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一岁
天文学博士、龙国天文观测馆观测员王博在一个小时后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事实上,木卫二的冰下海洋,可能真的存在智慧生物,而且,能够发展科技!! ”
“首先,人类大脑的确有的一个特点,就是高能耗,只有高能耗,才能支撑智慧生物的思考消耗!
当然,这里说的高能源,指的是相当于人类并不高的总能耗来说,人脑的能耗占比非常高。
尽管如此,人脑也不是电炉子啊!
人在持续运动的时候,全身的功率,换算下来大概是七十瓦,人脑的平均功率大约为十五瓦足有,峰值功率也不过是四十瓦。
这并不是值得专门去考虑'如何维持'的能耗,一千克的脂肪在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就足以支撑人脑工作两个月以上。 因此,大脑高能耗问题,不需要去担心。
至于科技的发展,更是轻而易举!
木卫二的冰里含有大量的氧和过氧化物,其海水本身的溶解氧水平应该是高于蓝星海水的。
此外,木卫二的巨大冰壳中有很多裂缝和冰内湖泊,按照南极冰下的沃斯托克湖的经验,这种冰下湖的水可以是氧气的过饱和溶液。
而钻探显示沃斯托克湖的水单位体积含氧量是地表常见的淡水湖的五十倍!
另外,木卫二的并可也可以用来加工啊!
例如,沿着裂痕在冰里幵凿通道、挖出房间并充气排水,
在那里可以进行化学实验之类的操作。
海底的岩石里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火山活动和生态系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复杂的坑道与腔室。
我们的科学家甚至干脆设定那个生物圈里有可以用身体充当反应器的生物。
这方面可以参照蓝星海底火山热泉生态系的巨型管虫,它们在摄入化能合成共生菌后将消化道的出入口都退化,剩余部分膨胀成腔室来容纳共生菌和反 应物,用血液循环向腔室充入反应物、移除废物,靠共生菌进行化学反应制造的有机物来生存。
而生物冶金和高储能密度的生物燃料都是蓝星生物表演过的东西,
这可以让智慧生物用自己的生物学身体的机能直接处理金属。
例如,白蚁可以用甲酸跟金属矿物反应、汲取金属离子来强化头部,一些琥珀里的古代蚂蚁化石也显示出这种能力。
我们设定这生态系里的智慧生物能将附肢的一部分矿化甚至生成结晶,将这部分取下之后还能再生
那么,木卫二下的生物,完全有可能发展出远远超过人类的躯体,以及……至少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
王博的这一番话,让众人对古生物的复苏,突然没有这么期待了及。
如果复苏的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那么,人类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 .
第一百一十三章蓝星上冻不死的生物,极地冰虫!
不少的网友,甚至找到了世界各国,关于古生物复苏的报导。
网友【王希罗】在《自然通讯》上发现了一篇论文。
这是樱花国研究团队的发现,他们唤醒了一种远古的微生物,据说这种微生物在南太平洋地下沉睡已经超过了一亿年,来自于有恐龙存在的白垩纪。 甚至,人们还翻出来了当时的新闻。
【法新社报】:“樱花国海洋研究机构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南太平洋的海底地层中,发现了这种嗜氧微生物,它们被封闭在黏土层内,没有生命活动 但也没变化石。
经过研究团队三个周的培养,它们竟开始正常生长、繁殖。
该研究负责人之一的诸野佑树表示,刚发现这个结果时还以为是研究出错了,因为这突破了既有的科学观念,表明这种微生物没有"寿命限制〃。
在过去的一亿年间,陆地上的生物持续演化,但这种微生物为了保命几乎没有进化......"
