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硬核狠人征程 第34章

作者:使用键盘的人

第六军的官兵在南岭上只凭肉眼,能够看到北岭和畜牧场,看到北岭以北的树梢,但看不到树梢以下的地形地貌和具体情况。

远方山坡后是被遮掩起来的。守军在调动预备队吗?哪里在准备反击吗?视线之外有骑兵在待命吗?北岭尽管不高,山坡也很缓和,却具有欺骗性。它能给守军带来极大的优势。

但是,这个信息优势又被无人机的观察大大削弱了。

接下来还得再反过来——削弱了,但没有完全削弱。

泰拉保民军各步兵营火力连均装备了有高射功能的轻型大口径机枪,团火力营有高射机枪排,都是对付无人机的有效武器。同时无人机干扰枪之类的小玩意也在配发,它可以发射电磁波干扰无人机的数据链路和导航链路,迫使无人机自动降落或驱离。所以,无人机可以在己方一侧高高升起观察远处,但还不能大摇大摆飞到别人头顶上。而且这些小玩意造价极其昂贵,所以只有极度需要即时信息的炮兵才有这种装备,也实在损失不起。

当敌人的无人机开始在天空中出现时,康曼德也在自己的指挥所里,看着指挥微机屏幕上的己方无人机图像,了解南岭背后的敌人情况。

从地平线上蜿蜒而来的黑色河流一截截地自动裂开,从公路上转弯到荒地里,以营为单位排成一个个横队。

他对旁边的塔露拉说:“很有意思,像超大型歌舞团,不是吗?”

塔露拉认同这个观点:旗面足有一人高的军旗迎风招展;黑色与灰色的制服有着良好的外观设计和华丽的配饰;勋章、刺刀等各种各样的金属件在闪光,指挥行进的军号和鼓点一刻不停,硬是穿过几公里钻进了这边的耳朵。

但这不重要,她更关心另一个问题:

“等等……为什么都已经大量列装后装步枪了,他们还是在整连整营地列成肩并肩的横队?”

在军事理论课上,步枪与步兵战术间的关系,是康曼德在介绍“武器装备决定战术”的主要案例。

“排队枪毙”看似愚蠢,实际上也是相对于以往的战术进步,因为火绳枪上有时刻点燃的火种,浑身上下都是火药的火枪手根本不可能排成肩并肩的横队,必须保持间距。否则事故之频繁是可想而知的。而燧发枪的出现,使得火枪手们可以有更密集的队形来获得更高的火力密度。

前膛枪步兵们必须保持密集队形,因为只有这样,射速和射程低下的前装滑膛燧发枪才能保证一定空间内的火力密度,同时也能提升部队的肉搏战斗力——兵力密度高在刺刀见红时能在局部形成多打少的优势。而同时期的散兵们则限于火枪性能,挡不住同等人数下以密集队形冲来的敌军。

而后装线膛枪与生俱来的射速、精度优势足够让步兵从“全连上百号人无论什么情况都排成两三排肩并肩的横队”这种情况下解放出来,让步兵分队战术和卧姿射击成为可能。

然而……

“与技术快速进步不同。你可以在短时间里大量制造和下发新式火枪,但是战术思想、成文条令和训练体制却还需要时间改变。

“对于乌萨斯帝国军队的官兵而言,新式后装枪到底会对战术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还在用理论和少量演习来验证,远没有到完全摸清的时候。为了保持战场纪律和指挥,帝国军队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前装步枪时代的战术条令。

“于是明明手里有了新式武器,为了避免战术和装备调整造成战斗力下滑,乌萨斯军队便让拿着新式武器的步兵们继续过时的战术。就结果来讲,部队的指挥控制体系确实因此能继续发挥作用……”

康曼德扫了眼屏幕上在进入攻击出发阵地时也依然在肩并肩的乌萨斯步兵们:“而他们当面对大量装备自动武器且据守阵地的敌人时,哼哼。”

“我的信心提升了一些。”塔露拉勉强地笑了笑。

话音未落,一声低沉的轰鸣突然响起。

“啊,音乐会兼烟火秀开始了。”康曼德看了看塔露拉,“你新增长的信心不会又被吓回去吧?”

