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成韩王?直接摆烂享受! 第61章

作者:周大花

结果,楚军轻易被韩国大军消灭,大批楚军被俘。

随后的战役皆是如此,诸葛亮与张良妙计频出,奇袭战术连连。

楚军常是措手不及,便被韩军贴近。

他们不解,为何韩军能如此轻松跨越重重难关,无视天堑,

轻易地击败并俘获迷茫的楚军。

诸葛亮和张良如同岳飞,从韩国边境直捣楚国内部。

然而,楚国幅员辽阔,加之丘陵遍布,瘴气丛生,外族众多,治理极为困难。

诸葛亮和张良仅攻下五城便不再推进。

非不能,而是成本过高。

中原才是兵家必争之地,楚地多是贫瘠险恶,即便攻克,也需要大量精力接管,势必拖延韩国统一七国的步伐,令六国趁机喘息,构成威胁。

因此,待根基稳固,控制住中原,再来解决楚国问题。

这也是历史上,楚国虽大,却少有人来犯的原因。

实属费力不讨好。不过,经此一役,楚国二十五万大军中,诸葛亮与张良轻易俘获二十万,并扩土五城,大胜而归。

另一边,与赵国交锋的是好友兼拍档韩非与卫庄。

老实说,赵国是最难啃的骨头。

别看赵国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就萎靡不振,事实上赵国后来奋发图强,使赵人异常团结、能吃苦、善战,以此求存。..

第六十五章:李牧死,赵国亡!

最关键的是,赵国派出了老将李牧为帅。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更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足见李牧在兵法和民间皆受尊敬。

这也是韩安让韩非与卫庄携手抗李牧的原因。

也许二人无法全歼李牧的军队,但凭他们的智谋,阻挡李牧的攻势并不困难。

待解决了秦国、楚国的问题,各方援军抵达,赵军必将失败。

战争初启,韩非与卫庄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便在与李牧交锋中处于劣势。

战场诡谲多变,李牧这位老将几乎是生于战火,能轻易应对各种战局。

而韩非与卫庄,虽然聪慧,熟读兵书,纸上谈兵不输李牧,.

可一旦置身战场,

种种纷繁复杂的情况接踵而至,未曾亲历战场的两人,拼尽全力运用所学去解围,去筹谋,去对抗李牧。

然而,往往他们刚想到一步,李牧已考虑至第二步。

这并非智力差异,而是实战经验的悬殊。

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与刚踏入战场的年轻人,在战略眼光上简直是天差地别。

就算韩非和卫庄都是天赋异禀的奇才,也依然被老将李牧打得落花流水。

但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事。

尽管韩非和卫庄带领的二十万大军连连受挫,可凭借两人的智慧,长时间战斗下来,牺牲的士兵并不多。

他们顽固地守卫着韩国的土地,不让李牧占得丝毫便宜。

而且,随着战事的拖延,韩非和卫庄通过实战洗礼,进步得越来越神速。

过去只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如今在战争的推动下,他们在指挥大军上越来越游刃有余。

