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62章

作者:半只青蛙

包座-松潘战役结束后的这几天,脸都被打成肿猪头的常秃子闭门谢客,不见任何人——这几天里,他身边的侍从,更是小心谨慎,“胡宗南、第一师、包座、松潘”这些词全成了忌讳,没人敢提。

而在这几天,位于成都的剿匪绥署大门口,却是挤了一大堆的记者,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要不是考虑到“国际影响”,常秃子真恨不得命人架起机枪把这帮子表面是在采访抢新闻,实际上却是在看他笑话的记者们者全部用机枪扫死。

而这一时期,戴笠蓝衣社和中统的特务也是满世界出动,盯着全国各地的报纸,务必要求他们“淡化”报道这事,不准揭丑——也就是要大家装傻装成不知道有“包座大捷变惨败,第一师全军覆没”这事发生。

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就是皇帝的新装。谁都知道他在川北又一次地被他的生死大敌给羞辱了:不但被中出,颜射,三洞齐开,还被拍了”艳照“——要不是伍豪担心那张“黄埔生十年团聚”的照片羞辱他过甚,影响了“换俘”大计,相关的”艳照“早就在全世界的媒体报纸上当”头条“了。

且不说常凯申化身缩头“龙龟”不肯见客的窘态,横扫了川北所有的白军后,红军稍作修整就北上出川,临走时带走了数量高达二万六千人的炮党军俘虏!川北是个不产粮,难以养大军的绝地。这帮俘虏如果在当地放了,大半要直接饿死在山区中,余下的则会成为土匪流冠,祸害地方,所以必须全部带走。

川北战役的全胜,同样也影响到了红军接下来的战役布局,胡宗南集团全灭后,即将出川的红军,瞬间就成了陕、甘、宁、青,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军事力量集团。

尤其是胡宗南在苦心经营多年的甘南地区,直接就变成了拱手相送的势力空白区。

八月十六,最先出川的红军第四军轻松占领天水,而接下来整个八月份,陆续出川的红军主力大部队,横扫了整个甘南地区。

以甘南最大的城市,胡宗南入川前的囤粮点天水为中心,南至陇南,北至平凉,西至武山,东到宝鸡(以西)几乎整个甘南地区被红军直接扫入怀中。在这过程中,胡宗南的在甘南的残部,在红军到达之前就飞快弃城而逃。而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宾,此时正在堵击位于陕南苏区向甘南运动的红二十五军,在听闻胡宗南部在川北全军覆灭之后,直接吓得丢下友军(杨虎城西北军部)西撤,抢在红军出川前就缩回兰州老巢。

红军 主力出川后半个月的过程,基本处于“武装接收”状态,仅和地方民团发生规模不大的战役冲突。面对挟全歼胡宗南部大胜气势而来的十万红军,整个大西北的“土军阀们”,无论是西北“三马”还是杨虎城部,瞬间都变得“爱好和平”起来,纷纷收兵,缩回各自防区,开始拒不执行常秃子发出的“剿匪”命令。

八月二十六日,从川鄂陕边区西进的红二十五军,在杨虎城拦截主力部队缩回宝鸡闭门自守的“放纵”下,轻易地越过宝鸡,与前来接应的一军团在姜园会师,以天水这一大城市为中心“甘南”根据地就此建立。而川北这一战略要地。红军也没有轻易地放弃,而是在当地留下了一支千余人的游击部队“独立师”,将这一带变成保护甘南的屏蔽带和战略缓冲区。

到了9月12日。作为主力红军的一支,继续北进的第四军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两军合并后继续向陕北进军,不久占领延安,以此为中心建立起陕北根据地。

松潘-包座战役结事后,仅仅过了一个月红军就成功地在西北“陕、甘、宁”这三省交汇的地区,直接圈下两片极具战略意义的根据地,并紧密地连成一体。

在这过程中,“势单力薄”的杨虎城面对着"汹涌上门拜访"的十万红军,根本不敢“有所作为”,只能瑟瑟发抖地苦守从西安到宝鸡这一线的平原地区,不敢越雷池一步攻击红军,甚至还对正在鄂豫陕地区游击北进的红二十五军部队“友好放行”。

