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704章

作者:不是奸臣

皇宫中,嘉靖和内阁也在商议。

“严爱卿那边,怎么还没消息?”嘉靖这几天都没睡好,还在焦虑。

虽然王虎丫拿出祖训,给他挺直腰杆的自信,但光有信心不管用,还是要实力说话。

平心而论,大明虽然比过去国力中兴,但与蒙古人此时发生全面战争,还是要吃亏。

原因是,国力转化成军力,需要时间,何况大明还未开海,还没有外界财富滚滚流入,只是原本集中在大富商大地主的财富,有一小部分流入了朝廷而已。

杨博也是两眼通红。作为主管军事的阁老,他几天几夜没睡,重新布置军队防线,特别是加强了京津的拱卫,绝对不能再出现嘉靖二十年的尴尬惨败,那样他这个阁老只好引咎辞职了。

几个内阁阁员,也是各个熊猫眼,一脑门的疲惫。

没办法,蒙古大兵压境,大明此时事务太多了,可不能懈怠。

只有太子和徐阶,优哉游哉,作壁上观。

他们此时处于顺风顺水,进可攻退可守,反正此事与他们无关,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整治严嵩。

这次,绝对是严嵩的一大劫数,过不去就要一头栽倒,永世不得翻身。

“严首辅,昨日传来消息,说破案有了进展,正在追踪凶手的痕迹。他们往大明北方边境走了。”张璧禀告嘉靖。

“什么?”嘉靖、太子和阁老们,都十分震惊。

“北方边境?那里只有我国边军,还有蒙古人,到底是谁做的?”许赞吃惊道。

“蒙古人,自己杀自己人?不太可能吧?”徐阶发言道:“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大明边军,有人擅自行动,或者被人指使,做下了这等巨案〃ˇ!”

一石激起千层浪。

嘉靖终于色变。

他最怕的,就是此案确实是是大明内部人做的。毕竟大明与蒙古征战200年,太多人不希望看到大明与蒙古关系缓和。特别是军队内部,无论于公于私,处于军队本身利益,都绝不希望大明与蒙古和解。

嘉靖深知,军队内部很多少壮派军官,都对允许蒙古进入天津互市,深表不满,甚至有部分边军有哗变的可能。

没办法,帝国太大了,什么想法都有。

但,事情貌似正在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一旦证明是大明边军,私自做下的此案,事情就难办了。

大明怎么办?

将这些边军交出去?由蒙古人发落?

且不说军队会不会因此士气低落,给蒙古人发难的机会,就算是出于嘉靖大明皇帝的骄傲,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如此一来,民众、读书人、朝野怎么看他?

可如果不给,就要战争。

大明之前的励精图治,成果就要毁于一旦。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啊。”嘉靖对太子感慨:“我大明真是命运多舛。”

太子不失时机,又一次给严嵩下蛆:“父皇,儿臣愿意一力承担骂名,请求让严嵩下台,为此事负责。就算严嵩与此事无关,以读书人舍生取义、天下为先的精神,他也该做出牺牲。之后,哪怕几年以后,再起复严嵩,不就好了么?”

嘉靖烦躁地摇头不语。

太子不说话了,但与徐阶对视一眼,颇为得意。

他知道,父皇是个没耐心的人,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他迟早会因为这些烦心事太耽误修炼,而放弃严嵩。

只是损失一个首辅,对大明的威名损失并不大,却足以让蒙古满意。

至于以后起复?

做梦吧!

按照大明内阁此时的规矩,首辅是阁老们递补上去的。严嵩如果因为此事下台,就轮到张赞上首辅,然后自己可以趁机将徐阶推入内阁,递补阁老。

几年之后,且不说自己肯定不让严嵩回来,就算嘉靖念旧情,允许严嵩重新入阁,严嵩也要重新开始排序,名列末尾阁老!

懂了吧?

那时,严嵩的地位,甚至比徐阶还要低,他不是首辅,什么权柄都没了。

还怕严嵩?

太子越想越得意,眉飞色舞起来。

……

严嵩此时在军营中,却在于马三多喝酒。

按说军营中不许饮酒,但那是仅限于士兵。高级军官不受此限制,别耽误事就行。

喝酒,是严嵩提议的。

他看出,马三多是个真正忧国忧民的好将军。他带的兵,比别处的边军,气势都不一样,充满了铁血的味道。

这样的将军,其实是国家的栋梁,日后的希望。

故而,严嵩想了想,微微一笑道:“.〃马将军,不知军营中,可有好酒?”

马三多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