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128章

作者:不是奸臣

“有了路,以后去其他地方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山里的药材兽皮也就可以卖多点钱了。”

“以后各府通了,运输成本下降,日子也会好过不少。”

虽然有人觉得修路共2万里,桥500座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是提出这个计划的是严首辅,心中就不由之主地有点相信,不禁拭目以待起来,毕竟严阁老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随后,山东各地百姓都忍不住关注《苹果报》来,而严阁老也不负众望,每天报纸的头版都有他关于《山东建设纲要》的分析设想,各地的官绅看到之后,无不眼前一亮。

首先,从孔府砍出来的600万亩的田地,除去一些确实因为冤假错案被夺走了田地的百姓获得归还土田地之后,还剩500万亩。这五百万亩作价2亿(单价4两),作为以工代赈的资金,资金先由商户垫付。不过这田地不能给富商,只能由以后参与道路建设的百姓花钱买,一亩4两银子,而且每户不能超过10亩。

至于商户,垫付了资金,规定资金不能收回,只能用资金来作为建路费用,作为回报,日后将拥有路段收费权,也就是过路费。期限为30年,所得收入用来支付修路以及维护费用,当然对费用收取的比例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不允许高价收取。

一听说有费用可收,不少商人都来了兴趣,他们再仔细一研究,更是血液沸腾,嗷嗷怪叫。

特别是那些经济繁荣的区域,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物产丰饶的地方,人口多,出产的商品多,需要的物资也多。而几乎所有道路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所留下的,而且一直以来大明都处于‘穷酸’状态当中,不断内乱、边乱,消耗无数银子,皇帝自己都没钱,更别说整修道路了。

而地方的乡绅虽然有心,但一是没人带头,二是怕为他人作嫁衣裳,三是一下子动用那么多人力物力,力有未逮。

而如今有当朝首辅带头,而山东的最高长官是青天之名的包拯,这个路建计划真的推行下去,势必可以让商业再一次突飞猛进发展,那收取的路费,绝对可以获得大量的金钱。

严嵩还指出,过路费有得赚,而在沿途有些中点位置优势地位,可以建设一些酒馆茶肆,客栈旅店,无论是地契、租金,都是一笔大收入。

无数商人眼都泛绿光了。

(更新问题很抱歉,我争取明天5更。)。

第119章 新科状元来投【1】

运河。

一艘船从北而下,往济南府开去。

“船夫,还有多久能到济南?”诸大绶看着两岸景色不断飞退,问旁边的船夫。

“回公子,大概还有半天时间。”船夫恭敬地道,听说眼前的这位公子可是今年的新科状元,才华顶顶的,没想到自己在船上竟然可以跟状元公有交集,回去之后可以把这文曲星气带给孙子,或许以后自己的孙子也可以成为一个读书人。

诸大绶已经习惯了别人这样的目光和态度,这一次殿试,他的文章打动了主考官申时行,还有嘉靖皇帝,被选为此次考试的新科状元。而现在,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状元那样,成为一名修撰,或者进入詹事府~。

按照惯例,考中状元的进士(第一甲第一名)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然后会进入太子詹事府,亦或者进入礼部,慢慢爬,最后到九卿,如果能力再强一点就是-内阁了。

而这一次的新科状元诸大绶,却显得有点另类,竟然在皇帝授予修撰之职之后,向嘉靖请求进入山东,想要追随严嵩,学习一些_地方治理经验。

这种表现,在朝廷百官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觉得这状元公竟然是一个偷奸耍滑之辈,刚刚当上状元就要拍严嵩马屁,所以直接心中有点疏远诸大绶,倒是嘉靖诧异之后心中满意,觉得这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于是点头同意了,直接任了一个四品官,出任山东,在包拯手下做事。

其他进士可没有诸大绶大胆,而是留在翰林院受训,然后按照惯例会授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之职,且在经过一阵历练,有的还可晋升为“翰林院修撰”。

于是,诸大绶就在京师百姓惊讶的目光中,上了南下之船,前往山东。

随行的还有徐渭,徐渭这一次的考试非常不幸运,会试考砸了,更别说殿试,只能等待下一次的会试了。

而这一次,徐渭是作为诸大绶的师爷身份一起南下的,当然这个师爷是没有职位的,只不过是因为关系密切而援助诸大绶而已。

徐渭望着不断飞退的崇山峻岭,叹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仙的诗句,真是让人不禁沉醉啊……”

诸大绶此时却在沉吟:“前段日子听说严阁老要在山东修路,这事感觉不简单……对了,船夫,山东的事,你应该稍微有所了解吧?给我们介绍一下。”

船夫呐呐:“小的知道一些,不过小的最笨,怕说错了,要不这样,小的记得船上就有几份《苹果报》,上面就有严阁老的《山东建设纲要》,要不小的拿给公子看看?”

旁边徐渭连连点头:“好,赶紧去拿。”

很快船夫就从里面拿出一沓的报纸,诸大绶两人拿起仔细阅读了起来。

“这就是山东的《苹果报》?”

这份报纸,在最顶部有一个标志,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这苹果还真够怪异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毕竟不是重点,他们翻到了第一页,上面就是严嵩的建设纲要。当看到土地、商家、流民三者利益交换的方案时,不禁拍案叫绝。

诸大绶叹为观止:“果然不愧是严阁老,风格还是跟以前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徐渭赞叹:“严阁老之才华,如天上皓月之光辉,吾等不及也。”

船夫在一旁连连点头道:“没错,我们百姓可是喜欢得紧,这严阁老当初刚刚来山东之时,我们还以为他是个大贪官,但是经过这一个多月的了解,发现这完全就是屁话,严阁老好啊,打击了孔府这个山东恶霸,让我们多了不少田地,以后土地买回来之后,再加上修好路,想必日子可以好过不少。”

···············

诸大绶、徐渭两人不像那种死脑筋的读书人,甚至稍微有一点狂生的味道,最不喜欢的就是孔府这样占着道德大义,做着损人利己的事情,反而严嵩合他们脾气,虽然无数人称他是大奸臣,但是实际上做的事却大开大合,进退有据,让人叹服。

这时,船夫叹了口气:“可惜,严阁老这样的好事,竟然还有人骂……”

诸大绶一愣:“还有人骂?怎么回事?”

............

船夫道:“还能怎么回事?就是一些读书人,天天到布政使司闹,要包青天大人给他们主持公道,给孔府主持公道,说严阁老无故剥人田产,实在倒行逆施,离经叛道,祸乱根源什么……”

诸大绶、徐渭顿时冷笑了起来,不用想,肯定是那些读书读坏了脑子的人了。孔家,在不少人的眼里就是精神上的圣地,心灵的归宿。这种人,诸大绶和徐渭一向是不屑的,孔子虽然说是儒学之祖,但毕竟已经死了两千年,很多东西都过时了,没必要的如此当爹娘一样跪吧。

经过了半天时间的行船,终于来到了济南,两人下了船之后,直奔布政使司,不过当他们来到布政使司的时候,却发现大门前坐了一堆的读书人,一个个都是白发苍苍,都快要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这是怎么回事?”徐渭拉过一个百姓好奇问道。

百姓呵呵笑:“还能是怎么回事?不就是一帮人觉得严阁老用孔府的那些田地来作为修路奖赏,不满意呗,听说孔府背后推动的……”

诸大绶、徐渭恍然,这不就是船上说的那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