一时之间,人们对古生物复苏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一些敏感的人,甚至察觉到了其中的信息。
如今,国家正处于末日建设的大时代当中,各地人民都在为了一个月后的小冰河时期,在各行各业奋斗着。
这个时候突然冒出了一条跟古生物复苏有关的消息,
国家方面,也没有任何阻止的意思,反倒是放任网友们讨论。
这其实,已经足够说明上面的意思了。
不少的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都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好下一步征调他们这群人的准备了。
国家,此刻暗流涌动,相关的行业,正处于紧张的等待之中。
昆仑山古里雅冰川。
又被称为古里雅冰帽。
该冰川因为冰芯的采集而知名,龙国的科学家曾经在该冰川上钻取了长达三万零八百米的透底冰芯,
并应用了 36CI定年,确定了该冰芯底部形成于760ka前。
龙国还通过对该冰芯"80研究,详细恢复了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使冰期、间冰期的定年和气候环境变化大大精确化。 最早则追溯到了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以来历次冰期、间冰期与环境变化。
如今,古里雅冰川由龙国晴藏高原研究所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幵展综合科考活动。
龙国知名南北极冰原生态系统研究专家,世界气候密码解读专家、曾经发现过最古老的冰芯的教授,沙伟兆,此刻正穿戴者御寒装备,带着团队进行冰
芯米取o
“希望这一次,能够采取到一些有价值的标本。”
沙伟兆的声音带着沧桑,被凛冽的寒冷吹过,他打了个哆嗦。
现在他们所在的地方,是古里雅冰川一条典型的冰舌,位于藏区与边疆的交界处的西昆仑山。
冰舌末端的底部冰层,年龄可达到七点四万年,这一组数据和此前对于古里雅冰芯的勘测年份数据有很大的出入, 所以,沙伟兆教授正带领着团队,进行更进一步的硏究。
三十多岁的年轻研究人员,正带着技术员进行冰层钻杆的深入。
冰川是古代降雪落到地面后无法融化、逐渐堆积压实形成的冰体。
从蓬松的积雪转变为冰的过程里,也会将一些空气、落尘和表面的各种物质冻结起来。
随着冰川越积越厚,它便成为保存古代大气和冰面物质的〃时间胶囊"。
没有人知道,当最后一根钻杆从冰层里取出来时,将要幵启一个怎样的时间胶囊,没人知道这是对于人类的礼物,还是潘多拉魔盒。
科学家们乐此不疲地在避免外界污染的前提下融化冰体,就是为了推开了解过去的窗户..…
上一次对于古里雅冰川的勘测,发掘出来的冰芯,里面有百分之八十二是不构成病毒簇的单独种群,然而,有百分之六构成了病毒簇的亲缘性。
此外,百分之十二为NCBI病毒基因库的品种。
尽管,未知的古老很可怕,但说实话,这种东西并不需要过多担心。
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冰川往往意味着严寒、生存环境恶劣、缺少生机..…
除了壮美之外,似乎都是一些不太好的词汇。
冰川的世界里缺少宏观植物,散落的泥沙石块也无法喂饱动物。
即使是在南北两极,企鹅和北极熊等动物实际上依托海洋生存,辽阔冰原仅仅是它们落脚和休憩的场所。
在山地冰川,这种荒芜感被衬托得更加强烈,即使偶尔有动物经过,也是匆匆来去。
即使是末端已经下降到林木线以下的川省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冰体表面同样了无生气。
但事实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冰川确实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在冰川表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藻类、真菌、细菌、古菌、放线菌和病毒等。
它们有着对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的超强耐受力,在冰雪的世界里写下各自的传奇。
例如,沙伟兆之前在冰川的发现,一种叫做雪藻的微生物正在南极冰原蓬勃生长,它们聚集成片,将冰雪染上血一般的颜色。
这是一种单细胞的绿藻类植物,广泛分布在南北两极冰盖和050其他的高山冰雪区,在阿拉斯加的群山里、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上、晴藏高原的腹地中 、甚至终年积雪的富十山顶都有分布。
每当夏季到来,雪藻会呈现出明显的红.粉红色,而到了秋未至初春,又会转变为淡淡的绿色。
正是类似于雪藻的维管植物,为一个庞大的冰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保障,光合作用维系着一个十分活跃的微生物世界,
其内部的生物繁盛度远超人类的想象。
此外,刺骨的寒风也帮助维持着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为冰面带来灰尘和有机物,给微生物添加微量元素和意外的食物, 还能帮助这些微生物乘风而去,跨越群山的阻隔,扎根四方。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微生物,在被冰封了或长或短的时间后,便重新加入融水,
流淌在冰川末端的冰磧物间,
涌进遥远的江河湖海,
成为蓝星生态永不停歇的一环。
而它们的后代更是始终在冰川表面持续演化,随时都会加入融水,与人相伴相生。
那些生活在冰川脚下的人们,也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逐渐适应了这些微生物。
如果真的存在毒性极强的病原体,人们也早就无法靠近这些冰川了。
两极冰盖的情形略有不同。
虽然冰盖也存在从中心向四周、从高处向低处的缓缓流动,使冰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新老冰层的“代谢",
但由于冰盖厚度巨大且年代久远,在它由小变大、由薄变厚的生长过程中,
范围较小的古代冰盖被完全覆盖,成为被深埋数千米冰层下的“时间胶囊“。
但是,数千米厚的冰层不会一夜之间融化,这一过程会持续成百上千年。
在这些冰盖像剥洋葱一般缓缓由外向内融化时,自然界和人类仍然有漫长的时间来进行适应。
从另一个角度,病毒是世界上数量和种类均最多的生物,自然界的病毒种类预计超过百万种。
海洋,则是地球上最大的病毒库,种类预计超过二十万种,
其中绝大多数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猎杀对象。
相比之下,截至前年,ICTV公布的第九版《病毒分类》中,人类仅仅识别出五千五百余种病毒,
并且,仅仅能对其中两千余种进行过基因测序分析,其中能够感染人体的,仅有200余种。
海洋里的确充满了我们知之甚少的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但这也根本不影响人们去探索海洋。
千百年来的实践早已告诉人们,下海游泳最大的风险是溺水和遭遇危险海洋动物,而不是被奇奇怪怪的微生物感染。
我们生活在病毒的“海洋”里,并且对它们了解不多。
它们与其他细胞生物日夜厮杀,土地、江河、海洋、冰雪和我们的身体都是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