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105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在庭院中的青石板上,撑开窗户,潮湿而微寒的冷风立刻吹入屋内,让卫辰精神为之一振。

当汴京还在聚焦于乡试放榜的时候,卫辰则在书房里忙着替手下的知县以及州左贰官写考语。

这是在为朝觐作准备。

朝觐三年一次,天下所有府州正官都要齐集汴京,向天子述职,考察合格后,才能回到任地。

具体考察的流程,就是先由地方一级一级地考评,再由吏部下结论。

州要对下辖的县考评,府对下辖的州县考评,造册之后,再上报巡抚衙门。

抚衙会综合前面的考评,在官员入京朝觐前写下考语,最后上报吏部。

卫辰作为禹州知州,开年后也要入京朝觐,对此卫辰自然是求之不得。

天佑九年到来,卫辰的婚期便不远了,正好可以趁着这次入京与两位未婚妻完婚。

所以这几日在州衙中,兴奋不已的卫辰一直在忙着准备入京之事,赶紧将要写的考语写好。

新郑知县陈俊是卫辰的老交情了,卫辰对他当然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还有密县知县孙卓,之前在修河之时表现得很是不错,卫辰答应过要向上官保举他,如今自然也不能失信于人。

其他州县官员,如通判黄守正等,卫辰也给了个“才堪其位”的评价,并没有什么贬低的话。

至于赵宗全,他虽然也算卫辰的下属,但毕竟是皇室宗亲,自有一套体系,无需卫辰干涉。

写完这些后,卫辰即刻行文送去河南巡抚衙门,后面就没他什么事了,卫辰安安心心地睡了个午觉。

……

三日后,洛水岸边,一片青布围起的帷帐之中,丝竹之声徐徐而出,引得往来游人为之驻足。

不过厚厚的布帘和屏风却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周围还有一圈虎视眈眈的军士,旁人根本难以接近,只能在远处过过耳瘾。

帷帐之中,是趁着休沐出游赏景的河南巡抚袁应道。

秋风中,洛水畔,袁应道白发银簪,道袍随风,斜倚在软榻上,欣赏着曲乐歌舞,颇为悠然自得,带着几分闲逸之气。

这时,帐帘一动,袁应道的心腹幕僚曾纶走了进来,躬身道:“东翁。”

“什么事?”

袁应道一边问着,一边挥了挥手,示意乐班退到外面去。

曾纶道:“今科乡试桂榜出来了。”

袁应道没吭声。

河南是京畿之地,乡试诸般事体也是由朝廷做主,轮不到他这个巡抚插手,这点事还不至于忙着来通知他。

他在等着曾纶的下文。

曾纶道:“解元唤作郭进,禹州密县人。”

袁应道眉头一挑。

禹州?

这地方素来文教不兴,大周开国以来,一共也没出过几个举人,更别说解元了。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第一个禹州籍的解元。

袁应道忽然想到现任禹州知州的那个年轻人,不

由轻笑一声:“这卫辰倒是好运气,才到禹州两年多,治下就出了个解元。”

曾纶接着道:“除了郭进,今科还有十五个禹州籍的举人。”

“十五个?”

袁应道打断了曾纶的话,愕然地抬头看了过去:“你是说,今科禹州一共中了十六个举人?”

曾纶恭敬地点了点头。

“杨元震好大的胆子!”

袁应道当即挺直身子坐了起来,怒声道:“堂堂京畿乡试,天子脚下的抡才大典,他也敢徇私舞弊?”

可刚骂了两句,他又意识到不对,如果杨元震真的徇私舞弊的话,今科乡试的成绩肯定就不作数了,又哪里来的解元呢?

于是袁应道轻咳一声,不再说话,而是等着自己幕僚的解释。

曾纶低下头道:“榜单出来当夜,杨元震就被陛下召入宫中,贡院内外也被皇城司封锁,还有那些禹州考生,全都挨个查了个遍,结果什么也没有查到,故而乡试依旧照常放榜。”

袁应道皱着眉思索片刻,自觉难得要领,当下又问道:“就没有落榜士子出来闹事?”

曾纶迟疑了片刻,缓声将放榜那日的情形以及《谈文录》在汴京的火爆与袁应道说了一遍,并道:

“如今汴京上下都对卫知州兴学着书之举交口称赞,就连陛下也说多亏了卫知州的教化之功,才有了禹州一科十六举的佳话。”

袁应道听后,愣了许久,忽而哑然失笑道:“前些日子还有人跑到本官这里来告状,说卫辰好大喜功,在禹州滥兴学校,靡费钱粮。本官信以为真,正欲派人往禹州查访此事,如今看来却是用不着了。”

这时,曾纶开口建言道:“东翁,明年开春就是三年一度的外官朝觐了,这卫知州的考评之语,还请东翁多多思量才是。”

