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104章

作者:不是奸臣

严嵩拍着手掌,哈哈一笑道:“好啊,这个理由好啊,没想到张大人竟然如此忧国忧民。”

张景山连自己都感动了,慷慨道:“陛下将我放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我就不能辜负陛下的厚恩,自当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严嵩原本想要跟着张景山玩玩演技的,没有想到这张景山演技竟然不比自己差,脸皮更是厚得跟城墙似的。

严嵩一下子就没有了兴致,挥手道:“不用狡辩了,如今已经证据确凿。”

张景山昂着头:“我不服!”

“好,就让你服。”严嵩一拍手掌,“把犯人宋江、吴用带上来!”

很快,四个锦衣卫,左右押着两个犯人走了进来,赫然是昨晚从密~道逃走的宋江,可惜严嵩早有准备,把另外一处洞口给堵住了,将他们困死在密~道中,最后被活捉。

此时的宋江、吴用,早已没有了昨晚的风度翩翩和闲情逸致,披头散发,脸部淤青,显然受过了刑。

想起今天凌晨,严嵩对他们说的话:“我可以给你们两个选择,一个是你们自己去死,从此富贵荣华跟你们没关系;一个是死死的攀咬布政使张泉山,说他是幕后主使,并且提供密~道地图,我可以给你们一条活路。”

不用内心挣扎,没有任何犹豫,宋江和吴用直接选择了活路,反正张泉山也不是什么好人,构陷张泉山就是替天行道。

至于鲁智深、李逵的仇,宋江表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自己的命要紧。

不过随后的事就让他们两人有点惊恐了,只见东厂的人把伪造好的【张泉山管家勾结他们】的信封让他们背熟,同时还设置了严密的逻辑证据链,把一切的证据都指向张泉山。

看着那一个个证据链,两人寒毛直立,这简直就是生生地制造出犯罪证据来陷害一个官,而且还是主政一方的二品大官.........

这时候,宋江、吴用都感觉自己以前做的逼良为娼、设圈套的事简直就是太纯洁了。

心中大骂严嵩奸臣,但却服服帖帖地按照严嵩设定的剧本构陷张泉山。

现在,张泉山就在自己的面前,宋江反应最快,直接凄惨大喊:“严阁老,小民要举报,小民做的一切都是这个张泉山大人指使的!”

吴用也连连拜倒:“大人,小民也要举报,除了我们之外,昨晚的白莲教还有那场大火都是张泉山大人的阴谋……”

张泉山双目一瞪,气得肝火直冒,心中狂吼:这件事我完全没动手好不好?全部都是跟张府无关的人处理的,这两人怎么说是我指使的?

不过,随后的事情,更让张泉山给气得吐血。

只见这宋江、吴用竟然当场供述了几个证据,包含了信件往来。

张泉山冤屈悲愤大喊:“严阁老,冤枉啊,我就算再蠢也不会干出写信联系这种留下明显把柄的事情啊。”

严嵩却冷笑:“也许你就是为了让别人这么认为,反其道而行之,好让你摆脱这个关系。”

反其道而行之?

张泉山吐血,有谁会这么【其道而行之】啊喂4.2,这太侮辱人的智慧了吧!

不过,很快他就顾不得愤怒了,因为外面锦衣卫陆续带上粮商、烧粮仓的人。

“完了,完了。”张泉山惊恐地发现,严嵩竟然一夜之间抓了这么多人,而且还正中张泉山死穴。只要稍微一审,就能知道他卖了粮仓那100多万石的粮食,绝对是抄家灭族下场。

严嵩笑眯眯地来到张泉山面前:“张大人,其实你还是有活路的?”

张泉山眼前一亮:“求严阁老指点。”

严嵩笑容满面:“这次来山东,我的目的是孔府,你嘛~~我觉得还是可以有一条活路的。”

张泉山精神一震,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

第97章 包青天的怨念【3】

湖南。

被晒得更黑的包拯,带着展昭张龙赵虎等人行走在田野中。

经过包拯在一个多月在湖南的主政,依靠以工代赈的方法给湖南的许许多多地方给修筑起了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对春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春播日子在上个星期已经完成了,这是包拯亲自主持向上天祭祀求雨,效果还不错,第三天就开始下起了雨,让盼了许久雨的百姓们一个个喜大普奔。

随后然后主动下田,播下粮食种子。包拯此举让其他的官员也只能捏着鼻子下田,弄了一身的污泥,心中大骂包拯没事干,尽干这些屁事。

看着这一望无际的水田,还有心情劳作的农民们,包拯心情大好,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大人,有了这些水利系统,今年百姓们应该可以过过好日子了。”公孙策抚着须,微笑道。

09

包拯叹道:“如今北方的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通州并所属之各县,原本的天下粮仓,已经全被那些可恶的商人害得种棉花,如今天我们这湖广、江西、广西、可是全国的粮仓,所以今年任务很重啊……”

众人沉默。

这段时间随着包大人南下整顿,他们的见识开阔了,对整个天下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越了解,就越觉得大明正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

就拿最基础的粮食问题来说,不仅北方地区要依赖南方的粮食,就是经济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也要依靠江西、湖广及广西等内陆省区的粮食供给。

主要原因即是东南发达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大量耕地退出回报率较低的粮食生产,转而种植棉花、桑树、蓝靛、甘蔗等市场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原本人多地少,粮食不足的状况更为严重。

社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无疑可以极大地优化地区经济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但在传统时代交通运输能力较弱、市场信息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市场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是粮食产与销的严重脱节。

如江浙地区不熟之年“全恃湖广、江西”,常年所产之米也“不足供本地之用,若江广之米,不特浙属借以运济,即苏属亦望为续命之膏”,并且还须从川、皖等省调入粮食。因外省粮食供给不及时,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就频现粮食危机。

商业经济,虽然让大明天下显得更加繁荣,更加天朝上国,但是却导致了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只要一出现干旱、蝗灾、大雨,让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那天下又会一次大乱。

这让包拯等人更加担忧。

如果让包拯知道,如今第三次小冰河时期已经悄然到来,未来的大明将会出现频繁的干旱,不知道包拯会不会吃不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