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59章

作者:爱开小差

那大可不必这么做啊!

就是这次科举,他陆成安被卷入这次事情里,不幸落榜了,来年他陆成安也不是不能不重来一次科举。

至于被卷入南北榜案而导致自己名声差?

陆成安可一点都不在意。

只有拿不出证据去攻讦别人的时候,才会捏造证据,只要岳父说出了这次科举舞弊的主犯是谁,其他南方士子是被害群之马不幸牵连的,为了以儆效尤,将这一批南方士子的成绩作废,重考一次,就已经是处理妥当了。

干嘛费那么大劲再绕一圈?

此时此刻的正英帝无言以对。

他的脸色憋得通红,甚至像是被陆成安极不领情的话语给气到了,弄了半天,他想办法要抬人一手,这读死书的呆子还不领情是吧?

“好...好...很好,朕依你。”正英帝稍加思索了一番,又不气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还省去了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刘宽,带陆成安去书库吧——”正英帝摆了摆手,他还有公务要忙,陆成安给他弄了那么一下子,让他想要因为《改土归流》之策而狠狠地嘉许恩赐陆成安的想法都没了。

刘宽伸手示意。

陆成安跟着刘宽一同走了出去。

五分钟后。

一个太监急匆匆地闯进了乾清宫内。

“陛下...陛下!晋王殿下求见!”这进来的太监气喘吁吁,晋王殿下催促他快点进宫通报。

因为晋王殿下的声名狼藉,他这个小太监很怕惹上什么是非,所以用最快的速度赶了进来。

正英帝沉吟了几秒,这平时最懒得来找他,喜欢自己到处乱玩的晋王殿下,怎么今天有闲情入宫了?

只怕是,手上又没银子了吧。

“让她进来!”正英帝道。

不多时。

晋王哈哈大笑道:“父皇,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本王的儿子天下无敌!”

正英帝面容骤然变色,“什么?什么,你有儿子了?和谁生的儿子?你儿子呢,在哪,快带来让朕看看。”

“嗯,父皇,别担心,还没生呢,还在娘胎里呢。”晋王嘿嘿一笑道:“不过,也快了,过不了多久,父皇您就能抱上皇孙咯。”

正英帝对晋王的印象,大抵是这家伙怎么看怎么都不太靠谱,而且经常满嘴胡话,这不,这又是来存心气他的。

陆成安气了他一次,搞了心态,你也学着他来那么一次?

“我看你是存心来气朕的!”正英帝没好气地说道:“连夫家都没有,就开始白日做梦了,还儿子天下无敌了!”

“只怕是大糊涂生个小糊涂。”

“朕告诉你,你要是能给朕带来个皇孙,朕让你当这个皇帝,又有何不可呢?”

“但是呢,朕要是把这江山给了你,只怕你是朝着亡国败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所以,朕想了想,你当皇帝这件事还是算了吧。”

晋王的眼睛微微一眯。

她是故意试探了一下。

没想到,这居然是真的呀。

果然,只要生下个皇儿,就能讨到父皇的欢心。

——

6000字,差不多三章的量。

从8点写到现在。

累了!

第175章 哪有亲王给人抄录古籍的道理啊!?

文渊阁。

陆成安正在其中翻阅藏书。

“三殿、二阁、二坊。”

这是明代时期的标志性皇室建筑,虽然大晟王朝不是大明朝,但从宫廷的建筑风格来看,其实是很接近大明朝的。

而这所谓的三殿,当为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为文渊阁、东阁;二坊,则是左春坊、右春坊。

在「平北君侯」的档案中,陆成安代行君权,所以,整个皇宫的走势和各个建筑的作用,他还是心知肚明的。

这「文渊阁」便是大晟朝廷的藏书阁名,主要功能是收藏图书典籍,另外,文臣也可以在此陪侍皇帝读书,对典籍进行注解。

不过,一般情况下,「文渊阁」仅仅是对那些相对应官职的文臣开放,很多人是没有资格入内的。

陆成安进来,就是翻找史书。

虽然大晟王朝的官职、建筑,都是有相似于明廷的点,但是大晟朝廷没有废除宰相制,不少地方还遵从汉制,所以陆成安还得确定一下情况。

毕竟在模拟中,陆成安只能看到大体,不能看到细节。

这点对于陆成安而言,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太史公记。”陆成安翻了翻,找到了一本史书,他记得很清楚《史记》的别名就是《太史公记》,看来大晟朝代的时间线,至少是过渡了西汉时期?