袁应道闻言点了点头。

禹州是省级直辖州,知州卫辰的考语自然是由顶头上司河南巡抚袁应道来写。

而曾纶在此时提起朝觐考察之事,就是特意提醒袁应道,卫辰的考语,需得用心来写。

袁应道当然明白自己幕僚的意思。

卫辰乃是赵真钦点的六元郎,又曾任经延展书官,侍直御前,简在帝心说的就是这种人。

因此袁应道早在卫辰到任之日,就打定了主意与卫辰和平相处。

况且即便袁应道真的想打压卫辰,也很难做到。

上次的种痘法,还有这次禹州惊人的乡试成绩,卫辰在禹州的作为屡屡上达天听,甚至传扬天下,根本不是袁应道所能左右的。

袁应道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之前由于兴办义学之事,卫辰遭到邻府官员非议,捅到了巡抚衙门这里,袁应道也是替卫辰压了许久。

为的就是与卫辰结个善缘。

官场上就是这样,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像卫辰这样简在帝心的青年俊彦,升官速度飞快,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蹿到自己头上了,到时候,说不定自己还要求卫辰办事呢。

他的朝觐考语,袁应道当然要用心去写。

遣走曾纶后,袁应道独自思量片刻,心中已是有了主意。

卫辰不是在密县黄河边建了个大坝么,正好可以派人去勘验一番,如此写称赞卫辰的考语时也可以有据可依。

还有农田、水利、义学、工商等等,这些都是卫辰在禹州的政绩,也可以顺带着一起看一看。

这种现成的人情,不捡白不捡。

第247章 第一

从玉衡楼的二楼向外望去,街道上正为满天飞舞的雪片所妆点。

楼下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路人都用连帽斗篷将自己裹紧,碾过青石板的马车也都罩上了厚厚的车帘。

二楼的窗户敞开着,呜呜咆孝着的寒风窜了进来,纷乱的雪片也跟着飞进屋内,屋内的温度陡然而降。

但对于坐在炉火边的卫辰三人来说,却是只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清凉。

「瑞雪兆丰年,明年当又是一个好年景。」

卫辰微笑着举起酒杯,敬向赵宗全和赵策英,提前祝贺着明年的丰收,琥珀贡酒温热的酒气从杯中散逸而出,清冽醇厚。

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赵宗全放下酒杯,示意赵策英给对面的卫辰添酒,自己则笑着道:「丰收一事,在天也在人,我在禹州十几年碌碌无为。而兴云你来禹州任官还不到三年,就让禹州万千生民看到了奔头。这一点,我远不如你。」

「团练过谦了。」

卫辰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他当然知道,赵宗全不是做不了,而是不能做。

大周皇帝子嗣艰难由来已久,并非赵真一人而已,赵真之父赵寰亦是如此。

当时赵宗全的父亲赵概就曾被没有子嗣的赵寰选中抱进宫中,作为接班人培养了数年。

后来赵真出生,赵寰有了亲生儿子,过继之事自然就没有了下文,赵宗全的父亲赵概也被遣送出宫。

赵寰没几年就死了,赵真即位时还是个孩子,少不更事,便由太后垂帘听政。

正所谓主少国疑,在那段时间里,曾经有望登上皇位的赵概处境自然是颇为微妙,成了各路野心家觊觎的香饽饽。

太后表面宽容以待,暗地里对赵概也是各种忌惮防备。

赵概身体本来就不好,哪里经得起这种折腾,赵真即位后一年多,赵概就不堪其扰,忧惧而死,只留下赵宗全这么一个小儿子。

正是有着亲生父亲赵概的前车之鉴,赵宗全深刻地体会到了储位之争是何等的凶险,一旦卷入其中,便再难以安然脱身。

于是赵宗全渐渐学会了用平庸和怯懦伪装自己,营造出一个胸无大志的闲散宗室子弟形象。

等到成年后外放禹州团练使,赵宗全在禹州一窝就是将近二十年,只为澹出人们的视线。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

赵策英却是不知道卫辰此时内心的想法,他提起酒壶给卫辰斟满酒,迟疑了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老师,你此去汴京,还会再回来么?」

赵宗全闻言却是脸色一沉,训斥道:「胡闹!兴云此次考评乃河南第一,朝廷擢拔也是应有之义,你莫非还想一辈子把兴云这样的栋梁之材拴在禹州不得晋升不成?」

赵策英讪讪地缩了缩脖子,坐回了自己

的座位,但还是不舍地看向卫辰。

今天的酒宴,本来就是他们父子二人为了送卫辰入京朝觐而设。

若只是入京朝觐也就罢了,可赵策英心里却是明白,卫辰此去,只怕是很久都不会再回到禹州了。

九月下旬的时候,巡抚衙门来人,一行人在禹州又是勘验河防,又是巡查义学,足足待了一个多月,把禹州境内转了个遍,这才告辞返回洛阳。

之后没过多久,河南官场上就传出了抚衙对于禹州知州卫辰的考语。

「桉无停牍,政务克勤,钱谷兵刑之事,无一足以相难。修大坝三十里,开良田三百顷……,禹州一任三岁,理政治民之功堪为河南州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