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回到过去
吴少白摇摇头:
“我不饿,我是听他在后面肚子里跟放炮一样,估摸着小孩儿饿了,就来吃一点。”
一指满脸尴尬的杨九郎,吴少白忽然点点头:
“九郎这半年进步不小。”
“谢谢师哥。”
“嗯,刚才的活我看了,滋味挺足的。你和小辫儿打去年搭档到现在,有什么感觉么?”
“唔……”
杨九郎想了想,说道:
“辨儿哥对我特别好,教了我不少东西,感觉很好!”
“业务上面呢?”
“也……挺好的呀。”
杨九郎有些纳闷,而一旁的张鹤君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来了一句:
“师哥问的是你觉得你俩的业务水平怎么样,或者说哪里是薄弱的点,需要提高的。”
作为老二队的一员,虽然只跟了一年,但他很清楚师哥的谈话方式。
毕竟当初他跟个愣头青一样,师哥可没少怼他……
而杨九郎一听,想了想,这才继续说道:
“这个……我觉得都还行呀。”
“是吗?”
吴少白反问了一句,可却不再多说,直接点头:
“那就好。”
听到这话,一旁的张鹤君在心底叹了口气。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了.
第1154章
其实张鹤君很清楚师哥的脾气。
当他这么问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就说明他肯定是看出来了什么东西,在拿话点人。
如果被点的这个人心里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说出来,那么师哥就会很负责的帮他开导、指点,就跟当初的自己一样。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天天打快板,弄了不少快板上的小活。
反正他是开场,观众觉得新鲜,听的自在,他说的也自在,所以弄了不少。然后师哥某天就用这句话问了他“业务方面最近有什么问题没?”。
而那几天刚好,是他快板有些打吐了的时候。
就把这个苦恼跟师哥说了。
然后呢,师哥就跟他聊了一个多钟头,告诉他七七零怎么从快板上面转型。比如在观众期待他打板的时候,砸个小包袱,拒绝观众后如何对观众说“不希望大家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唱快板的”云云。
接着当他把这件事和孟哥说了的时候,孟哥也说这是师哥在点拨他。
因为师哥应该也不想把他给固定在一个所谓的快板小王子的名头上面。
但师哥也有个习惯,叫什么……药不医要死之人。在业务方面首先是要别人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才会出口相劝,否则别人意识不到,劝了也白劝。
他觉得这话很对。
他个人作为现在鹤字科的后起之秀,从开场到现如今有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在二队压轴,他也只用了3年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开窍。
而这其中师哥帮了好大的忙。
在张鹤君心里,师哥真的是点谁谁能灵。
纶儿哥如此,孟哥如此,自己亦如此。
可眼前这个九字科的小师弟明显还没意识到……师哥是在拿话点他,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反倒就跟在传习社那会一样,老师问东西,不管会不会,先答应了在说……
这种态度可不成。
可问题是他还没法说。
以过来人的经验,张鹤君心里门儿清,这东西要靠自己悟。
当自己悟出来时,想不出来解决办法,再去找师哥解惑是最好的方式。可眼下杨九郎不清楚……那师哥就不会再说了。
“唉……”
在心底又叹了口气。
小师弟呀,给你机会,你没抓住可怪不得别人了。
……
“京叔,您最近感觉如何?”
吴少白不在冲杨九郎说话,而是看向了李京。
李京点点头:
“感觉慢慢就找回来了。你觉得呢?”
“今天听了,感觉您和老三确实是越来越合拍了。其实老三这边还是需要磨练,他之前商演参加的少,到这里来还是有些绷着的。等商演经验多了,定位找准了,那估计也差不多了。您和老三最起码在我看来,其实是要比小伟合一些的。小伟这两年的相声我也听了,未老先衰,他的节奏本身就慢,您和他搭的时候,主要是在那种慢节奏的舒适圈里待太久了。但现在粘子确实是更喜欢听直来直去的包袱,而且现在像他这种的……“
指了一下杨九郎,吴少白继续说道:
“好多孩子的包袱其实都特别直、特别快,这不是说他们不好,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顺应市场的体现。喜欢上相声的观众越多,那么,听得懂相声的人就会越少,您说对吧?”
“……”
李京想了想,点点头:
“对,是这么个道理。”
“师哥~”
张鹤君忽然开口问道:
“我没太懂后面那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听得懂的越来越少?”
“意思很简单,这里的听得懂,是指喜欢高老师,喜欢小伟、喜欢一些老前辈那种慢吞吞的节奏,三番四抖,听的不是笑料,而是那种滋味的人按照比重来讲越来越少。懂了么?”
吴少白说着,看着张鹤君还是一脸迷茫的模样,端着茶杯解释道:
“意思就是说,所谓的老艺术家,比如马三立大师,比如侯宝麟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王世臣、赵培茹这些大家的相声,你们都听过吧?”
俩人齐齐点头.. .........