至于有名的西北三马,此时同样也是紧紧抱团,龟缩不动,任由红军在陕北和甘南圈下两块面积巨大的根据地。

瑞金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此时已可以算是结束了。收尾的过程平平无奇,大部份皆是以武装行军收场:关键还是松潘-包座战役,直接把常凯申在西北的影响力完全清除,震慑得周边的其他大小军阀只能收缩自保,任由红军在这儿“跑马圈地”。

龟缩了几天后,常凯申在红军主力出川时,终于在公众面前“露面”。闭门不见客的这几天,他一直在苦读“曾文正公日记”,领悟了其“屡败屡战”的精髓后,终于也能厚起脸皮来出门脸见人。

只是他一开门,就迎来了一大堆第一师家属家眷堵门般的哭闹求救。就在这几天,红军通过电报,以及宋庆龄的关系网,往常凯申提出了战俘交换的要求,表示愿意用第一师和49师的全体官兵,交换全国被关押的地下党和红军战俘,其中也包括了方志敏。

“我宁可把他们全杀了都不会放了这些共党份子!”

常凯申很想地把那群堵门的“败军之将”、“废物之将”的家属们全赶出去的,然后下令将狱中的共党份子全部枪决了。

但是他根本下不了这个指令。

“委座,冷静啊!这可是一百多个黄埔同窗,他们全是您的心腹肱股啊!”

"校长,你要是不管不顾,可是会寒了大家的心的!"

而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其他“黄埔同窗们” ,集体抱住常凯申的大腿哭诉求情。

第一师全军覆没,早已举世皆知,现在全国媒体和洋人都在关注着这事。他不顾世界舆论影响,杀掉几个共党份子是小,但是这种不顾“师生情谊”的作法,却会直接动摇了他的“黄埔根基”。

黄埔军校是常凯申的发家之本。

中国人最重“师生之道”,没有黄埔就没有现在的常凯申,“美龄”也不会看上他投资他。

常凯申再怎么愤怒这帮人“废物垃圾”,却也明白不能寒了这帮兔死狐悲的部下的心——毕竟他压服其他各路军阀入主中央才没几年,根脚非常地浅薄,此时非常地依赖这帮黄埔系的弟子。再怎么恨这帮人废物,也得把人换回来以安定人心。

一阵发泄式的怒吼之后,常凯申命宋子文寻找“中间人”,开始和在天水的红军中央进行秘密谈判,讨论换人的具体事宜。

事实上,现在的他,就算是想打也没法打了。从去年到今年,他借助追击红军,一口气吞下了湖北,拿下贵州这两省,湖北基本已消化完毕,但贵州却还不稳。而原本被他盯上,眼看就快吞下的四川省,却因为胡宗南部全军覆没起了反复。如今薛岳的入川剿匪部队的处境就极为尴尬。

红军主力大部都在甘南纵横,但从甘南入川北,走三国古道,也就是十几天的事。而川北地区,却是一个无处筹粮的“鸡肋之地”。薛岳想要进军川北,根本无法就地征得粮秣。至于指望那些川地土军阀沿途供应?更是不可能了。常凯申甚至担心,只要薛岳的部队一旦北进离开百丈关。进入松潘草原区,这帮川军孙子很可能就直接关门把薛岳扔在川北活活饿死。

进不能进,退又不甘,想强吃川中军阀,又因为实力大损无法啃下,现在的四川形势,松潘-包座战役前后的局势,形象地比喻就是:战役前,这块肉被常凯申含在嘴里,胡宗南部是上牙,薛岳部是下牙,两牙都在,只要上下一嚼,就可以撕碎了慢慢咽下。

结果,胡宗南部一战被红军打光,上牙全部掉光,没了一半的牙,常凯申已经嚼不动川军了。

到九月十五日时,已经占领天水一段时间,正在逐步建立起各级政权机构的红军中央,在这个时候发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表明态度立场,希望能和西北各军阀“和平共处”,同样也希望能和常凯申谈判,而后再次把俘虏交换的话题进行炒作。

“委座,我军需要时间修复元气。现在再强剿甘南、陕北的共匪,形势不利!”

