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久违的大晴天
大徒弟发问,左若童也不藏着掖着,沉声说道:
“以前祖师有言,说‘我之本体,其太虚而太空者乎?惟其太虚而太空,故能运虚空’。”
“意思是我们的形体来源于太虚,只要回到太虚,就能成道,所以要把自身逆练回先天一炁。”
“这个思想有些过于狭隘了,在多方提点之下,为师在祖师的基础上,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毋澄真和李慕玄连忙屏声静气,竖起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只听得左若童缓缓说道:“我们的性命来源于先天一炁,而先天一炁来源于太虚,这个太虚是我们三一门的说法,在各门各派,都有各自的说法,你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客观世界。”
“我们依托于太虚而存在,但也被太虚的规则所束缚着,导致先天一炁不断减少,继而形骸走向灭亡。”
“要使自身的先天一炁永存,性命不灭,就必须摆脱太虚这个客观的束缚。”
“而摆脱束缚的方式,不是把自己练成先天一炁就行的,因为先天一炁也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亦是在太虚的规则之内,就算真的成功,也解脱不了。”
“而想要摆脱束缚,就必须经由戒慎恐惧的内心省察,循序渐进,不思超越自己,逐步排除贪嗔痴恨、声色臭味这些由太虚加持在我们身上的,客观存在的欲望。”
“摆脱了这些,我们就能摆脱人体形骸的桎梏,好让主观上,最真实的最纯粹的自己显露出来,从而不被自身的客观状况所影响,所操控,而到了这一步……”
左若童抬头看天,喃喃自语道:“换算到佛教的话,应该是阿罗汉果位!”
“若想要更进一步,还得不停地修行,让自身与天宇宙万有的太虚相对,相契合,相通。”
“如此一来,自身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这或许就是真仙人了。”
左若童叹息一声:“修到阿罗汉果位,为师心里已经有数,但更进一步,为师却不知其方向,不过,做人不能好高骛远,至少前方有路可循了。”
“阿罗汉果位?”毋澄真道:“师父说的是小乘佛教里,最高的阿罗汉果位?”
左若童点头。
毋澄真不解:“师父,我们又不修佛,为何会修得佛教的果位。”
左若童说道:“其实,道门也有类似的划分,不过,道门随性很多,几经相传,那些果位被赋予了太多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如佛门的等级森严来的直观。”
“至于所谓的罗汉果位,其实目的是求得自己解脱,先求跳出世界而已。”
“罗汉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为师只是拿佛门的果位作个好区分的例子,不代表我修佛,或者到了这一步,修佛修道修儒其实都没区别,大道殊途同归!”
三一门走的是三教合一的路子,毋澄真对小乘佛教自然不陌生,他询问道:
“师父,据我所知,小乘佛教的果位,分四果罗汉,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您在哪一个果位?”
左若童思忖片刻,说道:“应该不入果位吧!”
毋澄真大惊:“师父这……怎么会如此?”
左若童笑道:“你们可别小瞧了佛门这果位,这初果位又叫预流果,预什么流呢?”
“预圣人之流,他们已经是预备的圣人了,相当于半只脚踏到圣人队伍里去了。”
“为师这几十年来,一直在修神通手段,虽然也一直在对自己修身养性,但终究是对逆生执念太深,所以,按佛教的要求,是不入果位。”
其实,这只是左门长的一种谦辞,他确实对逆生执念很深,但他这些年的修行也不是一无所获。
佛门对果位有严格的划分,突破了哪些,就在哪个果位。
从普通人到最高的阿罗汉,需要破见惑和思惑。
见惑是对功名利禄的看破。
它分五种,破了见惑就入了果位,也就是初果罗汉须陀洹。
思惑是对自身欲望的看破,它也分五种,譬如贪、嗔、痴、恨、迷情都是思惑。
堪破的越多,果位就更进一步。
若这十种全都看破了,那就证得了阿罗汉,也就是达成了五蕴皆空的境界。
而道门对果位的划分是很随意的,你可以叫入道,也可以叫仙,随便叫个其他的也行。
其实吕洞宾曾经对仙也有过类似佛门果位的划分,但基本没什么人用。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不能完整的看破五种见惑,但在这途中,他又看破了五种思惑中的几种,这又该算什么果位呢?
左若童便处于这种状态,见惑和思惑他各看破了一些,但也有看不破的。
按佛门的说法,他是不入果位。
但其实,他比很多入了果位的和尚,境界要高很多。
听了左若童的话,毋澄真陷入沉思。
李慕玄则是问道:“师父,那按您这么说,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平时所修的手段,都是旁道,都无用?”
澄真接着说道:“我看过一篇佛经,说佛陀晚年曾言,大乘佛法在人间,不以神通显示,凡是神通都是外道,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左若童摇头道:“倒也并非如此,什么话都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去看!”
