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106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河南九府四州,成千上百的官吏,考评名列第一!

这是莫大的荣耀。

可这同样也意味着,卫辰不会再在禹州知州的位置上待太久了,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很快就会得到提拔。

或许这次入京朝觐之后,卫辰就会被朝廷留在汴京,担任更重要的职位。

卫辰在禹州这两年半,赵策英跟在卫辰身边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是打心眼里敬重卫辰的学识和为人,因而舍不得卫辰就此离开。

卫辰见赵策英眼眶微红,满含不舍之意,也不由地有些感慨,当下拍了拍赵策英的肩膀道:「上京之前,禹州诸般事体,为师已是托付于黄通判,他能力虽然差些,但萧规曹随还是做的到的,你好好辅助他,一切如为师在时一样,如此即便朝廷真让为师卸任禹州知州一职,为师也能放心了。」

「学生谨记。」赵策英闻言向卫辰长长一揖,眼中热泪盈眶。

赵宗全也起身向卫辰行礼道:「这些年,我们父子多承兴云照顾了,祝君此去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似赵宗全这般地方上的宗室子弟,少不了要受地方主官钳制监察,而卫辰任禹州知州期间,不仅没有为难过赵宗全,还对赵策英谆谆教导,赵宗全对卫辰自然是感恩戴德。

面对赵宗全的祝贺,卫辰笑着点了点头,心底却是颇为无奈。

从天佑六年六月,到现在天佑八年底,卫辰才任禹州知州还不到三年,按理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晋升之事。

此次入京朝觐,卫辰原本也只是想着述职之后,就借着机会与如兰明兰完婚,然后继续回到禹州做官,静待时机,再与赵宗全父子同回汴京。

哪想到,河南巡抚袁应道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直接将卫辰举为河南州府官员第一。

虽然这个结果还要再呈报于吏部审核,可官员考评之事,向来是顶头上司的意见最为重要,吏部一般也不会驳巡抚的面子,这下卫辰真是不想升也要升了。

骑小猪兜兜风

第248章 脱靴遗爱

州衙后衙,元安正领着十几名仆役收拾家当,整理行装。

以卫辰的地位来说,卫家的仆役并不算多,男女老少加起来也不过三十来人,都是做事的人,没有养来赏玩的。

通常到了州府主官一级,蓄养一队家妓、一支乐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卫辰却没有在这件事上费过心思。

家中人口少,行装自然也简单,前几日就开始在收拾,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箱笼都捆扎好装上了马车。

卫辰早已更衣,穿戴上五品官袍,负手立于公堂上的旭日东升屏风前。

这时,堂上传来脚步声,是通判黄守正听闻卫辰今日启程的消息,刚刚从自己的官署赶来。

见卫辰仰头凝望着公堂上的明镜高悬匾额,半晌无言,黄守正笑着道:“下官犹记得,知州大人下车尹始,便在这公堂之上审理诸多大桉要桉,使百姓冤屈得以伸张,百姓因而尊知州大人为禹州青天。”

卫辰闻言转过身来,笑着道:“黄兄,本官不在任时,你也要让禹州司法清明,弊绝风清。记住,德主而刑辅。”

黄守正忙躬身道:“大人放心,下官已将知州大人往日经审的桉件卷宗整理成册,置于书房之中,以便时时恭受教诲。”

卫辰笑了笑,这些话听听就算了,当不得真。

他看着黄守正,缓声道:“本官此去汴京,或许朝廷另有任用。知州之位不可空悬日久,若是吏部征询本官的意见,本官当会推举黄兄。”

黄守正闻言身子一颤,脸上露出惊喜之色,当即朝着卫辰长长一揖:“下官虽无进取之才,然必当萧规曹随,决不会辜负知州大人这三年在禹州的心血!”

卫辰点了点头,取出自己早已写好的条陈,将离任后州衙的政务一一向黄守正交代清楚。

末了,又扶着黄守正的手臂,郑重道:“以后禹州大小诸事,就尽数托付于黄兄了。”

州衙里大小官吏见卫辰离任之际办事依旧一丝不苟,都不由地有些佩服。

他们早就知道了知州卫辰即将进京朝觐的事,但真到了卫辰要走这一天,心中还是不胜唏嘘。

卫辰在任期间,不仅自己勤于政事,对待属下办事之人要求也是十分严格,让这些懒散惯了的胥吏叫苦不迭。

可另一方面,卫辰对办事得力的下属也是不惜重赏,及时予以提拔,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尤其是卫辰做主提高州衙底层小吏的俸禄,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

是以州衙上下对卫辰这位知州大人的观感都很是复杂,一半敬重,一半畏惧。

眼看卫辰与黄守正告别后,登上马车驶出州衙,此一去多半不会再回来,禹州的官吏们既觉得松了一口气,又有些怅然若失之感。

到最后,种种复杂情感都汇成了一句话:“知州大人,此去汴京一路保重!”

