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剑问明月 第120章

作者:今令冷泠

“诺。”

随着杨明一道道军令的下达,帝丘城上下,悄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魏庸以及其麾下的魏军朝着帝丘城而来的时候,杨明的视线也放在了朝歌城上边。

夜色下,月光如水,倾泻在大河南岸的平原上,在帝丘城城门下,一队一人双马的两千人骑兵悄然间出了军营,马蹄的声音敲打在地面上,让这个安静的长夜多出了不一样的气息。

当魏军主力朝着帝丘城而来的时候,秦军也在朝着朝歌城而去。

相对于魏军以步卒为主的军队,秦军的这支精骑的行军速度无疑要快上许多,当魏庸以及魏军只觉得帝丘城在望之时,秦军精骑已经出现在破晓之时出现在朝歌城下。

当朝歌城的士卒还在睡梦中之时,早在十天就从韩国调集而来,潜伏进朝歌城的罗网杀手,已经将城门控制在手中了。

罗网,这样的顶级杀手组织,作用可不仅仅只是用于刺杀,当他与军队相互配合时,同样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在罗网杀手的里应外合之下,在破晓的阳光中,秦军对朝歌城发起了进攻,朝歌的守军还未能反应过来,就被秦军占据了城门。

随着越来越多的秦军涌入城中,朝歌城中的几处要地,从官衙,到粮仓,再到武库,尽数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

此时,魏庸以及其麾下的大军在刚刚饱餐一顿,准备走完最后的三十里路,去从秦军手中夺回帝丘城。

在下午时分,魏军终于出现在帝丘城城下,魏军似乎很稳,而帝丘城紧闭城门的情况显然也在魏庸的预料之中,于是魏军有条不紊地扎下营寨,在秦军的视线中埋锅造饭。

这一天,城外的魏军与城内的秦军竟然相安无事,直到次日的清晨,随着魏军的进军古鼓声,将昨日持续至今的宁静彻底打破了。

在这个时代,攻城的套路就那么几种,在双方都不是蠢人,都不曾犯下致命的错误的情况下,攻防战之中,所拼者,最终还要落在双方士卒的意志上,哪一方的士卒在不断出现在死亡中率先士气崩溃,哪一方就会失去战争的胜利。

而秦军的战斗意志绝对是这个天下间最强了,若是城下的魏军还是当年那倾尽全国之力供养的魏武卒,还能在战斗意志方面与秦军一较高下,可惜,现在的魏军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魏武卒。

随着魏国对外战争的不算失败,国土不断被秦国蚕食,魏国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国力,自然也就供养不起真正的魏武卒。

所以,在战斗意志方面,魏军不可能强过秦军,这也是魏庸要趁着秦军主力前往白马的机会,才从朝歌城倾巢而出,来进攻帝丘城的原因所在。

在魏军持续了整整三天的高强度进攻中,帝丘城依旧巍然不动,反倒是魏军上下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魏军中军大帐之中,魏庸看着手中的帝丘城舆图,眉宇间多有思索之色。

“司空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这帝丘城由秦军来守,简直是固若金汤,实在是难啃的很。”一个负责攻城的校尉从大帐外走进来,对魏庸说道。

“我难道不知道吗?但眼下帝丘城是最空虚的时候,若是这个时候的帝丘城我们我们都攻不下来,那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魏庸沉着冷静地说道。

“但?”校尉还想说些什么,毕竟,魏庸说的再好,自己却不上战场,但他却不一样,一个上午的时间,他手下的十个千夫长,被都屹立在城墙上的那道身影,活生生的射杀了九人,其中的七人直接死亡,剩下的两人也是重伤,能不能活下去,还要看这天收不收了。

直面死亡的校尉感觉到的压力,不是魏庸一句理解就能够战争理解的。

“没有但是,你若不行,我可以换一个行的人上来。”魏庸道。

“报,朝歌急报。”正在这个,一个信使的大呼声从军营外传开。

魏庸听到这个声音,心中猛地一沉,朝歌急报?朝歌此时能够什么急报?