“无论是我们三一门的逆生三重也好,天师府的雷法也好,还是圣人盗也好,都是拐棍,就看怎么拄。”
“若用拐棍打人,那就是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若拿着拐棍好好走路,那就是护道手段,能让我们走到想去的地方。”
左若童叹息道:“前几十年里,我一直在修一根拐棍,脑袋里想的全是,把拐棍修好了,就到终点了。”
“所以无论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是在找寻材料,想把这根拐棍修的更好,更适合走路。”
“现在拐棍修好了,这才惊觉的发现,自己还没开始走。”
“所幸醒悟的不晚,接下来,我便会拄着这根拐杖,一步步走到自己要走的路上去。”
拐杖和道……毋澄真问:“那师父,小天师那种呢?”
左若童笑道:“小天师是在行道的时候,练了一副好身体。”
“或者,是他锻炼身体的方向,正好是行道的方向。”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他这一步,他有没有拐杖,用不用拐杖打人,其实区别都不大了。”
“那师父,小天师是在什么境界呢?”
李慕玄则是问道,他是孩童心态,就喜欢问境界高低,问手段厉害与否。
左若童思忖片刻道:“他不是正儿八经的佛门中人,用佛门的说法,也许不太客观,但为师猜测,他是十地的菩萨。”
第667章 回到龙虎山,指点周圣
“十地的菩萨?”
澄真大惊,一脸不敢置信,自家师父外号仙人,也只是不入果位,小天师一个小辈,竟然是十地菩萨?比师父足足高了五个境界?
阿罗汉是小乘道的最高果位,再往上,就得修大乘道了,大乘道在阿罗汉之上还有菩萨和佛,其中菩萨一道又分十地。
“小天师的境界这么高吗?”
李慕玄也是一脸震惊,他一直都知道小天师厉害,但观其言谈举止,行事作风,怎么也不像比师父境界高的样子。
左若童摇头道:“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些,其实啊,所谓的四果罗汉,十地菩萨这些,都只是一个参考,万万不可以照本宣科,不然就着相了。”
“反正在为师看来,不管是四果罗汉,还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其实都是见地问题,所见的范围,所见程度,也是一念的关系。”
“‘由来一念最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瞋痴慢疑的感受及执着。”
“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难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很费劲。”
“小天师一念平静,念头通达,所以四果罗汉,十地菩萨,都只在他一念之间,万法皆空,对他而言,就是万法皆通。”
一念之间,听起来真玄乎……李慕玄一脸羡慕道:“那师父,小天师这是怎么做到的?!”
左若童说道:“这是个人的心境和悟性决定的,按道家的说法,这是先天灵根,按佛家的说法这是上根器,先天之根羡慕不来,唯有在后天的器量上来弥补差距!”
后天的器量……李慕玄也跟张之维一行人待过几天,自然知道张怀义,吕慈等人在修行上的刻苦,而他们也都只是在像张之维看齐,如此说来的话,后天的器量,只怕更比不上了。
但其实,这句话是左若童说给自己听的。
若要问谁是一人世界里的第一卷王,非得左门长不可。
三一门的二把手似冲,大弟子澄真,倾尽全力维持逆生,也只能坚持一二十日的光景,便心神受损,头疼欲裂,不能继续。
但左若童,硬是维持了几十年。
这几十年里,他日夜不辍,半点不曾懈怠,比几十年不睡觉的田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不是第一卷王谁是?
左若童虽然没有果位,但他的某些地方,已经被打磨成了真金,即便是张之维都有所不及。
如此大毅力,若非被三一门给坑了,左若童的成就指不定有多高!
当然,说被坑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确实是被耽误了。
他是一个坚定的求道者,但可悲的是,在三一门的成仙谎言下,求了一辈子的术。
即便最后,他的术近乎于道,但终究还是术,最终遗憾落幕。
而现在,他走到了正确的求道之路上,带着他用几十年逆生状态,打磨出来的心性和意志,拄着逆生三重这个拐杖。
只要时间充足,接下来的道,对左门长来说,一马平川。
而左门长所求的,也不是什么阿罗汉。
这只是寻求个人解脱的小乘道,在佛教,小乘和大乘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自己解脱,一个是大家一起解脱。
他所求的,是一个能带着整个三一门通天的大道。
这时,李慕玄突然问道:“师父,您说小天师一念能平,所以有此境界,我说如果,如果有一天,他这一念不能平了,又会怎样?”
左若童说道:“那他就会跌境。”
剧情里,无根生便是因为某些变故跌境了,一念不能平,最后搞出许多祸端。
李慕玄想起师父说张之维是十地的菩萨,便询问道:
“那他如果跌境,是不是就成阿罗汉了?”
左若童摇头,“这笔帐,不是那么算的,到底会变成怎样,谁也说不好,不过,为师倒希望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李慕玄继续道:“说起来阿罗汉,之前小天师闯山的时候,三论宗的和尚感谢小天师,说他超度了吴曼,让其破了无明,达到了五蕴皆空的境界,五蕴皆空就是阿罗汉的果位吧!”
上一篇:入学第一年,我把辅导员抱回了家
下一篇:大人,坏女人不是这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