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47章

作者:不是奸臣

不久之后,严嵩等人就出了城门,来到了【外城】。

……

说起京城外城,就不得不说一下它的历史。

朱棣夺下了侄子的江山,迁都北京,仅修筑了皇城和内城。内城的东西两道城墙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埂,南城墙向南推进了二里余,北城墙则缩进了五里。

这是适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的最为理想的城市建设模式。皇城中居住着皇帝及其嫔妃;内城中设有各级官衙,居住着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以及为皇帝和官员们服~务的基干设施。

至于百姓,那就是外城,但是当时明军将蒙古势力驱入茫茫大漠,也由于当时的经济尚未恢复,对建设外城的军事和经济的需要都不十分迫切,因此也就无暇估计外城。

所以,外城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对外敞开的。

而后来,仁宗和宣宗都有复都南京的打算,所以对北京的外城就不怎么管了。

英宗即位后,立意定都北京,用数万民夫,对永乐年间建设的城墙进行了工程浩繁的改建,修筑了九门的城楼,增设了城门外的箭楼和城墙四角的角楼,加深了城壕,用砖包砌了城垣的内侧,等等。这些工程耗尽了前朝积蓄的帑银,所以也就无力再建筑外城。

(外城:“你们都欺负我是吧?”)

转眼间,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刺也先携着土木堡大胜之威,兵临北京城下,也就是所谓的“己巳之变”。

外城没有城墙,那百姓简直就是懵逼了。

不过,随后的100度年里,北方虽然偶有动静,但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威胁到北京这边,而京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口繁衍,商业繁荣,特别是住在城外关厢的居民人数已经超过了城内,其中“南关居民稠密,财货所聚”。

不过这时候俺答汗开始强盛起来,入侵越发频繁,因此,为了保护百姓和商业,修筑外城的要求也就再次被提了出来。

只是想要修筑外城,工程之庞大简直难以想象。最初嘉靖坚持要体现王者尊严,皇帝霸气,必须四面同时修筑,把内城包围起来。草草一算,光是外城就要二百里左右,沿途山川河流相间,施工难度极大。

无论是人力和财力,已经没落的大明帝国都承担不起来。

(严嵩:“嘉靖想装逼,结果却装不起来,估计很蛋疼。”)

(在原有的历史当中,最后还是严嵩提出了修建方案,并且在严嵩的大力推动下,才将外城给修建起来的。严嵩虽然被骂各种奸臣,但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能吏,这一点上堪称伟大。)

这也是严嵩想到了修建外城的原因,这可是自己的原身的伟大政绩啊。

……

……

来到了外城,迎面看过去,就是极为混乱的建筑,连绵几千米,乱七八糟,跟内城宽阔的道路还有井然有序的房子比起来,简直就是一锅粥。

严嵩看着,有点像后世城市的贫民窟,缺少整体规划,私搭乱盖是家常便饭。

虽然商铺林立,生意兴旺,但是缺少干道,交通不便,屋舍低矮逼仄,污水横流。

周围的百姓、商户,看到严嵩等人,一个个露出惊惧、戒备的神情,生怕严嵩等人是那种鱼肉百姓的权势人物。以前经常有不少的二世祖、锦衣卫、东西厂的人在这里纵马,撞死人都不需要负责任,非常凶狠恶毒。

严嵩没有进去,而是骑着马,绕着外城走了一圈。

最后,来到了一处山坡上,俯瞰外城,连绵几十里,宽阔无比。

严嵩越看感觉越喜欢。

这不正是土地开发的最好位置吗?要是让后世的地产商知道,都会高兴地冒鼻涕泡。

这里背靠京城,寸土寸金,无论投资多大,绝对不会打水漂。而且这里地太多了,随便拆建安置,而且,要知道这里可是奉献社会,可没有21世纪的那种文明执法,乱棍之下,那些不想拆的百姓也要被逼着拆,而且有更好的地方给他们不是么?

“老爷,您这是要?”

“我要在这里,重新建起一座外城!”严嵩挥鞭指着远方的外城,意气风发,结合他的话,颇有一种指点江山之豪迈。

“什么?要在这里建外城?”严年有点茫然,这能行吗?怎么感觉很不靠谱的样子。

严嵩哈哈一笑:“原本我是以为不行的,但是现在嘛,挺行!”

严年有点不敢相信,这么大的建设,这得要动用多么恐怖的银子啊。不过转眼一想,严年眼冒绿光,天啊,如果建外城的话,那得是多大的利益啊,随便刮一点都肥的流油啊!

严年恍然大悟,拍马屁:“老爷一定是想利用这个建城的机会,好好捞一把银子吧?老爷真是太英明了。”

捞一把银子?

噗~~~

严嵩差点吐血!

挥鞭指着严年。

“你给我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第47章 4号凌晨0点上架【1】

说到宋朝、明朝时期的皇帝,其实挺可怜的,下面的臣子拼命赚钱,而他们当皇帝的稍微赚一下钱,就会被这些赚钱的臣子大骂:“与民争利。”

在整个朝廷,唯一属于朝廷国营的,就盐铁了,不过因为利益太大,也被臣子们给祸祸了。随后就是农业税,然后被士绅们的土地兼并给祸祸了。

然后商税,皇帝鄙视着商业,所以看不到商税才是未来的大头,比什么农业税要的多几十几百倍,但是皇帝不知道,而臣子知道但不会说,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体。

当皇帝意识到商业税很多的时候,眼红了,想要征税了,结果那些臣子就强烈反对了,理由还是——‘与民争利’。

可以说,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商业的兴起期,臣子就因为利益问题,开始跟皇帝对抗了起来。

皇帝的下场,就是每年的税很少,然后又要养全国一大片人,例如官吏、例如勋贵,还有军队。最后国库空虚,要不是时不时来点抄家,估计都熬不住。

当皇帝不好当,就算是想要勤政爱民,都会被整个文官集团扯后腿,这就像是一个陷入了泥沼当中的人,很难挣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