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519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结合他们约二十年长短的最佳生育年龄,也就是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出生三分之一个人……

……

再回到刚才的数字。

……

东汉的总人口数为七千到八千万,那么十四到六十岁之间的成年人口数,最少也有着四千多万人。

就算张彦再怎么保守,这其中的适育人口也要有三千万吧?

这三千万人里,有一千两百万对已婚夫妇,不过分吧?

每对夫妇每年生育三分之一个孩子……

那东汉每年的新生人口数,是不是在四百万以上?

……

这可是四百万啊!

……

要知道,即便是人口接近东汉二十倍的华夏人民共和国,每年的人口出生数量也才八九百万人。而东汉的总人口数为其二十分之一,新增人口数就达到了他的一半……

这又代表什么?

……

这代表东汉的平均人口出生率为百分之一点二。

……

这代表庐江每年约有一万八千名婴儿出生。

……

这代表庐江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万两千,甚至一万五千人进入适龄教育状态。

……

……

……

假设张彦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下去,即便庐江的人口再也不增长了,国立中央大学的“蒙学班”依旧可以为庐江每年稳定输出一万多名经过基础教育,能读会写的“知识分子”。

而就算张彦一口气将继续教育比例砍到五分之一,每年是不是还有两千多人进入庐江学宫?

每年是不是还有两千多名各个行业的人才从学宫出来,走向社会?

……

等到学宫扩建,四大学院升级为九大学院,这个数字至少还能往上翻出一倍不止,那就是每年五千多名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

这些人将会为庐江带来多大的助力?

这些人又将会给整个华夏的发展带来多少昂扬、磅礴的力量?

……

可别说什么生源不够之类的问题……

要知道刚刚的计算,还仅仅是局限于庐江这一城一地罢了。

假若张彦将学宫的名声宣传出去,那到时候就是东汉每年四百万新增人口去争抢那仅仅五千个进入学宫进修的机会。

千分之一。

就连张彦那个时代竞争公务员岗位,都比在东汉末年考进庐江学宫轻松五十倍。

若是这个例子还不够形象的话,那就是每五个高考考进清、北、复、交等C9顶级强校联盟的高材生中,才有一人能够进入庐江学宫学习……

……

当然了,这个比例也就是算算。真的计算难度的话,肯定是不能这样胡来的。

在这个时代,肯定有许多的穷苦人家、边远人家不愿意将自家的孩子送到庐江接受教育,而在未来,当全国各地都开始出现这种类似于大型学宫的机构之后,“国立中央大学”的竞争难度肯定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

只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张彦需要关心的。

他只需要知道,当这座奇观建设完毕,庐江就会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一样,拥有整个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甚至能够向整个华夏,整个世界输出人才,输出思想就够了。

就连傻子都听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那掌握了大量、批量“生产”知识方式的张彦,是不是就是整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

不过话又说回来,除了这些种种吸引人心的东西之外,对于东汉现有人才的引进工作,肯定还是要进行的。

毕竟,就算刚才的愿景想象的再好,那也是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就算张彦能等得了那么久,三国的乱世也等不了那么久。

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或者说提升自己麾下人口的素质,对于各地世家子、读书人的吸引工作也是国立中央大学不可忽视的一环。

……

只要是愿意来庐江进修的,无论年龄大小,张彦都会给他们提供教材,安排他们统一学习,并且在次年参加考试。

就和“庐江小升初”的考试相同,这些人通过了考试,便可以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到学宫之中学习。

甚至对于其中的佼佼者,张彦还能够接受类似跳级一般的培养方式。

只要你的知识水平真的过硬,譬如华佗入学医学院,或者马钧去工学院进修什么的……那就算只用一年的时间,就从学宫毕业,也不是什么无法理喻的事情。

这样一来,也就有效避免了类似姜维、司马懿这样三十多岁的真大佬,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屁孩儿共同学习的窘况……

……

PS:都看我写了两百万字的人了,这章里那点加减乘除,应该不会有人看不懂吧?

PS2:数据来源

第十章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在将最重要的学制以及建筑规划确定下来之后,张彦随之又确认了一些杂事。

比如规定学宫每年十月入学,六月毕业……

比如男女学生分开宿舍居住,非特殊情况尽可能减少双方交流沟通……

比如根据未来可能的生源数量,确定学生宿舍的数量等等。

……

在这其中,相对较为重要的,便是张彦在自己的关系网中搜寻一圈之后,最终决定将大学校长……也就是学宫祭酒的人选尽可能的落到蔡邕的头上这件事。

一来这位大佬是自己认识的所有人中,学识、声望、能力的最强者……

二来也是因为,这人不光自己厉害,身边还有着一大批相同类型的“狠人”。

只要将蔡邕争取过来,那张彦这九大学院的院正,至少也能瞬间被解决一半以上。

就连蔡邕自己,也可以同时兼任史学院的院正——

在这个有些特殊的年代,汉书的作者,史学圈大牛班固已死,整个东汉,都未必能够找出在历史方面比蔡邕更厉害的选手。

史学院的院正,可以说是非他莫属。

而剩下那些学院,则根据庞德公和他身边那一圈老友的能力,有合适的,便上去担任个院正的位置。

没有合适位置的,就给授个教授之类的工作,安排到对应学院去。

……

像是经济学、医学、农学这些比较难办的学科,张彦则打算诱之以利,干脆直接向社会上那些大牛伸出橄榄枝。

比如有名的商、政两面手卫家、糜家,比如千古名医华佗,还有大汉之前的历任三公府户曹什么的……

这些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张彦都打算直接通过砸钱解决。

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等到学宫内各个学院开始有毕业生出现,那么张彦就可以直接通过回聘的方式,将这些毕业生聘请成教师。

水平高低暂且不论,师资力量这一块儿,充足的数量还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现在……

在各种知识都被世家封锁、控制的初期,张彦还得靠这些自己的老朋友多多帮衬才行。

没有庞德公等人,张彦就无法做到从零到一的突破,更别说后面的一生二,二生三,乃至三生万物了……

……

“唉,这么看来的话,关键点不是建筑,而是学宫祭酒蔡邕啊……”

“想要搞到足够多的教师资源,单靠一个庞德公还不够……蔡邕的人脉资源,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这老爷子现在还在宫里修史,等这次去洛阳,说什么也得把他给捞回来才行。”

“这么个难得的大家,就这样因为和董卓关系好被王允害死……实在是太过暴殄天物了。”

有些无奈的收回手中的纸笔,张彦将脑袋向后一靠,微微闭上了眼睛。

顿时,一个熟悉的面孔,便在他的脑海之中浮现。

……

“嗐,想要说服这位老爷子,恐怕还得拜托她帮忙才行。”

“按照咱们两家的关系,希望这事儿难度不会太大。”

……

联想到对方的性格,张彦下意识皱了皱眉头。

不是觉得厌烦,而是觉得有些慌乱。

……

没错,想要说服蔡邕的关键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女儿蔡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