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千古帝王 第661章

作者:贪玩蓝月

……

在这震动全国的消息传出之后,很多人才慢慢反应过来,楚王殿下从默默无闻甚至备受陛下讨厌,到一举反超所有皇子半步脚踏在太子之位上,才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已。

这也太快了吧!?

因此不少人都有点反应不过来,特别是李泰,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凝固了……

“父皇……竟然做出这等举动……那我真的还有希望成为太子,甚至继承皇位吗?”

一想到这里,李泰都有些心灰意冷了。

本来他就感觉李祐已经全面占优了,自己除了是嫡子的身份外,毫无任何优势。

而现在李泰刚刚得到阴阳神教的帮助,还以为自己如虎添翼,又能和李祐再斗一斗时,连番的大败和李世民任命李祐为尚书令一事,又再度打醒了李泰。

“呵呵,看来父皇这么做也像是在告诉我们,嫡子庶子的区别他已经不是很在意了……”

李泰自嘲的苦笑了起来,沈碧华冷冷的看着李泰自暴自弃。

“越王殿下,你甘心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被击败么?”

半响之后,沈碧华才说道。

“不然还能怎么样?”李泰摇摇头,“目前胜负已分,我再努力挣扎,又有什么用呢?”

沈碧华说道:“不,只要楚王李祐不成为太子,就还有一线机会!何况即便他成了太子,那也说明不了什么,你忘了那李承乾明明是太子,却仍然被击败了么?2.3”

李泰仍旧低着头,但听闻此言之后,眼睛之中已经有了一丝光亮。

是啊,他那谋反叛逆的皇兄,可是从小就被父皇多次死保太子之位,无论在谁看来都稳如泰山,但最后还不是输了?

也就是说,一切皆有可能啊!

第632章 科举的大改革

沈碧华作为武圣之境,很敏锐的察觉到了李泰的变化,微笑起来。

“没错,只要楚王李祐还没能发现我的存在,你就绝对能有一搏之力!”

李泰和沈碧华之所以前一段时间这么老实,就是因为面对暗影的全力调查,他们及时的龟缩起来,所以最后才没被发现。

而只要没被发现,他们就有隐藏的资本!

……

至于接受了尚书令职位的李祐,自己也开始忙碌起来。

好不容易长途跋涉的打完个仗,结果一回来就要面临繁重的事务,连半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李祐迫切的感受到建立《劳动法》的必要性了。

而目前李祐首要操心的事情,就是科举考试。

原本的科举考试,是李祐为了应对朝廷官员严重不足而采取的两大措施之一,只可惜刚要实施的时候,就三大灾害连番到来,15光是救灾都焦头烂额了还考个毛的科举。

现在有了高昌国的物资,大饥荒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必担心了,自然要重启科举考试,否则的话实在太缺人了。

关于科举考试本身,李祐当初说过要改革,但并没有具体讲怎么改革,所以现在的李祐,就是为了科举考试的改革而忙碌。

当今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最开始是童生,凡应考生员——也就是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紧接着就是院试,这是由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由童生参加,只要考中了就可以称为秀才,也叫做生员,一般可称做相公。但这二者都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的大比,每隔三年就会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都是秀才,只要考中了便是举人,也可称为老爷,而举人的第一名称做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之后的会试,则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由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一步的殿试,是在会试合格后,就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也是荣登富贵的最后一道关卡。

但凡殿试合格的人都统称为进士,共分为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即是探花。

简单来说,乡试就已经是省级的考试,而会试已然是国家级的考试了,就相当于高考一样。

目前李祐要改革的,正是这会试,因为会试是由各州各道的举人前往长安赶考,所以改革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这是因为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基本都在春季考试,才会有此别称,不过今年的会试却有所不同。

因为朝廷极度的缺乏人才,所以在此之前就已经昭告全天下,本次的会试将提前到冬季展开,这正是李祐改革的第一步!

与之同样传出去的,还有楚王殿下将会以尚书令的身份和权限,改革本次会试的消息,不由得让天下读书人都议论纷纷。

“没想到楚王殿下居然真的任职了尚书令?陛下的心思已经显而易见了啊,真不知何时能见到楚王殿下登临太子之位?”

“我觉得快了……你看尚书令什么都能管一下,也什么都要管一下,这样看起来不就像是个小皇帝一样吗?”

“嘘!你不要命了么?敢这么说……我看与其胡思乱想这个,不如想想楚王殿下今年打算怎么改革会试吧!”

“这有什么好想的?会试还能怎么改革啊,来来去去不都是考那些东西么?今年肯定也不会变多少!”

如今虽然没有八股文这种害人东西,但也有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科目,这些基本都是雷打不动的了。

除了民间的议论之外,朝中也有不少人紧盯着李祐,想看看他这一次能搞出什么花样。

毕竟科举这么严肃的事情,是你说改就能改的吗?

改不改倒是其次,能不能改好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李祐之前有太多打脸案例了,那么这个时候早就一堆大儒跳出来反对了。

可以说,这完全是李祐以往战无090不胜积累下来的威名,成功的震慑住了所有人!

不过在李祐开始担任尚书令之后,朝廷内部也风云涌动,许多不同的派系都冷眼观望,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李祐成功上位,因此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