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肃正协议,上交国家 第135章

作者:珈影

秋白雨一来就给大家干沉默了。

有人以为是秋白雨不懂,忍不住说道:“秋白雨院士,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需要考虑气候和土壤,还有照料情况,一般来说农民们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的种植知识,很难做到的。”

“他们做不到,所以才让你们帮忙做到啊,不然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

“……”

如果只是试验田达到亩产三千斤甚至超越极限达到五千斤,但推广不出去,那也没什么用。

“放心吧,我会帮助大家进行研究的,我不仅对种子进行研究,还会研究农用机械、肥料、运输等,做到一条龙服务,目标是让农民种田可以旱涝保收,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直到余粮丰富,能出口的地步。”

一般来说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

但对于粮食来说,尤其是水稻,肯定不会,因为这个一直有官方兜底和补贴。

遗憾的是种地经济效益太差,又累,年轻人都不种地了。

还是得机械化自动化才行。

适合东原国情的农业机械化,这玩意秋白雨就比较擅长了。

相比之下关于农作物的研究,在不涉及转基因的情况下,她也只能根据资料库的食物相关知识,结合互联网上能收集到的所有相关知识去结合计算模拟。

以肃正cpu的强大算力,其实就算是转基因作物,也可以模拟出其是否有害。

但在点出真正的转基因科技之前,她不打算涉猎转基因。

进行部署之时,有人举手问道:“可是,秋院士您不是说我们要研究怎么在月球基地上种地吗?”

“等月球基地建好,就会分批派人上去的,你在地面上也研究不了月球基地种地的事儿不是?”

“哦也对。”

“……”

“还有一个问题……”

“好了,有什么疑问,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交给我的助手吧,我会抽时间去看,然后在项目会议上与大家进行商讨。”

秋白雨打断了提问。

现在时间不早了。

她还需要去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相关的项目部署,很忙。

除了自动化,还需要去一趟萨巫。

准备与他们商讨肥料的合作事宜。

也就是准备在肥料上做文章,让施肥成本降低。

考虑着这些,突然间秋白雨回过神来。

“不对啊。我干嘛要亲自动手?”

她立刻看向旁边的陈思雨,挽住陈思雨的手,笑嘻嘻道:“陈姐姐,帮我个忙。”

这幅模样立刻让陈思雨警觉起来。

肯定是麻烦事!

“请说,我马上给你办。”

但再麻烦,作为助理也要做,没办法的。

“也不是什么事儿,就是我要写好多份资料,写好之后,你帮我拿去找对应的人,让他们去负责建立这些相关研究的实验室,也不多,相关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也就十来个吧。”

陈思雨:“……”

《十来个》、《不多》。

确实不多,也就需要在全国到处跑一段时间,嗯……

“好的。”

第173章 理论成立,实践开始!

随着所有农业相关的技术项目被一一分发下去,东原这个大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员成立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建立在当地的极端环境内,也就是缺少水源,或者失肥土壤、光照太强/弱、易发大洪等。

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地貌,并针对当地的主食进行研究,方向是抵抗各种极端环境,并在那些环境下仍旧保持产量,而在适宜种植地区,则以增产为目标。

前者是让当地做到自给自足,后者则是供应全国,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饭,顺便看看情况,将多余的卖出去。

东原的存粮一直都很多,每年的头号文件都与农业有关。

而就算是存粮很多,每年也都会从国外进口粮食,即便是稻米也有进口。

想要形成出口产业链的话,现有的粮食产量必须要翻一倍才行。

同时,那些及其依赖进口的农产品,比如大豆,也需要做到自给自足才行。

当然,现在制约东原农产品发展的,很大程度是机械化程度不够,很多地方仍旧是小农经济,无法做到像米瑞帝国那样高度机械化。

对于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的农田来说,升级机械自动化其实很方便,那些农场主靠要么是吃国家饭,要么就已经靠补贴与大量农田混得风生水起,颇有旧时代地主风范。

他们对于更有效率,更便宜的机械,以及产量更高的种子,当然来者不拒。

但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

推广很有难度了。

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有效的将所有农业集中起来,就是成立相关的工会。

但工会这玩意,看看隔壁的岛国,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初衷也许是好的,但随着时间发展,工会必然会成为限制农民的工具,并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不能搞这个。

除非——

工会的“人”都是机器,严格按照程序去执行任务,CPU里只有上级交代的任务,不会去想贪污受会、控制价格强买强卖。

以后也许会用机器替代人工去做这些容易产生蛀虫的行业,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现在想要调动大家回去种田,或者留一个人回家种田,最好的办法就是——

推广低价高产种子、低价自动化农用机械、低价农药化肥。

种植的成本降下来,就不臭没人种地了。

不管是稻米小麦还是玉米大豆,以这个方向去研究推广准没错!

秋白雨准备去找一些幸运用户来进行“真人实验”,用正在铺开的各项农业相关的实验室,为“真人实验志愿者”保驾护航。

时间……

就定在明年春种吧。

----------

时间,悄然过去。

秋收、入冬、过年……

然后来到春种季节。

这里是云川高原地区的一个小村庄。

村庄名为交凉村,依山而建,山下有条小河,没有名气,世代以种稻谷玉米为生,偶尔在冬季种点小麦、油菜花。

但很可惜的是,这里都是荒山野岭,种地根本没有出路。

以至于年轻一辈……不,就是中年一辈,在通往二十公里外县城的水泥路打通之后,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让良田荒废。

有老人在家的,不忍心看着那些田地长杂草,便会自己耕种,或花点钱,拜托还在村里的壮年伙计帮忙犁地、播种。

秋收之时,老人们会一起搭个伙,互相帮忙收割。

但毕竟劳动力限制,基本上也就能播种一两块田地,做到自给自足,多的,也是无能为力了。

要么就是放弃种稻谷,去种季节性蔬菜。

这是这里的情况,也是东原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

因为地理因素,还有种地的成本,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选择在家种田,都选择外出打。

虽然说近些年工厂普工也是逐年减少,大家都从流水线工人变成了灵活就业人员。

国家对粮价有宏观调控,让大家都能吃上饭,但也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这也是一个原因,即使有补贴,相比打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而已。

今年的交凉村和往年没什么区别。

过完年后,有力气的年青一代都出去找工作,留下无法打工的老人,还有一些在家创业的中年人在家。

今年大家还准备和往年一样,种田的种田,种番茄的种番茄,种李子的清杂草。

但上面突然来了人,让村长连夜跑完所有人的家,将所有人召集起来,叫大家先不要着急去把良田拿去种番茄那些蔬菜。

聚集到村委处事后,所有人都在议论,不知道村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待到村长与好几个一看就知道从外面来的人过来后,有人喊道:“村长,你叫大伙儿到这里来做什么?天气预报说明后天要下雨,不趁着现在干活,明后天就耽搁了。”

“是啊是啊,不趁着今天没有下雨去干活,浪费的时间你负责啊?”

面对村民们的质问,村长不慌不忙,咳嗽两声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后。大声说道:“今天浪费大家时间叫大家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告诉大家,好事儿!”

“什么好事?”

“难不成是送钱送粮食来了?”

“还是说有人又想承包我们的山头拿去骗补贴?”

“……”

村民在村长说完一句话立刻又议论起来。

不得已,村长只好拿出必杀技——

音响麦克风!

“大家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