魏庸的心中不由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魏庸在一瞬间的慌乱后,连忙吩咐道:“封上他的嘴。”

“朝歌城发生了什么事?”将信使带进中军大帐的魏庸问道。

“回禀司空大人,秦军于三日前的清晨突然出现在朝歌城,全程上下,猝不及防之下,被秦军攻进城中,朝歌军民苦战三日,眼下只有武库还在坚守,其余诸地,尽数被秦军攻占。”信使哭丧着脸道。

“多少秦军,是从什么地方去的?”魏庸追问道。

“大概有数千之数,尽是一人双马的骑兵,应该是从帝丘城而去的骑兵。”信使回答道。

“这?”魏庸一时间陷入了迟疑之中。

他不是愚蠢之人,他很清楚,眼下救援朝歌城不是最好的选择,大军受挫于帝丘城下,若是在仓皇退军救援朝歌,极有可能被秦军所趁,眼下,猛攻帝丘城,争取以城换城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这样的决定却不能由他一个人来决定,万一出现了他不想要看到的情况,他也要找些人分担责任才是。

想到这里,魏庸下令,大军中校尉一层的军官尽数来中军大帐商议军务。

随着魏军中军发生的异状,正在帝丘城城下进攻的魏军攻势随之一顿。

魏庸环视了一眼中军大帐中的诸多校尉,将朝歌城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一时间,中军大帐的气氛为之一凝。

“司空大人,还请回兵救援朝歌城。”出身朝歌城的校尉连忙站出来道。

“那就犯下了兵家大忌,完全陷入了秦军的节奏之中。”另有一人摇头道。

大军仓皇撤退,他们这些人还能保持本心,但麾下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卒,却只会以为是魏军败了,军心军气瓦解之中,秦军若再趁势来攻,那可真的很有可能会败的。

“但帝丘城难攻,朝歌城却不一样,秦军新占朝歌,城中必定不稳,只要大军回援,朝歌城很容易就能够夺回来。”

一时间魏军大帐中争论不休。

“诸位,你们有没有想过,帝丘城中的秦军兵力本就不多,又派出精骑偷袭朝歌城,此时他们手中的兵力只会更加的捉襟见肘。”魏庸道。

“秦军偷袭朝歌城固然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不也正暴露了他们兵力空虚,不得不用这般计策来迫使我们回援朝歌城吗?”魏庸接着道,眼睛中闪烁着一种名为智慧的光芒。

“继续进攻帝丘与回援朝歌之间,到底谁是对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让秦军如愿就一定是对的。”魏庸说话间,脸上已尽是坚毅之色。

随着魏庸的话音落下,中军大帐的争吵随之一顿,魏庸说的有道理,很有道理。

但似乎又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末将愿遵司空将令。”有人当即表态道。

“很好,诸位可与我连忙上书,向大王奏明此事。”魏庸笑道。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虽然相信继续进攻帝丘城是正确的决策,但却怕万一出现了意外,因此想着用这样的方法,将风险分担,到时候,若真有什么意外,也不至于让他一个人抗下所有。

比如,这位大王的心腹阳陵君。魏庸思索着,视线不经意间从一个中年人身上扫过。

第207章是人是鬼?

“魏庸确实是一个人才。”夕阳下,坐在城墙上的杨明看着退去的魏军,随手抹了一下手中的血迹,这已经是魏军攻城的第二十天了。

在得到朝歌城被秦军偷袭攻占后,魏庸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对帝丘城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魏庸的决策不能说不对,最起码,若是与魏庸相互换一个位置的话,杨明也很有可能会是像现在的魏庸这般。

毕竟,在战争中,若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抉择时,让对方不能如愿,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抉择,魏庸选择猛攻帝丘城,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但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己方真的能够看出敌军的意图,若是看不出来,那所谓的不错,就只是一个笑话了。

而魏庸真的看出杨明的意图了吗?

当然没有,对付魏庸,杨明还用不到攻朝歌救帝丘的“围魏救赵”之计,魏庸没庞涓那么厉害,秦军也比当年的齐军更强,杨明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朝歌城,不仅是朝歌城,还有濮水南岸,济水以北的魏国诸城池,比如桂陵、燕城、虚城等地。

当魏庸正在猛攻帝丘城之时,本该在白马津防备赵军渡河而击的王翦率领秦军主力突然南下,渡过濮水,一路朝着魏国而去,随即分兵数路,同时对魏国在济水以北的城池发动了攻击。

在秦军强大的兵锋之下,因为攻击帝丘城,魏国的北境兵力本就抽调了许多的魏国北境诸城,在不到十天的时间,被秦军连下五座城池,其中更有桂陵这样的重镇。

一时间,连大梁都感觉到了来自秦军的压力。

此时依旧在猛攻帝丘城的魏庸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怀疑,秦军主力不是在防备赵军吗?怎么会突然间南下攻打魏国?

赵军都在做什么?