“你差不多得了!”在气急败坏之际,塔露拉的紧张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炮声过后是先尖锐后沉闷的炮弹破空声。但还来不及听全一枚炮弹从出膛到命中制造的全部动静,其他火炮的轰鸣就接踵而来。炮火风暴狂烈而密集,尖锐的呼啸声与响亮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高低相应、此起彼伏。

“时间?”康曼德问塔露拉。

“上午五点半!”

**

多年以后,乌萨斯整合主义共和国拍摄的纪录片《伟大的革命战争》中,制片厂为这个时刻做了让人赞叹的文艺化表述。

在舒缓的音乐中,旁白低沉地朗诵着:

“此时是周六清晨,西北冻原与乌萨斯帝国的各所学校刚在前一天夜晚经历了假期的喜悦。

“根据地的农民们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家的温室菜地

“帝国的皇帝和议长结束了一夜工作,刚刚睡去

“圣骏堡的职业收尸人在街道上寻找着冻僵的乞丐

“凌晨5点15分,太阳已经在切尔诺伯格上空高悬”

——以上内容,音乐舒缓,画面为蓝天、朝霞、地标建筑。

低沉的声音继续朗诵着:

“而此时,帝国的战舰和火炮正在瞄准目标(音乐渐弱,乌萨斯帝国陆行舰和野战火炮特写,画面颜色由明艳转暗)

“15分钟后,一声令下,炮弹如雨点般呼啸而来,落在库尔斯克北岭(炮弹特写,音乐鼓点加急,音量渐强,画面颜色持续转暗,饱和度降到最低)

“——伟大的革命战争开始了!”(第一枚炮弹在阵地上炸出尘柱后,画面彻底变为黑白,音乐进入高潮,闪回的画面包括爆炸、大火、坍塌的建筑、流离的平民、坠落的战机、双方军人的特写、尸体、各种武器残骸,军人的背影)

不过,当事人们此时却没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地各司其职。指挥所里的参谋们在电台、沙盘和地图前忙碌着,汇报情况:“敌军陆行舰开始火力准备!”

“敌野战炮兵正在进入阵地!”

“步兵第三、四团,盾卫连队汇报,遭到敌军炮火攻击!”

与此同时,“爱国者”博卓卡斯替正身处畜牧场地下掩蔽部里,用潜望镜观察远处山岭上的敌军陆行舰与炮兵。

到了现在,经过反复调配,性能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黑火药凭借“量大管饱便宜还行”,成为了泰拉大陆各国军队的主要发射药和炸药。

乌萨斯陆行舰们稀疏分布,均匀地摆开在六公里长的山岭顶部,军舰之间的好几段空隙被野战炮、炮车、弹药车和挽马充斥。随着第一轮炮声响起,山岭顶部被立刻被一条翻滚的烟幕覆盖了——那是敌人的炮烟。

实心弹呼啸而过,在地面上连续蹦跳,砸出一道道土泉;开花弹在半空中炸成一团白烟,或是在一头闷进地里片刻,炸出裹着硝烟的土柱;高爆弹则精确地在着地的刹那炸成一团烟卷尘。

爱国者饶有兴趣地数着落在自己这个畜牧场周围的炮弹:都是高爆弹。

看来敌人下本钱了啊……

源石技术实在是奇妙的存在。不依靠源石技艺和各种东西时,泰拉人们造出的东西还颇具古典主义风范;一涉及源石技术,别的不说,原本给爆炸炮弹的引信只有导火索,这种“开花弹”技术水平跟炮仗没什么本质区别,现在却能造出触发引信和延时引信,弄出正儿八经的高爆弹。

但是依赖源石技艺技术的产物时常会出现一个该死的问题:贵!所以到最后,乌萨斯军队中的野战炮和舰炮依然大多靠着老式弹药作战。像现在这样往某个目标集中射击高爆弹,只能说明他们把这里视作重点目标。

不过,相比泰拉保民军的先进工事,这些还是黑火药装药的炮弹就又不够看了。

作为重要性极高的战术要点,人联工程兵们在处理畜牧场时做到了“外面看起来没什么变化,内里换了个遍”。避弹所、救护所、物资储备点、武器隐蔽点全部搬进地下,辅以预构件加固,重要位置全部使用预制工事套件。论起坚固程度,即使炮火密度达到每秒六发大口径榴弹,也不能有效杀伤。

