约翰真可伶……”

这是华特妻子莉莲的感想,她口中的约翰正是电影中男主角冯盖根男爵的扮演者,一个嗜好赌博,堕落成小偷却又依旧贵族姿态的小偷,而这位男主角在影片中的结局十分的凄惨。

当然,不管他们的评论如何,都认为《大饭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好莱坞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了,上一次让我感动的电影,还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从电影院里出来,华特回头看了一眼墙上《大饭店》的巨大海报,不由说道。

迪士尼制片厂,虽然也在好莱坞内发展,但是因为电影类型的问题和这些制片厂的竞争并不明显。

“那是因为制片厂都在亏钱,为了省钱很多制片厂几乎解雇了20%以上的员工,其中派拉蒙更是直接关闭了长岛的摄影棚,导致5000多名雇员失业,大量身无分文的群众演员置留在洛杉矶的新闻几乎都要成为全国丑闻了……”

相较于华特,主导迪士尼营业部门的罗伊·迪士尼似乎更了解好莱坞的现状。

出门看戏看电影需要花钱,这对于身处大萧条时期的民众显然是一种十分奢侈的享受,因此他们情愿待在家里,听着免费的广播节目也不愿意出门花钱买上一张电影票。

首次冲击,好莱坞的八大制片厂接连亏损。

“现在的好莱坞,早就没有过去的风光了,据说就单单今年半年不到的时间内,派拉蒙就已经亏损了超过1000万以上,并且还在持续亏损中,照此情形下去,我看明年八大制片厂就可能剩下七大了……”

好莱坞的不景气,也是迪士尼为什么频繁授权出品周边的原因,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在制作周期上虽然更长,但是却很好的避免了演员片酬的难题,在迪士尼的影片中唯一需要烦恼的,就是如何让故事变得有趣。

第103章 派拉蒙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在听到罗伊说到好莱坞制片厂现状的时候,柯林的眼中闪过一丝神色,随即开口询问道。

“也就是说,现在派拉蒙的情况并不算好?”

“何止是不好,简直就是糟糕透了。”

派拉蒙的成功有大萧条的影响,在两年前它兼并了拥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才逐渐成为了好莱坞的大制品厂。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制片厂内部领导层混乱互相对立,这样的情形在大萧条这一时期显得尤为致命。

“据说,在派拉蒙内部的高层会议上,领导高层早就已经无心电影制作,内部的矛盾更是都已经浮上明面……”

事实上,从兼并帕布利克斯公司开始,派拉蒙就已经开始呈现低迷。

仅去年一年,制片厂的利润就下降了三分之二,而今年开始更是直接进入亏损。

听到罗伊的描述,柯林点了点头,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柯林,你是想?”

另一边,罗伊注意到他脸上的神色变化,很快的就反应了过来道。

“有一点想法。”

对此,柯林并没有否认自己对于派拉蒙的想法。

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面前,说不心动自然是假的。

尤其是一旦掌握了制片厂之后,《超人》真人版的电影似乎也有了制作的可能性。

再不济,一部歌舞剧版的《超人》也不是问题。

只是,相较于内心蠢蠢欲动的想法,柯林很清楚自己目前和派拉蒙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一个仅半年不到就亏损掉1000万以上的大制品厂,想要将其收购下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对于目前的信使报社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他手中可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来收购制片厂。

等一下,《重建金融法》?!

然而,正当柯林以为,自己就要眼睁睁错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机会的时候。

正世界,削弱版的【超级脑力】中突然闪过了他之前在火车上所看到的关于胡佛签署《重建金融法》的新闻报道。

或许,这是一个办法。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这个所谓的《重建金融法》的确是在后来发挥了一些作用。在重建金融公司成立后的头三年,每年发放近20亿美元的贷款,尽管这笔钱不足以使该国摆脱经济困境,但是,也确实为金融系统提供了流动性。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夸耀胡佛这一政策的好坏。

而是因为,柯林清楚,《重建金融法》的贷款发放事实上内部存在的许许多多的猫腻情况,该机构的最初计划,是帮助拯救通常无法获得美联储贷款的美国农村地区的小型银行,然而现实则是一些最富有的家族和公司控制的铁路获得了2.64亿美元的贷款。

后期,更是因为腐败而最终在1957年停止运营。

不管《重建金融法》的结果如何,目前他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对象。

一旦,柯林能够说服重建金融公司,获得贷款,那么派拉蒙的收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起来。

当然,柯林也不会将所有希望都放在重建金融公司这一个方法之上。

从罗伊的说法来看,目前的派拉蒙虽然已经深陷泥淖,但是距离真正倒闭还有一点时间。

如果他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凑集足够的资金,那么或许就不需要借助胡佛的法案来解围了。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毫无可能。

但是,对于柯林来说,却并非全然没有希望。

毕竟,他的手中可是掌握着《超人》。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罗伊你能够帮助我多关注一下派拉蒙方面的消息。”

“没问题。”

迪士尼制片厂本来就在好莱坞,因为面对柯林的拜托,罗伊并没有拒绝。

虽然,他对于对方想要收购派拉蒙的想法并不太看好。

但这并不影响他卖人情给柯林,毕竟,眼下迪士尼和柯林只见还处于融洽的合作阶段。

彼此之间的作品,也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漫画和动画中互相客串登场。

……

在确定了派拉蒙的消息之后,柯林没有再在洛杉矶继续停留下去。

他搭乘着火车,重新回到了纽约。

很快的,《超人和米奇》的联动漫画,就刊登在了新一期的《信使报》连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