不过,陆成安也不会太把书里面的内容当成一回事。

因为书毕竟是人写的,很多作者的思想,是夹杂了很多个人主观意念上的想法。

而大晟朝这里的《太史公记》,是由一个名字叫司马韫的人书写的。

也不知道跟司马迁写的《史记》有没有出入,不过总体而言,陆成安对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也是看过一部分,只能说一半一半,不能偏信。

尤其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还是能看出来带有很多司马迁个人情绪上的倾向。

这点可以在佞臣列传中,有卫青和霍去病,就能看出来。

对比起飞将军李广和卫青、霍去病叔侄两人的传记,司马迁是有明显区别对待的描写手法。

在描写李广的事迹上,司马迁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把有关于李广的事迹,不管是大是小,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写卫青和霍去病,西汉这两位帝国双璧的内容时,就都是一些冷冰冰的内容,谁谁谁,于某年某月出征讨伐某个匈奴,杀了敌人多少,是胜利还是失败。

真正的情况是,司马迁和李广同属功臣集团,是世家大族,所以门第观念极为深重,而司马迁和李家私交还很不错。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功绩斐然,但他们两个代表的是外戚集团,还是所谓的草根崛起。

这就导致在司马迁眼里,这俩人毋庸置疑就是暴发户,闭口不谈什么功绩和能力,先攻击了再说,这是司马迁很个人情绪化的立场问题。

而这就是为什么陆成安看书会思考,然后筛选有用的信息,不会完全偏信书上内容的原因。

有时候资料上的内容,你都不能彻底相信,更不用说有些是后世朝代的人刻意篡改的。

就比如说被黑得最惨的明宪宗朱见深。

「博闻多能曰宪」。

被冠以宪宗庙号的帝王都可以说是一代明君,明宪宗朱见深接过了大明战神朱祁镇给他的烂摊子,给自己的儿子弘治皇帝留下了一个太平江山,对外的战争上,明宪宗从容地对付蒙古人的入侵,在女真崛起的态势上,采取最有力的解决措施。

结果被大清一通乱改,弱化了明宪宗的功绩,还把明宪宗在宫廷丑闻无限放大。

然而仔细一查,原来是明宪宗的「成化犁庭」,差点就把女真人给灭族了。

哪怎么行呢?我祖宗都被你灭族了,我不把你黑到底,我还对得起我自己吗?

硬骨头的史官是有,但是朝代越靠后,封建王朝带来的奴性就越深,早期高风亮节,拼死也要守住职务,将职责视为使命的史官也越来越少了。

可以说自唐以后,再无史官之风骨,自清以后,再无言官之傲骨,都是一代一代走向崩坏的。

陆成安翻看着这里的《太史公记》。

好家伙。

难怪说这个时代四书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里头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应尽全。

因为这些文化,早就在大晟之前的是有类似于商、周、春秋、战国,又不完全是这些的朝代所出现过,所以在那个时期比较多的文学著作应运而生。

大晟朝在很早的文明之中,就曾经完成了大统一的壮举,后来又因而落没。

而大晟人前身是属于西迁的华夏部族。

他的部族同时西迁至雍凉之地,建立了晟国,在雍凉之地展开了一步步奋发图强的发展史。

在任贤使能,虚心纳谏下,不断灭掉周边的小国家,开地千里,国力日益强盛,在经历过了百年的奋斗,晟灭掉了其他诸国而一统天下,扫八荒六合。

铸就了大一统的神话。

而大晟没有遇到秦二世而亡的情况,国祚硬生生挺到了187年,在前晟末代君主的昏庸无度、不理朝政下又遭遇到了权臣和外戚的互相勾结,大量压迫基层的农民。

这促使中原大地出现了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各地涌现出一批起义首领,在大面积地攻占前晟朝的国土后,有些起义首领本身就出自名门望族,还有人是之前疑似「战国」贵族所留下来的余孽,这些人在原有的地方,一一自立为国。

间接导致了十三国之乱,在历经了三十六年的新国混战,被北边的游牧民族东胡攻灭了九国,至此东胡族人称皇,国号「梁」。

「梁」一统天下。

几十年后又内部消融,政权交替给其他族群。

前前后后数百年动荡。

经历了多个异族政权的接连交替。

不少前晟血统的中原人,被迫南下,开荒了南方的土地。

但这时,一个自称是前晟的皇室宗亲在这个时代的曲线之中再次崛起。

不过这个皇室宗亲,从血缘角度上,早已百年过去,哪怕真是前晟血统,那也已经和真正的前晟皇室血缘比较远了,在经历了堪比位面之子「光武大帝」刘秀般的传奇人生。

后晟的开国太祖覆灭了「梁」以后的异族政权。

从游牧民族的手上重新夺回了江山社稷,由于之前打着的旗号是光复晟室的名义。

所以再一统天下,复国过后,没有改变原有的国号,还是以「晟」为名。

这就是现在的大晟朝。

也就是说,目前这个大晟和前晟中间是断代了接近数百年,虽然类似于西汉到东汉之间的政权交替,打着延续王朝的口号,而官方更是认可了后晟皇室的血统。

正英帝已经是后晟朝的第七位皇帝,而后晟朝的国运,七代至此足足享用了144年,正英帝的父亲泰熙帝,独占了四十多年的国祚,是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