而乌萨斯军队的炮火看似凶猛,但勉强能跟当年的“美式105”“美式155”榴弹炮相提并论的,只有两艘轻巡洋舰的共计四个双联装152MM炮塔。至于轻巡洋舰舰体侧面炮廓里的那排小炮,以及小型舰只舰炮与野战炮,对付这种防御工事只能听个响。

正是基于对以上信息的充分认知,爱国者十分淡定地站在自己的连指挥所里,任凭炮击一轮猛过一轮,好几次打到了连部附近也不以为然。

天花板上的便携照明灯一阵晃荡,沙土哗哗地往下直掉。可哪怕被沙土浇上一头盔,爱国者眼睛照样眨都不眨。而是忙着用无线电和指挥终端与麾下班排时刻保持通信。

等吩咐完炊事班继续保持隐蔽,支援火器尽快备便后,他接到了来自司令部的通信。

第三十四章 “台风”来临

“火力越强,工事越深,伤亡越小。

“不管武器口径多么小,也不管武器数量多么少,要始终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

——艾尔温·隆美尔

在保民军司令部的掩蔽所里,炮弹好像闷雷一样在头顶炸响,冲击波透过土层直接晃荡肠胃。塔露拉本能地跳起来,尽可能地远离震波。而指挥部的参谋们当中,泰拉保民军的菜鸟们也是这样。只有康曼德与人联的老鸟们在自己的战位上牢牢戳着,完全把帝国军队的炮击当放屁。康曼德甚至还能冲着话筒发出响亮的声音。

头顶上传来炮弹爆炸的轰鸣,但博卓卡斯替的耳机里传来康曼德几乎压倒排炮的声音:“喂?大爹!你那边怎么样?”

至少二十发炮弹在头顶同时爆炸,冲击波凶狠地砸进地面,惹得畜牧场的避弹所一阵剧烈晃荡。细沙土顺着预制防护板之间的接缝倾盆而下,穿着动力装甲的爱国者岔开双腿稳稳站住,深吸一口气,用最大音量回答:“无!人!伤!亡!”

康曼德在爱国者回话前就把这个手持电台放在了桌子上。指挥所里的人们惊悚地看着桌子上的各种玩意在爱国者的咆哮中微微颤抖。康曼德的那个搪瓷杯一路跳动着蹦到了桌沿,被主人伸手接住放回原位。

“很好!”康曼德吼着——不然实在是听不清。同时向角落里的霜星点头,然后切换通信。

“四爷!”他大声呼唤着另一处指挥所里的老战友,“怎么样了?”

炮兵指挥所里的四爷一手忙着在钢壳笔记本上用防尘鼠标拖拉,一手扶着话筒回答:“定位敌人炮位的工作就要结束了!真是古董大展览,只要你一声令下,保证把他们炸得满地找牙……不过给陆行舰开罐得费点工夫!”

“很好!”康曼德看看时间显示,炮击已经持续了一个小时。“要等敌人投入步兵攻击,然后被我们钉死一部分,有部队撤不下来时,让他们没法调头就走时,再抹掉他们的炮兵……”

康曼德突然停嘴,发现自己的音量似乎大过头了。同样的,视线中的一切都不再颤抖,一刻不停如细线般漏下的沙土也停止了。

**

乌萨斯帝国军队名义上是封建君主私军,实际上只有直属皇帝的部分常备军能算做这个。剩下那些,还要加上“高度军阀化”这种DEBUFF,其缺点是可想而知的。

思想僵化、战术拙劣、论资排辈、热衷干预政治、蔑视技术进步、过度崇拜精神力量、重视血统背景甚于能力、以特权阶级领军等各种坏风气在军内四处蔓延。

但是,乌萨斯帝国的将军们依然把保证和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重中之重。

尽管他们总能给新式武器挑出:造价太贵、保养太繁琐、士兵熟悉时间长、需要建设全新的生产线、射速快导致弹药消耗加大、枪管上需要加挂57厘米长的短马刀式刺刀等各种稍微有些道理或者狗屁不通的缺点来讨价还价。

但是当真遇上嘀咕“什么新式枪械……吃饭是要从嘴巴吃的!后面来的那叫灌肠”这种B话的傻X时,乌萨斯帝国军方的大佬们只会让这些傻X接受精神注入棒的抚慰。

所以,作为在和平时期还能齐装满员,充当第四集团军战备机动部队的精锐兵团,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武器装备无不是新锐先进的。