无论是外国顾问,还是常凯申的亲信,此时都在苦劝他暂时不能再动干戈,需要重整旗鼓,尤其是“重建第一师西北军”,重新恢复中央对西北的影响力。

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瑞金根据地不利的地方在于,这里虽然气候较好,却是个非常糟糕的四战之地。不但紧靠常凯申的江浙核心利益区,更是处于被其势力完全包围的中心位置。常凯申要剿共,可以轻易地调动几路大军,甚至动员一百万大军四面围攻苏区。“出门就可以打红军”,补给,调兵都极快。

甘南和陕北虽然相对苦穷,但有一点是瑞金不能比的。过于穷苦的这一带,交通不便天然就限制了常凯申的剿匪部队,令其一次无法投入太多——历史上解放战争,胡宗南有甘南支援,也只能投入二十万大军就是补给极限。

而如今甘南、陕北两地皆在红军手里,周边地区,分别是:四川军阀、西北三马,陕西杨虎城西北军部,山西阎老西这几股力量。常凯申的主要兵力,这时大部都在长江以南,根本是鞭长莫及。

“遥控指挥”这帮军阀当替死鬼去咬红军——除了张小六那傻小子,和何健这个极端反共的二愣子外,其他的军阀哪里会这么蠢。

常凯申一顿分析之后,发现自己除了干瞪眼外,就只能请“义弟”(张学良)出面当这个冤大头,支撑起这个“西北反共”同盟了.....

冷静下来,想通了之后,常凯申一边和红军方面“秘密谈判”讨论交换俘虏事宜,另一边却开始鼓动张学良对陕北红军动手。

九月初,张学良被他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要求其所部东北军、联合西北军,以及西北三马,再加上山西阎西山,配合中央军,组成五家联盟,一起动手进攻“立足未稳”的红军。

历史上,1935年十月,在陕北地区爆发了直罗镇战役。当时刚刚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在这一仗中重创东北军,把虚有其表的张少帅打得老实了很久。而当时的陕北红军各部加起来,总兵也不过二万人。

而这个位面,整个西北地区红军主力,已达到恐怖的十万人!而且得到了胡宗南大血包的进补,更是弹药充足,士气高昂,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张小六再二再愣,再想作死,他的部下也没这胆子蠢得当这个出头椽子——也因为红军这时太强,张小六再浪,在部下全力反对时,也没敢在这时主动挑战,暂时逃过了直罗镇之难。

注:此时,东北军约有二十万人,杨虎城部队约六万人,西北三马兵力比较乱,主力三家加起来也就四到五万人左右,但是本身拥有大量的地方民团部队补充,后者装备虽然极差,但数量很庞大。至于阎西山部,晋军有十几万人,但是阎老西很精明,只想守家,光头指挥不动他。此外傅作义经过数年的经营,也有相当地实力,但要他当常光头的马前卒跳出来,这人却也不傻。

无论是三马,杨虎城,或者阎西山,甚至张学良自身,在接到常凯申发出“五路军阀联手伐共”的密约后,第一反应,就是“先哭穷”,然后“要钱”。

“娘希匹的!”

“娘希匹的!”

“胡宗南罪该万死,伍成仁更该千刀万剐!”

此时的常凯申这时才真切地体会到,失去了第一师和胡宗部,失去了甘南这个重要支撑点,其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已经降到何等低的地步。

“委座,必须把第一师架子重新建起来啊!越早越好,越拖越不利。”

当时,杨永泰如此地苦苦规劝他。

“毕竟那是几百个军官,快三万人的士兵。炮灰士兵好招,但军官难训练,更重要的是,这些兵都是打过仗,见过血的老兵啊!”