那肯定得听的。
马派相声在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无派不宗马”,意思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派别,什么省份的相声,其实或多或少都借鉴过马派的相声。
马德禄、马三立、马志明这祖孙三代确实是把马派的相声给用的出神入化。他们肯定都要从里面学习的。
而仿佛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吴少白继续说道:
“这些大师的相声,你听一遍,两遍,三遍,甚至好多遍,你都会觉得特别有趣、有意思。原因在哪?就在这传统相声的框架之中。所谓的三番四抖,看起来就是一句话,可实际上,它真的饱含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在其中。打有相声那天开始,到现如今,咱们始终也都在这个框架里面。可这就像是一个足球一样。好多人知道这是足球,会踢球,可知道足球内胆怎么做的人却没多少。这就是区别。
初学者和资深者一样,对于相声的认知,首先就是寻找快乐。这点初衷是永远不变的,但初学者呢,就像是刚刚剧烈运动完的人,面对茫茫多的饮料,不 管哪个,先解渴在说。所以,他们喜欢直来直去的包袱,为的是我听了哈哈一笑,解渴,爽快。
而会听相声的资深者呢,就像是一位老茶客,他有着自己的口味。比方说我爱喝龙井,每年明前雨前,我必须去江南茶农那去喝。我爱喝白茶,福建太姥山,三年是茶三年成药。在比如我爱喝这茉莉花,茉莉花谁都会做,凭什么你吴裕泰的茉莉花比张一元卖的贵了5块钱我还去买?
说白了,这就是其中的滋味和区别。而整个相声观众的群体基数越来越大,可同样,能把相声听出来滋味的资深者是要依靠时间的。前者与后者不成比例,所以显得基数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少,懂了吧?“.
第1155章
张鹤君若有所思,而杨九郎则听的云里雾里。
吴少白也不介意,杨九郎的舞台经验尚浅,年纪也不大,对这些不懂很正常。
而既然话匣子打开了,那索性就多聊一些。
于是,吴少白继续说道:
“像你们的小伟师哥,为什么在退出之前,那么多人喜欢?因为这是环境所导致的。他呢,开蒙早,加上那会相声市场属于刚刚被德芸社给启蒙了的状态。那会的观众,是一群听着老先生相声长大的观众,他们接受的了传统相声的慢。而小伟呢,就恰恰是这种性子的人,所以,他的相声被很多老钢丝所接受,所喜欢。
并且,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在当年的一场演出中,我也好、小伟也好、金子也好,我们这些人,所有人都是绿叶,为了衬托大爷这朵鲜花而存在的。绿叶永远不是鲜花,但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前,显得翠绿翠绿的,那别人看着就讨喜,因为你做好了本职工作。
然后从绿叶这边得不到的东西,大家伙可以去找鲜花来29满足。可是现在,随着德芸社开创的商业化模式的成功,现在的粉丝也开始逐渐区分开了。我的粉丝、小岳的粉丝、你的粉丝、他的粉丝……每个人的粉丝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头好。而在这些人眼里,咱们就是各自心中的鲜花。
而这种情况并非是有人可以为之,而是在咱们扩张市场时,必须要接受的时代特性。但一个时代的百花齐放不带表所有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求得一片生存空间。传统相声的没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好演员是要根据观众的喜好来调整自己的节奏的。而喜欢听慢节奏的相声终究比这些快节奏的人要少,少数服从多数这是必然的事情。两边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但人不可逆天而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小伟和金子俩人走了之后,发展前景天差地别的原因。
喜欢小伟的是老观众,喜欢金子的是新观众。
老观众不如新观众多,你们大师哥现在混的不如二师哥也是理所应当。说穿了,这东西还是需求决定了市场,在我心里你值这个钱,可在更多的人心中你不值这个钱,这就是差别。懂了么?“
这话看起来是对张鹤君说的,可实际上李京也听了个真切。
微微点头,李京长叹了一声:
“说的很对。等出去之后,才忽然发现……老观众还是当年的老观众,可新观众却不接受你这些。你想改变,但却不知道新观众会不会接受,可老观众却不见得真的能接受。到时候就是饭碗与梦想的挣扎,那会才叫一个痛苦。”
“这不就是为什么那些LV啦,GUCCI啦的奢侈品开始转行流水化生产的原因不是么?说白了,还是要顺应市场。而小伟也好、谅叔他们也罢,都不懂,或者说懂了也做不好,所以现在已经处于了一个被淘汰的边缘。很悲哀,但没有任何办法。”
说着,吴少白再次看向了俩人:
“所以你们要记住这句话,观众喜欢什么,那就给什么,市场需要什么,那就说什么。同时,要认清自己。在没有成为鲜花的足够积累前,千万别去冒然转变,心比天高,允许。但命一定要比纸厚一些,薄了,人可就没了。”
李京翻了个白眼:
“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呢。”
“哈哈哈~其实我就是怕他们膨胀,但话又说回来,京叔,您只要对老三有信心就行了。您信我,他将来绝对要比小伟强。”
上一篇:灵气复苏中的二次元
下一篇:名侦探:不收网,我快组织大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