魏庸当然不知道魏庸在做什么,因为在赵都城正在发生着一件大事。

赵国的新王后,正在积极谋划着废黜赵国太子,将自己的儿子推上太子之位的“大事”,赵军大将赵葱作为赵王后的同盟,这个时候自然顾不上渡河进攻秦军了,而是被召回了赵都,和赵王后、相国郭开积极谋划太子的废立之事。

此时的赵国南境守军只希望与秦军相安无事,至于魏国,那是什么?

当秦军在濮水与济水间的魏国平原之上驰骋纵横之时,来自大梁的王令终于出现在帝丘城城下的魏军军营。

“回兵?”魏庸看着手中的王令,再看到自魏先王驾崩后就蓄起胡须的龙阳君,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卫国已经不可救,眼下保住我魏国北境才是重中之重。”龙阳君道。

“只怕秦军不会那么容易让我们回军啊。”魏庸长叹道。

“若是等秦军回援,司空更是凶多吉少。”龙阳君道。

“我知道了,不过,眼下大军猛攻帝丘城已经大半个月了,帝丘城的秦军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了,若是能够一鼓作气,不见得就攻不下帝丘城,只要能够攻下帝丘城,挟大胜之势,无论是回援,还是别的,我军都有很大的主动性,眼下退军,实在是前途难知啊。”魏庸还想再挣扎一下。

若是退军,那他这一次就是真正的损兵折将而无功而返了,这让他的权臣之路,还怎么走下去。

“司空如何确定秦军坚持不下去了?”龙阳君问道。

“城中缺粮,我有内应传递消息,城中自那杨明而下,无论是士卒百姓,还是往日中的权贵,城中上下,无论是什么人,都要排队领取粮食了,帝丘城中的夏粮往年来都是在收获后,第一时间送往大梁,城中不可能有足有的粮食。”魏庸鉴定地说道。

卫国作为魏国的附庸,可不是说说的,钱粮这样的战略物资,卫国可留不下多少。

“几日?”龙阳君沉吟少许道。

他也知道魏庸说的有道理,所谓为了魏国,他可以在不违抗王令的情况下,稍作通融。

“三日,只需三日,三日之后,无论能不能攻下帝丘城,我都会撤军。”魏庸坚定道。

“好,那就三天。”龙阳军道。

正如魏庸所说的那般,帝丘城中却是已经按人口分配粮食了,这些年来,魏国虽然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彻底将卫国占领,但得失之间的事情,本就是变化无常。

魏国虽然不能直接将卫国吞下,但附属国的形式,反而可以让魏国可以更加肆意的盘剥卫国,反正有卫君在前面承担来自卫国百姓的不满,魏国只需要闷声发大财就可以了。

因此,哪怕帝丘城作为大河两岸的大城,人口众多,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农工商之发达,远近闻名,但府库中却是从未装满过。

帝丘城人口又是极多,在魏军的围城之下,又有着秦军这样的消耗大户存在,帝丘城的存粮很快就没有那么富裕了,因此只能按人口分配了。

在一条街道上,帝丘百姓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领取粮食,虽然队伍很长,但这些百姓却没有丝毫的着急之色,毕竟,这些按人口分配的粮食实在是太便宜了,哪怕每三天都要排上这么长的队伍,他们也愿意去做。

在队伍的一侧,头戴帷帽的公孙丽看着长长的队伍,不由长叹了一口气,还是要排队啊。

正在公孙丽愁眉不展的时候,一道阴影笼罩了她。

公孙丽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但当她看清身前之人时,却是更加慌乱了,本来堪堪止住的步子更不受控制了,整个人在惊慌中倒退着,几乎就要摔倒。

直到一只手掌抓住了她那柔弱无骨的小臂。

“你,你,你?”公孙丽看着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人,一张精致的小脸已经了苍白一片。

在公孙丽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祖父曾经说过的话,死了,死了。

但眼前的人又是谁?

公孙丽在祖父那里听到眼前的强盗被秦军杀了的时候,在那一天夜里,还曾伤感的半宿不曾睡着,随后更是因为因为自己的伤感而愧疚了好几天。

她因为自己认识的一个人就那么死了而伤感,又因为自己竟然同情强盗而愧疚,毕竟,同情一个坏人,本就不是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情。

但无论那时是何等复杂的心思,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公孙丽还会偶尔想起,那个中午见到过的一个有些特别的强盗,至于别的?就没有什么了,人的一生,总是要遇到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了。

但就在眼前,那个本已经死去的人,竟然再次出现在公孙丽的面前,而且还是以如此突然的方式,一时间,公孙丽只觉得脑海中一片混乱,但恐惧却是最多的。

哪怕是在阳光之下,公孙丽依旧感觉到一种从脚底窜出的寒意。

人?还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