在杨永泰 和一帮黄埔系的反复劝说下,常凯申不得不捏着鼻子,初步同意了“匪共”们提出了俘虏交换要求。

当时,常凯申恨恨地想:

"给我半年的时间!等我把第一师重新搭起来......"

而交换的地点,就选择了陕西“宝鸡”这个红军与杨虎城西北军势力的交汇城市。

这里增加个历史扫盲资料 红军一个师的人数,枪械史料,此外还有一个师的人,枪比例话题。大概再写6,7章左右,就结束长征这一卷。最后提醒各位一句:我和别的作者不同,写历史文,经常回过头重改重写前面的不足部分,很多章节,在更新后,我还要反复地改十几次。大家如果有二次读的习惯,就会地发现许多地方大有不同。

--------------------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作者:SOUL迪尔(本文为微博作者原创,我只是引用,特此声明)

有些资料是用图片显示的,有兴趣的人去新浪看原文

工农红军的编制和装备配置是让人头疼的一个话题,通常一个军的兵力少的有一两千,多的有近两万,似乎没有规律可循。

这是因为在红军中,既有主力红军与地方红军之分,也有1930年编制和1933年编制之分,且由于长期的流动作战使得部队一直处于缺编状态,所以才会让人对具体编制摸不着头脑。笔者今天来聊聊红军一个正规师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置标准问题。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红军的大刀队

从小师小团到大师大团

1930年春,随着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的爆发,各地工农红军数量也急剧扩大,5月,各地工农红军代表在上海召开会议,讨论统一全国红军编制与协调指挥的问题。会议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决定按照苏联红军三三制的方式编组红军,并决定在军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组集团军(军团)和方面军。

由于受地理隔阂,各地的红军基本以「军」为某一地区的活动单位,每个军辖两或三个师,比如广西的红7军、江西的红4军等。同时由于兵员数量上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红军都取消了营一级的编制,改由团直接指挥三个或四个步兵连,这样每个红军步兵师的兵力能达到2000-3000人。

△早期红军

1930年编制的红军虽然规模小,但指挥灵活,编余人员较少,能适应山地运动战的需求,且军的番号数量多,给国民党军埋下了迷魂阵,让他们一时间搞不清楚红军规模有多大。

当然也有例外的,由许继慎和徐向前指挥的红1军在没有增加新番号的情况下,利用半年多时间,将所部发展到1万余人以上,因此到1931年初,红1军充实健全了营一级的组织。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认为土地革命战争已经进入正规战时期,过去的适应游击战的编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因此下令对红一方面军及其卫星苏区的各地方红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来的「军-师-团」建制关系改为「师-团-营」建制,军团降级为军级编制,直辖两或三个师。

1933年编制的利弊

整编后的一个红军步兵师满编状态下兵力可达6044人,在外线作战时还能临时配属诸如担架队、运输队、地方工作团等辅助部队。比如,北上抗日的红7军团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军团,但实际兵力只有一个红19师,虽然该师基层步兵连队普遍缺编,但加上辅助部队,全师实际兵力仍能达到5935人。

虽然1933年编制是针对全国范围的工农红军,但受国民党军分割包围的影响,实际按此方式整编的只有中央苏区及其两个卫星苏区湘鄂赣、湘赣的所属部队。

经这次整编,中央苏区的3、4、5、7、11、13、15、19、21、22这十个军及其他独立部队被整编为红1、3、5、7军团的九个师,湘鄂赣和湘赣苏区的第8、16、17、18四个军则被整编为红6军团的三个师。红四方面军虽然进行了扩编,但每个师实际只有3000-4000人,流动作战中的红2军团(3军)则压根没空整编。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当然在实际情况下,受人员伤亡、逃亡或是重武器不足的影响,通常很少有哪个师能达到规定的编制人数,比如长征出发时,两师制的红5、8、9军团每个师均只有5000人左右,这还是刚刚补充了一批新兵后的水平。

在与国民党军连续作战的环境下,受大量伤亡的影响,每个步兵师的实际人数只会更少,广昌会战结束后,保存最完整的红1军团第1、第2师分别只剩下3593人和3277人,满编率不足60%。

