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920章

作者:不是奸臣

萨利姆失魂落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他恶狠狠瞪了严嵩一眼,捏着银票走了。

辛巴达抱严嵩大腿哀求道:“我完蛋了!萨利姆肯定会杀了我。”

严嵩嘿嘿一笑道:“我在港口给你备了一艘快船,你马上赶回莫卧,禀告阿克巴大帝。莫卧做主的还是大帝,不是萨利姆。你只要发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大帝,给萨利姆头上泼脏水,说他在大明傲慢无礼,挑衅大明,引起两国外交危机,大帝自然不喜欢他。我也会关照礼部,给莫卧帝国行文,对萨利姆威胁与大明开战,提出严重抗议。帮你作势!”

严嵩绝不放过任何给莫卧帝国添堵捣乱的机会。

辛巴达是个好弄臣,如今偷偷签署了卖国条约的他,除了跟严嵩紧密合作,狼狈为奸,继续坑害莫卧,没有第二条路走。

辛巴达两眼放光,猛然点头。

严嵩又暗中给他一万两黄金,辛巴达感激地涕泪横流,连夜而去,赶回莫卧。

至于他在莫卧,见到阿克巴大帝,怎么说萨利姆的坏话,萨利姆又是如何暴跳如雷的,那是后话。

如今,严嵩完美妥善地解决了莫卧帝国的萨利姆王子冲突,并第一次将大明的货币,推出海外,迫使另一个强国,使用大明的银票。

这个意义,在历史界得到了极高评价。

《牛津世界历史》这么评价:“1547年,嘉靖那名垂千古的著名首相严嵩,以胁迫+欺骗的方式,迫使莫卧帝国接受了大明的银票,这一通行世界500年的货币。这是世界历史中,一个强国迫使另一个强国,接受本国货币的开端,严嵩以超越时代的金融眼光,开启了大明货币统治世界的进程。”

《大明史》中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大明开海,万国来朝,严嵩以天津条约为依据,迫使各国以大明银票,代替金银,自此大明银票通行世界。各国金银只许进,不许出,大明金银短缺之祸,自此缓解。”

《中国经济史研究》如此记载:“明朝建立后,长期金银短缺,以至于严重影响经济活动,被迫以铜钱充当主要货币。严嵩从外贸入手,推行金融货币改革,银票取代铜钱金银,成为大明对外支付方式,大大改善了大明经济。据统计,到了严嵩去世时,大明已经囤积了世界47%的黄金,35%的白银,冠绝全球。”

看到萨利姆滚蛋,严嵩也暗中长出一口气。

“大明的金银短缺,一直都是国家痼疾之一,有人说明朝灭亡,根源于白银短缺之祸。张居正变法的核心,也是根源于白银缺少,物价奇高。有了天津条约,加上对日本、高丽的金银掠夺,大明的金银状态应该会得到缓解。”

严嵩做每一件事,自有深意。

他处心积虑,血坑日本、高丽和莫卧,都是从根本上为了改善大明的经济。

大明金银短缺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变得越发尖锐。到了明朝灭亡的时候,其实大明的物产依旧丰富,但朝廷国库中没有白银,就没法形成购买力,最后甚至不得已,允许各地以实物纳税。一方面是国库中粮食腐烂,一方面是前线将士得不到银饷,导致士气低落。

故而,大明的灭亡,糟糕的金融货币体系,绝对是幕后元凶之一。

严嵩与高丽的【除夕条约】、与日本大名们的【军火协议】、与757莫卧的【天津条约】,不约而同将获得金银流入,作为重要条件,就是为了掠夺各国的金银,缓解大明的货币危机。

同时,他将大明的货币——银票,作为对外发行世界货币的雏形,开始推动大明获取货币世界霸权!

后世,米帝为何强大?

只有两点。

一是军事,二是金融。

两者相辅相成,军事为金融撑腰,金融为军事输血,米帝就不可战胜。

除此之外,什么科技、移民、文化都是浮云,辅助手段。

朝议散了。

嘉靖却将太子、严嵩、许赞等内阁留下来。

他没有赏赐严嵩什么,事实上两人都清楚,严嵩签订一系列条约,给大明创造惊人财富和优势的功劳,不是区区赏赐可以抵消的。皇帝首辅必然后续还有底下协议。

嘉靖却开宗明义,说了另一件事。

“各位卿家,今日莫卧之事,提醒了朕。严爱卿与莫卧约定,大明金银只许进,不许出,此举甚好!”

————

ps:今天8更!各种求!

。。

第850章 云贵金银矿之议【1】

嘉靖赞许地看了严嵩一眼,话风一转道:“我大明,苦于金银短缺久已。各地收税都收不上足额的银子,请各位爱卿,议一议该如何是好?”

严嵩一愣。

这嘉靖很敏锐啊。

别人以为嘉靖只是沉溺在修仙之中,什么都不管,但其实嘉靖的聪明,远超任何人想象。

他只是冷眼旁观,就能体察出很多所谓名臣看不到的尖锐问题。

比如大明货币。

太子、各位阁老们对视一眼。

许赞出列说:“外贸金银流入,禁止流出,此举甚好。但这些金银掠夺,毕竟有限,大明还是要靠自己开矿才行。”

杨博也说:“臣附议。西南的金矿银矿,每年能给大明贡献300万两银子,才是我大明更可靠的金银供给。”

太子得意洋洋,急忙表功道:“父皇,儿臣一向重视西南金矿银矿开采。年初就上表三道,要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的布政司,加大金银开采力度,争取今年贡献500万两金银,缓解大明金银短缺局面。”

嘉靖少见地赞许看了一眼太子。

太子那几条建议,倒是很符合嘉靖的口味,嘉靖也下令准奏,让三地布政使司照办。

严嵩却充满忧虑,转头看了一眼西南。

对于嘉靖和太子,下令加大西南金银开采力度一事,严嵩其实持有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