而第六军野战炮兵装备的各种后装线膛炮就是新一代武器的典型代表。通俗地说,如果滑膛炮在一千米外打中一个谷仓,那么相同距离上,线膛炮就能轻松轰开谷仓大门。

此外第六军的军属炮兵团和师属炮兵营还装备有不少臼炮,以24磅(口径144MM)为主。这些臼炮是堑壕工事的噩梦。因为飞行速度慢,臼炮炮手一般会将延时引信设置的非常长。如果落点区域的土地不够松软,炮弹落地后常常会弹跳起来到处乱滚。原本能够防御火炮直射的野战工事此时也会变得不安全,要是有一发炮弹滚入泰拉人常用的堑壕或掩蔽所,往往会导致一场惨剧。再加上陆行舰特混支队的那些舰炮,这支总数接近二百的强大炮兵力量火力全开了整整三个小时。

按理说敌人的阵地应该被硬生生轰成了满是窟窿的奶酪,但时间走到0800时,乌萨斯炮兵停火后,实际效果却让从一线的尉官到掌管全局的将军们都心里凉了半截。

得益于泰拉保民军那完全超越时代的先进野战筑城技术,这看似强大的炮群,对于这些坚固工事和地下掩体的效果很差。

以开花弹甚至实心弹为主的炮弹完全缺乏破障能力。实心弹只适合砸人群,开花弹的导火索引信误差太大。如果炮弹早个哪怕几分之一秒爆炸,四散飞溅的全金属风暴会错过铁丝网;如果引信起爆太晚,开花弹就直接在泥土里爆炸了,根本无法破坏铁丝网。对铁丝网地带的轰击效果可想而知。而宝贵昂贵的源石技术触发引信炮弹,大量用来破障实在太奢侈了。

炮击倒是呈现出不错的声光效果,一度还让不少人产生了美好的幻想。当迷雾散去,真实的战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最大胆的乌萨斯军官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山谷谷地和对面山头上一道道木栅栏和交错其间的铁丝网,有些地方被炸开了几个口子,更多的的则是完好无损。目视可见的敌方战壕里,垮塌的位置寥寥无几,更别说成片被毁。只能发现依旧难以逾越的铁丝网和完整的敌军工事。

可是当弗兰格尔中将向陆行舰特混支队驻司令部联络官和第六军炮兵司令要求继续射击时,两个人都双手一摊:劳师远征的第六军当初预备的是扫荡,炮弹没有超额携带,消耗速度未免有些快了。现在浪费太多,之后恐怕……

弗兰格尔默默地看了他们一眼,从地处南岭南坡的指挥所看了眼岭顶陈列的陆行舰和炮群,表情阴沉冷峻,磨着牙齿,仿佛陷阱里的困兽。

最后,他转过身来,对参谋长佩特罗夫上校高声下令:“按原定计划开始!”

当乌萨斯帝国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第七步兵师的中高级军官们策马在全师的队列中奔跑时,他们经过的每一个连队都在发出欢呼:

“乌拉!”

“长官,我们爱你!”

“长官,请带领我们拿勋章!”

最后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真实心声。

四面八方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这些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汇合成震耳欲聋的轰鸣。当各位师长、旅长和团长骑马来到各自单位的军旗下时,军乐队奏起了简短舒缓的《向鹰旗致敬》,提醒士兵们准备好,战斗即将开始。

嘈杂的声响戛然而止。

接着,是军官、军士和传令兵们传递的高喊:“各就各位!”

军乐队奏起了《准备进行曲》,提醒士兵们准备好,战斗即将开始。

按照乌萨斯帝国军队步兵部队的通行编制,每个步兵连由3名军官,5名士官,1名鼓手、1名笛手,120名左右的士兵组成。此刻,各位连排班长和士官们的喝令响成一片,第七步兵师的各步兵营开始了迅速的队形变换。每营的六至十个步兵连列成横向宽度两个连的营纵队——步兵连作为最基础的战术单位,只要保持战斗队形,都是呈两到三排的横队。

“全体注意!”军官和士官们接力吼叫着,“装弹!”

数百支步枪拨动机头的声音汇成嘈杂的声浪。士兵们从腰间的皮制弹药盒里掏出硬纸壳或金属定装弹药,拉开步枪枪身尾端的枪栓,将粗壮的子弹塞入敞开的枪膛,推栓完成闭锁。然后将步枪上好刺刀,放上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