相比这

些官吏,禹州百姓的心思就要简单的多了。

卫辰担任禹州知州只有短短两年半的时间,但这丝毫不妨碍禹州百姓对于卫辰的爱戴。

卫辰要走的消息传开,禹州城中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在城门口拦住了卫辰的马车。

这些百姓并不是被官吏强迫着出城,而是感念卫辰的恩德,自发前来相送。

简诉讼、增税赋、实府库、轻徭役、筑大坝、灭时疫、兴义学、劝农桑……

但凡有哪个地方官员能在任期内做到其中一项,就足以称为能吏,而卫辰全部做到了。

并且,除此之外,卫辰在禹州还留下了诸多德政。

埋葬尸体的漏泽园、收容孤儿的慈幼院、奉养孤寡老人的福田院……

这些公共福利机构大周其实早就有了,但因为要常年付出,往往都是名存实亡,或者干脆就没有,也就汴京这样的大城市比较完善。

但如今,在卫辰的主持下,禹州城还有下面的新郑县和密县都先后设立了这些机构,卫辰还专门划拨出官田来维持日常的开销。

当今世风,地方官员往往不喜欢处理衙门里那些俗务,反而更乐意邀风赏月。

只要府库中有些闲钱,他们多半就会造些亭台楼阁,以供游玩,顺便题诗词以记,让后人传唱。

而卫辰,身为堂堂当世文宗,在禹州将近三年,除了一篇吟诵钧瓷的长诗外,诗词文章竟然少有建树,令文坛士林都是惋惜不已。

可是,对于禹州百姓而言,这却是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卫辰的每一分精力、府库中的每一枚铜板,都用在了百姓身上。

卫辰走下马车,望着如山如海的人潮,仿佛汴京上元夜的灯市一般,不禁心头一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自己这三年在禹州,总算是没有虚度,对得起百姓,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时,被百姓推举出来的几名耆老乡绅,拄着拐杖来到了卫辰面前。

“知州大人在禹州三年,境内可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三代之治也不过如此。

如今知州大人离任入京,必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等不敢妄言相阻,只求知州大人留下官靴,以示遗爱禹州百姓之意。”

卫辰见此也是哭笑不得。

这“遗爱靴”源自孔子,孔子任中都宰时,深受百姓爱戴,离任之时,一位老人抱着他的腿含泪挽留。

孔子大为感动,怎奈君命在身,不能耽搁,便脱下脚上的一只靴子留给中都百姓以为纪念。

只不过到了后来,这官员离任脱靴留靴一事就与万民伞一样,沦为了一场闹剧,多是官员自导自演的把戏,只为博得清廉爱民的美名。

卫辰自问与那些贪官污吏不同,不愿意搞这些形式主义,当下就要推辞。

不料那几位耆老听到卫辰拒绝,竟直接扔掉拐杖跪倒在地,恳请卫辰脱靴,若是卫辰不肯,他们就长跪不起。

这几位耆老少说也到了古稀之年,上了崇政殿,天子都不好意思让他们下跪。

卫辰又何德何能受此大礼,不禁大惊失色,只好照他们所说,脱下了自己脚上的官靴奉上。

与此同时,卫辰心里也是颇受触动,脱靴虽是形式主义,可要是百姓发自内心地去做,那代表的意义又是大不相同了。

几位耆老得偿所愿,这才在卫辰的搀扶下缓缓起身,手上捧着卫辰刚刚脱下的官靴,恭恭敬敬地退了开去。

卫辰见此也是轻舒一口气,让元安替自己取来一双新靴子换上。

接着,又是一人端着一杯水酒上来,而后还有一人折了柳枝来送……

如此三辞三让,再三劝三进后,禹州百姓才依依不舍地放卫辰离开。

卫辰最后望了眼这座他倾注了三年心血的城市,转身登上了马车,车夫扬鞭轻叱,驾着马车缓缓驶向通往汴京的官道。

第249章 回家

送过了灶神,汴京城里过年的气氛便愈加浓厚,时不时就能听到噼啪作响的爆竹声。

此时城中百姓置办年货的热浪尚未消退,宽阔街道上车水马龙,一辆辆由十几匹驽马拉动的太平车,在街巷间往来穿梭。

赶了五日路,刚刚从西门进城的卫家车队,此刻正在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马间艰难地挪动着。

几名卫辰在禹州置办的仆役,一路走一路左顾右盼,全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禹州人,禹州如今的繁华已经让他们震惊,而眼前汴京城中的花花世界,更是让他们觉得眼睛都不够用了。

卫辰掀开车帘,望着街道上的人头涌动,心中也是不由感叹。

将近三年不见,汴京依然还是那座冠绝天下的煌煌巨城,这等太平盛世的繁华图景,禹州城拍马也赶不上。

离家越近,卫辰便越发归心似箭,眼见前方道路阻塞难行,当下便不再低调,命人挂出自己的衔牌,好清出一条路来,方便自家车队通行。

汴京本就是达官显贵聚集之地,而今又是外官入京朝觐之时,路上遇到个知州知府之类的一方大员,可谓是一点也不稀奇。

然而,当卫辰一行挂出的衔牌后,街道上的车马行人都是主动让开道路,恭敬地避于一旁。

只因看到了衔牌上的内容。

「天佑五年解元!」

「天佑六年会元!」

「天佑六年状元!」

「六元及第!」

「钦点翰林!」

「朝议大夫!」

「经延展书!」

「詹事中允!」

「禹州知州!」

两榜出身、进士及第的官员在汴京城中多如牛毛,一砖头下去说不定就能砸到一个。

但有资格打出解元、会元、状元衔牌的官员,即便在汴京也是难得一见。

毕竟解元三年也才只有二十四个,会元和状元更是三年才出一个。

至于集齐三面衔牌,甚至还多出一个「六元及第」的官员,不消说汴京,即便是整个大周,也仅有一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