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勉强抵挡李牧的攻势,还能开始组织微弱的反攻和反击。

虽然多数时候仍然处于被动,但李牧已感到压力。

假以时日,李牧或许真会在韩非和卫庄这俩年轻人手上吃瘪。

正当李牧这么想时,秦国和楚国接连战败的消息传来。

李牧得知后,没09有半点迟疑,立刻命令赵国大军撤退,行动迅速果断。

他心里清楚,继续打下去,即便能打败韩非和卫庄,也会损失惨重,恐怕难以及时撤离。

万一韩国军队乘胜从四处包围过来,他李牧纵有三头六臂,也是难逃一死。

于是,赵国就这么撤了。

韩非和卫庄与李牧的这一战,既没输也没赢,算是打了个平手。

或者可以说,虽然战局稍逊,但这使韩非和卫庄两位恐怖的少年天才迅速成长起来。

下次若再遇见李牧,吸收了这次经验的韩非和卫庄,定能与李牧正面对决一番。

最后说到魏国。

与魏国对阵的是盖聂,说实话,魏国和盖聂之间的战斗,其实并没有真正打响。

魏王和乐灵太后一直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韩国败,则魏国趁势追击,落井下石。

韩国胜,则立刻撤军,避免无谓牺牲。

战争爆发迅速,结束得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快。

秦国和赵国相继被韩国轻松击溃,甚至连岳飞都打到了秦国的首都。

韩国如此惊人的战绩传到魏王和乐灵太后耳中时,他们都惊呆了。

他们甚至一度怀疑消息的真实性。

但在多次确认之后,魏王和乐灵太后不禁冷汗直冒。

如果当初真听了谗言,联手对付红莲,那么魏国很可能成为秦国的前车之鉴。

魏王毫不犹豫,立即命令魏国的十万大军撤退。

这使得盖聂心中既高兴又有些不快。

盖聂并不喜欢战争,但作为鬼谷纵横的一员,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

一方面,他为不必通过战争就能迫使魏国撤军而欣慰,这意味着减少了伤亡。

但另一方面,作为鬼谷纵横,他在此次战役中的无用武之地让他感到矛盾。

因此,盖聂并未派兵追击魏国,这是韩安的指示。

不管怎样,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充当了旁观者,仅出动了十万兵马,也算给了韩国足够的面子。

暂时,就让魏国脱身吧。

如此一来,经过这一役,韩国俘获了秦国二十万、楚国二十万军队,攻占秦国十座城池,楚国五座。

共计四十万俘虏和十五座城池。

而韩国军队的总损失不过三万人。

这三万中,有两万是在抵抗赵国李牧时韩非和卫庄麾下牺牲的。

剩下的一万分散在各战场,牺牲的人数少之又少。

总结来说,韩国以七十万大军对抗八十五万敌人,俘虏四十万,自身仅损失三万。

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史书上记载的一场战役。

但与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比如淝水之战。

兵力投入过百万,前秦九十五万,东晋八万。

兵力差距十倍以上,常人看来,前秦稳操胜券。

然而,东晋赢得了那场战役,且赢得空前绝后。

即使是后来恶名昭彰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也是动用了约六十万秦军。

这么一比,韩国这一仗,与长平之战的战绩倒是相去不远。

唯一与长平之战截然不同的是,被韩国击败的军队,

只要放下武器投降,一律不予杀害。

不论是之前的二十万秦军俘虏,还是这次的四十万秦楚联军俘虏,韩国一律不杀降兵,尽数收编。

即便是岳飞和诸葛亮深入秦楚境内,也严格约束部下,严禁抢夺百姓财物,更不容许欺压妇女。

受苦的总是官员和商人。

这样一来,韩王深得民心。

“仁王”韩安的称号,不经意间在七国民间流传开来。

这个称号虽不能立即给韩安带来实际利益,但待日后征服七国,统一中原时,其益处便会显现。

相比之下,秦国的传统是以人头计功。

杀敌越多,功劳越大,甚至可能封侯拜将。

这虽然造就了秦军的英勇无畏,但也正是未来六国人民反抗秦国统治的主要原因。

当岳飞、诸葛亮、张良、韩非、卫庄、盖聂等人各自凯旋归国时,已是秋意浓浓的十月。

秋风送爽,整个新郑都沐浴在象征胜利的秋风中。

韩王宫的殿堂上,

英俊威严并存的韩安坐在王座上,豪迈大笑着,对下方群臣进行封赏。

岳飞和诸葛亮,韩安对他们信任无比,要啥给啥,根本不在乎会不会显得他们功劳太大,威胁到自己地位的问题。

换成别的国家,岳飞和诸葛亮就算打了胜仗,那些国君可能也要开始担心,想着法子收回他们的兵权。

上一篇:柯南之偷心怪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