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哀的悲伤你不懂
“有了这么高产的粮食,我们以后就不用怕挨饿了。”
突然有人惨叫起来:“大人!县令大人,您不要在让人磨面了,都留下做种子吧!”
人群这才回过味来,纷纷表示相信玉米乃是高产作物,他们都想种,希望陈牧阳不要在做吃食,留下做种子。
第670章 功成名就,同娶两女
陈牧阳笑道:“放心吧,我用来磨面这些,都是挑选出来不适合做种子的,你们就放心的吃吧。”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有些事情我要和各位说一下。”陈牧阳开口将众人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第一,玉米对土地的要求并不严苛,因此旱地和山坡地更适合它,而水田还是用来种稻子最合适。我知道,你们认为稻子的产量没有玉米高,这个,过段时间你们就知道了;第二,玉米种子暂时不出售。”
这下人群哗然,这些老农民几乎要和陈牧阳拼命了。
“安静!”陈牧阳淡淡的道,声音却仿佛在每个人耳边如雷般炸响,一下让他们安静下来。
“我不是说了吗,水田种玉米不划算,所以我只会向家里有旱地或者山坡地的人出售。而家里有水田的,我会出售你们水稻种子。”
宋代的水稻亩产折合到现代大约250斤,也就是125公斤,而现代的非杂交的传23统水稻亩产最高达到600公斤!
陈牧阳要发放给他们的种子,就是产出的稻谷能做种子的传统水稻,即便在这个时代无法像后世那样精耕细作,但亩产达到400公斤还是没问题的。
“陈大人,您要出售的水稻种子,也是高产水稻吗?”
陈牧阳很肯定的点头:“当然,亩产能达到过去的三倍!”
三倍!那岂不是说有六石!
人群顿时就激动了,虽然玉米的食物味道不错,但作为江南人,他们当然更爱吃稻米。
陈牧阳拍拍手道:“五天后,我会采收土豆,如果大家感兴趣,到时候也可以来看看。”
在这个通讯靠吼,赶路靠走的时代,亩产超过千斤的粮食出现的消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传遍整个大宋。
钱塘距离临安非常近,所以次日下午就有内侍来宣旨,让陈牧阳入京觐见。
陈牧阳带着一些玉米种子来到临安,见到了皇帝,并亲自指点御厨用玉米做了一些美味的食物。
皇帝和大臣们品尝后纷纷的点头。
“陛下,玉米只是其一,臣还得到了一些稻米良种,能够将单季亩产提高到过去的三倍。”
皇帝倒是个很细心的人,在惊喜之余道:“陈爱卿说单季?”
“是,按说江南大部分地区都适合种植双季稻,但是根据臣的调查,种植双季稻的地方却很少,原因是晚稻在开花灌浆期,有极大几率是寒露节气,气温骤降,几乎颗粒无收。但是臣已经找到方法避开寒露节气。”
“哦,什么方法?”
“室内育秧。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在室外选择一块田育秧,但臣试着在室内育秧,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可以让早稻提前半个月收割,这样一来正好让晚稻开花灌浆的时候避开寒露节气。”
皇帝自然更是惊喜,在古代,只要是稍微不是那么昏庸的皇帝,都会重视农耕。
“陛下,臣还没有汇报完,臣在海外还得到过两种作物,分别是土豆和红薯,都是宜菜宜粮,惯在沙地和旱地生长,亩产可达数千斤,若储存得当,可吃到来年春耕时节。灾年时,即便只吃土豆和红薯,也能保证不会饿死。”
这番话仿佛惊雷般炸在皇帝和群臣头顶,宜菜宜粮、惯在沙地和旱地生长、亩产数千斤、可保存到春耕时,任何作物只要符合其中一条都足以惊人,惊人还有拥有全部优点的作物!
“爱卿此话当真?”
“两天后,微臣就要收获土豆和红薯,若是陛下和诸位大人感兴趣,可去当面验证。”
皇帝毫不犹豫的道:“好,朕就亲自去看看!”
群臣没有一个反对的。
两日后,陈牧阳的田边。
本来大臣们是想将普通民众驱离的,可是皇帝却驳回了这个建议,而是允许民众近距离观看收获和称重的场景。
吉时已到,陈牧阳下令采收。
准备好的农夫们开始采收丈量好的十亩土豆。
当第一株土豆被挖出来时,所有人都为之哗然和疯狂。干枯的土豆藤根部,串联着一串仿佛葡萄般的土豆,最大的成人拳头大,比乒乓球大的土豆就多达九个!
不久后,人群又哗然,原来是挖出了一个大如婴儿头颅的土豆!
收获有条不紊,去掉泥土,装袋称重。
“启禀陛下,土豆的产量已经计算出来了!十亩地总产量两万五千斤,平均下来亩产两千五百斤!”
两千五百斤!
“天啊,这是天大的祥瑞啊!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此祥瑞,我大宋再无饥馑之忧啊!”
群臣纷纷道贺,民众也从亩产两千五百斤的惊喜中回过神来,纷纷叫着万岁。
皇帝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越看陈牧阳越顺眼,道:“传旨,钱塘县领陈牧阳献良种,有大功勋于社稷,封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一瞬间010,所有人看向陈牧阳都充满了羡慕嫉妒恨,这就封侯了啊。
“臣谢陛下隆恩。”
次日,正式的旨意下达,除了食邑,还有黄金千两,丝绸锦缎若干,当真是丰厚。
陈牧阳这番可谓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