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2024章

作者:不是奸臣

而此时,在南方,海瑞正站在黄浦江上,观看热火朝天施工的上海新城。

他已经默默无闻,在这工地上干了一年。

(海瑞:MMP的严嵩!把我扔到这地方,就不闻不问了。555!)

经过一年、老黄牛海瑞的奋斗,上海新城已经初具规模,港口已经可以投入使用,成为远东第一港!

听到一旁的民众议论,高丽即将并入大明,成为大明第14个省份,倭国也被严嵩降服,海瑞的古板脸色上,也绽放了难得的一丝笑容,嘴上却依旧吐槽:“哼!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而已!”

南方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广州等,听到了高丽合并、倭国降服的事情,也纷纷轰动,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弹冠相庆,欢呼大明帝国这次惊人的胜利。

各大报纸期刊,纷纷推出专版。

明报:【抗日援朝之始末!大明精神的浴火重铸!】

大公报:【高丽为何选择投向大明怀抱——专访高丽女王李孝利】

号角报:【高丽成为大明第14个省份,大明国土扩充3000里?——土木堡之变后,最荣耀的一天】

苹果日报:【叩关倭国,船坚炮利,是倭国之祸,还是倭国之福?87%的倭国民众,感谢大明和严嵩的叩关!】

上海日报:【5000万两倭国黄金,输入大明之后,对大明市场经济的影响——专访12位顶级经济学家】

大明帝国在高丽之战的爆发,还有叩关倭国、慑服群雄的波澜壮阔事迹,让大明民众大大的扬眉吐气,爱国之心爆棚。

国家就是这样,越是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越强。

所以,大国要想尽办法,营造强国的气氛,时常打胜仗,欺负周围弱小,才能更加凝聚人心。

当然、除了严嵩抗日援朝、叩关倭国、吞并高丽这些英雄事迹之外,他的各种绯闻和传奇,也满天飞。

最明显的就是,在北京的市井之中,开始流行说书人的新段子。

“那高丽女王李孝利,与大明首辅严嵩不得不说的故事··`々·”

“严嵩出兵高丽,国事的背后,其实是家事?”

“倭国天下人织田信长,献妹求生,严阁老已经坐拥ying国、高丽、倭国三大国女王公主!”

“如今严阁老位高权重,你知道皇帝为何不猜忌?”

“太监宫女,亲眼所见,严阁老出征得胜还朝,皇上在偏殿,与严阁老私下相会,激情相拥,基情满满,背后之情,听我娓娓道来····”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段子,反而比那些冠冕堂皇的【高丽战事演艺】【倭国叩关纪实】等书籍,更加雅俗共赏,让老百姓欢迎。

(严嵩:请不要乱传八卦,诽谤本阁老要告你们哦!)

不过,历史有时候很讽刺,这些满天飞的桃色绯闻,虽然被很多正派之士驳斥为瞎编乱造,但其实就是事实···

……

嘉靖二十七年六月初六,这是一个好日子,也是铭刻在大明史册上的另一个伟大日子。

在天安门上,即将举行一个盛大的签字仪式。

天安门广场前,人山人海。

无数激动的大明百姓,从京师以及周边各地涌来,希望见证这历史性一幕。

大明帝国,与高丽王国,合并仪式。

嘉靖皇帝亲自出席仪式,笑地合不拢嘴。

要说有福之人,他嘉靖才是这一次最大的有福人啊。

不用忙,不用乱,他身居九重,就能坐收高丽王国,还能名垂青史。

嘉靖越看严嵩,越觉得自己之前是傻逼一个。

麻痹,之前还总是担心,严爱卿谋反,扶持什么太子,早点开窍,自己早就省心了,潜心修炼,说不定已经突破了金丹期···

万众期待之中,美丽端庄的李孝利高丽女王,挺着已经开始显怀的肚子,作为高丽代表,与大明首辅严嵩,签署了【大明帝国、高丽王国永久合并条约】。

这个条约开头讲:“.々基于中华民族与高丽民族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基于大明帝国对高丽王国恩比天高、情比海深的拯救之恩,基于高丽民族在当今危机四伏世界急需保护的现实,高丽女王李孝利,代表高丽民族,请求撤销李氏高丽国号,携800万高丽同胞和3000里江山,并入大明帝国,成为大明帝国的民族自治省份。”

严嵩代表大明帝国承诺:“大明帝国将一视同仁,从此视高丽民族为中华民族一份子,视高丽三千里江山为大明的神圣国土,派出军队,保护高丽民族不受倭国、后金、西洋等列强的欺凌。从此两国合并,生生世世,融为一体。”

“高丽自治省,应该由高丽女王李孝利的血脉,一脉相承继续统治,但只保留形式上的最高自治元首身(了了赵)份。大明可在高丽派出官吏、驻扎军队,收取税收,与大明其他省份,别无二致。”

条约签署完毕,嘉靖发表了激情满满的装逼演讲:“朕自继位以来,不敢丝毫忘却祖宗创业之艰难,守成更难,呕心沥血,夙兴夜寐···”

群众们:“····你说这话,自己良心过得去?”

嘉靖的演讲,又臭又长,足足装逼一个时辰,才意犹未尽退下。

严嵩拉着李孝利女王的玉手,走到天安门对大明和高丽人挥挥手。

万众欢呼。

这才是万众一心的欢呼。

“此事完毕后,你就回汉城养胎吧。”严嵩笑道:“高丽那边,一切国事本阁老都管了。”

李孝利乖巧温柔地点点头。

。。

第1766章 清朝·建立【5】

随着嘉靖装逼结束……额,典礼结束,高丽正式并入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