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 第475章

作者:不是奸臣

“那些西洋人都是傻瓜。据我泉州参与走私的亲戚说,他们根本分不清咱们这里的龙井和普通绿茶!区区20两一斤的普通绿茶,可以以龙井的名义,以十倍价格卖给他们。哈哈!”

“还有瓷器!我是做瓷器生意的。卖给东瀛人,少说多赚三倍啊。”

“何时开海?我们都等不及了啊。”

“这次严阁老,真是给我们大明商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是啊!没想到能成。我本以为以朝廷和那些清流的顽固死脑筋,没有20年,根本别想!”

“严阁老,真是开明,更加睿智,让人钦佩啊。”

在杭州的万松书院中,读书声依旧郎朗。

沈炼已经被严嵩推举为锦衣卫典史,这可是一个比锦衣卫千户还厉害的职位,更有实权在手。(历史上,沈炼就是以读书人的身份,进入锦衣卫任典史,还做的十分出色,堪称一个异类。)

但他还没有去北京赴任,而是在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

看到王锡爵的座位空缺,沈炼皱起眉头。

“王锡爵没来?”

有同窗答道:“王锡爵刚才还在。”

此时,满头大汗的王锡爵,挥舞着一份报纸,冲了进来。

沈炼满脸不悦,要喝令他出去。

谁知,王锡爵却大声道:“恩师!朝廷大朝议同意开海啦!”

沈炼惊呆了:“你说什么?”

王锡爵大哭道:“恩师,我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朝廷听到了民间的急切呼声,终于同意开海啦!”

“老天开眼了!”沈炼也激动不已,颤抖起来。

作为大明的有识之士,他久居东南,深知开海对于东南,乃至大明的重要性。开海不仅能带来巨额的财富,极大丰富大明百姓的钱袋子,更能带来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好处,堪称有百利无一害。

沈炼不遗余力,与王锡爵等学生们呼吁大明开海,还参与了著名的万松书院大辩论,辩驳地张居正带领的状元军团哑口无言。

“想不到,在我离开杭州,赴京上任之前,能听到这等好消息!”沈炼激动万分:“各位,勉之!尽快考上科举,我们一起为大明明天奋斗。”

王锡爵也激动不已,连连点头。他如今是举人,明年就要参加朝廷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上进士之后,便可做官了。

王锡爵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了一个官位,哪怕是东南的一个县令也好,如此一来便可施展才能,为国为民。

在苏州旁的教堂中。

立马逗等20个传教士,正在五座教堂3.4中,对着信徒布道传教,同时宣讲严嵩的【海权论】,还有地球天文学、航海学的一些课程。这些都是他们与严嵩的协议,要帮助大明开民智、转民风,让民风开化,开眼看世界。

这五座教堂中,信徒虽然还不多,加起来才一万人,但却成为了散布科学常识、海外知识的窗口,出去的大明子民,或多或少对外国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他们也通常都是大有身份之人,对整个东南民风民智的开启,具有散播火种的重要作用。

此时,教堂的大门猛然被人推开。

传教士尼玛德满脸激动,挥舞着一份报纸《大公报》,冲了进来。

。。

第447章 东南海商家族=海盗?【4】

“上帝保佑!看在上帝的份上!今天大明有个大好消息!大明皇帝听从了严嵩首辅的建议,决定开海!苏州旁的上海,还有北方的天津,成为第一批市舶司城市!”

立马逗失声道:“你在逗我?”

开海,对于他们教会,意义真是太重大了。

此时,即使有严嵩的关照,他们这些教会传教士,也只能在三座城市的教堂中活动。且除了他们20个传教士,其他教会中人不能踏入大明领土。

一旦开海,大量西方船只便可自由出入大明,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都比过去自由多了。

他们的传教也势必更加顺利,也更容易被教廷认可。

立马逗、尼玛德等传教士,内牛满面。

这消息真是太好咯。

朝廷开海的消息,通过报纸、15说书、戏文等媒介,在南直隶、天津、福建、两广、浙江、青岛等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数人为之关注,着迷,热议,纷纷想着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人生的转变和飞跃。

但也不是人人都满意。

对于大明更多的清流、士大夫、读书人和封建地主,开海对他们眼中,只是一次朝廷乱令、胡闹,是皇上被严嵩大奸臣的金钱幻想蒙蔽,才下达的乱政。

在岳麓书院中,就一片骂声。

“什么开海?简直是乱弹琴!”

“大奸臣严嵩,乱政祸国!”

“打倒严嵩,取消开海!”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们,都十分激动,怒骂严嵩。

南直隶的一处酒楼。

几个读书人,正在议论此事。

“哈哈!天津卫开海?就那鸟不拉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