对于1933年编制,现在大部分观点都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部队进行集中整编,不仅暴露了红军的军事实力,而且严重削弱了地方武装的实力,加重了主力红军的负担。特别是放弃了红军一向擅长的游击战模式,去打正规战阵地战,可谓是得不偿失。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次整编充实了基层连队的实力,整理了原先混乱的部队番号编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大规模战斗是有积极作用的。

1933年编制的装备方面,根据以往红军的作战经验和实际装备情况,每个红军步兵连有九个步枪班,每班满编状况下是12人,自动火力则配属到营级,每个步兵营拥有一个轻重机枪混合的机枪连。而在团级层面,红军能得到的火力支援则更为强大,为拥有6挺重机枪的一个重机枪连,其强大而密集的火力通常是红军大部分战斗中获胜的关键。

上图为笔者自制的红军1933年编制所应配备的各类武器数量,可以看出其中除轻重机枪外还配有大量的驳壳枪(红军称之为自动手枪),驳壳枪一般配备给在战斗中负责带队冲锋的步兵连队的连排长,和侦察连、侦查排这类有着特种作战和首长警卫性质的部队。虽然每个师名义上配属有数门迫击炮,但炮弹不足,在战斗中实际能调动迫击炮的都得到军团一级。

表中一个步兵师应配属2916支步枪,会有人说工农红军的装备不行啊,平均两个人共用一条步枪。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可笑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天真得以为一个步兵师中每个人是步枪兵,每人都应该拥有一支马步枪。

但事实上,在红军的一个步兵师中,除了步枪兵外,还存在着许多徒手的士兵,比如通信兵、内勤兵、运输兵、机枪副射手、医疗人员和政工人员人员等。

那么这样的轻武器装备,与国军相比是什么水平呢?

1932年的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诸如胡宗南第1师、卫立煌第10师等部,每个步兵营拥有24挺轻机枪,在团级层面还有6挺重机枪和4门迫击炮,如此强大的轻机枪火力配置是造成红军步兵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红军步兵师的装备水平只是相当于那些步兵连不配置轻机枪的国民党军杂牌部队。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国民党军编制的调整

在工农红军调整编制的同时,蒋介石也在调整师一级的编制。国民党军原先拥有三旅九团甲种师、二旅六团乙种师和二旅四团丙种师三种编制,由于原先甲种师规模过大不宜指挥,1930年中原大战后将师调整为二旅六团和二旅四团,尽管如此,在1931-1933的几次战斗中,国民党军还是吃了不少败仗。

痛定思痛,为准备第五次围剿的作战需要,国民党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师级编制调整,具体表现为取消了旅一级的指挥,因为在实际作战中发现这一层多余的编制有碍于应对突发状况的部队调动。这样,每个国民党军步兵师直辖3-5个步兵团。

此外还模仿红军的侦察连编制,增编一个便衣搜索队,队员都是装备驳壳枪、冲锋枪的老兵油子,负责侦察敌情,为大部队探路。这类师的编制在国民党军内部被称为「剿匪师」。

在武器装备方面,鉴于红军普遍缺乏重武器的情况,「剿匪师」普遍裁撤了意义不大团属迫击炮连和师属野战炮连编制,这样增加了部队的机动性,能适应山地战和反游击战的需求。当然剿匪师中也是存在嫡系和杂牌的区别的,除了中央军、粤军和东北军外,其他地方军连级轻机枪火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1933年红军编制的弃用

1934-1936年的长征中,除红25军外,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均受到很大削弱,等到达陕北时,二、四方面军的红2、4、6和31军均已沦为每师2000-3000人的二师制小军,红32军更是沦为由军直接指挥团的游击军。一方面军虽然在东征和西征作战中得到了扩大,但所辖各师依然也是这个数目。

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到达陕北的红军

幸好这时的中央军委已经不再有整编部队的执念,且为了照顾各军的历史荣誉感,一直到抗战爆发全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前,各军的编制再也没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