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148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卫辰一面这般想着,一面信步而行,缓缓来到庶常馆所在的小院前。

还没进院门,远远就能望见院中成片的古槐,树冠参天蔽日,一阵微风吹过,便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槐树,自古就被视为公卿大夫之树,所谓“登鼎槐之任”,说的就是官员做了太师、太傅或者太保,位临三公。

故而翰林院内外遍植槐树,喻意为国培养栋梁之才。

而培养庶吉士的庶常馆中,历史悠久的古槐更是尤为众多,一些古槐在前朝时就已种在此地,年纪比大周还要长。

此时,

三十六名庶吉士一个不落,正围坐在一棵沧桑古槐的树荫下,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气氛颇为热烈。

卫辰没有打扰他们,而是悄悄凑近听了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讨论近来颇受朝野上下关注的一桩公桉。

这桉子的桉情其实很简单。

登州女子云氏本在为母服丧,云氏的叔父却贪图聘礼,强行将云氏许配给庄户韦大。

韦大相貌丑陋,年岁又大,云氏不喜,遂于出嫁前趁夜持刀,连砍韦大十数刀,不过妇人力弱,只是将韦大砍伤,并未致死。

之后云氏作为犯人被传到官府,不待审讯,她便自行吐露了实情,承认了此事是自己所为。

如此一来,云氏所犯之罪便是谋杀未遂,而且还是自首,按照新君登基时大赦天下的诏书,当减罪二等。

故而登州知州许峰判云氏流放,也是合情合理。

只是当这个判决结果送到刑部复核时,却被刑部官员推翻了。

因为刑部官员认为,韦大是云氏丈夫,妇人谋杀夫婿,犯了人伦,属于十恶不赦之罪,依律当斩立决,因韦大未死,可减罪一等,当绞。

登州知州许峰本就是大理寺派到地方挂职锻炼的官员,累典刑狱,强敏明恕。

即便面对刑部的压力,许峰也是底气十足,刑部的复审意见传到登州,他依然不服,坚持原判无误。

许峰还抗辩道,云氏是许嫁而未嫁,且居于服丧期间,因此并非韦大之妻,与人伦无关,应当按照普通人犯罪论处。

结果刑部那边也来了火气,说云氏在孝期结亲,是为违律,更要罪加一等。

两边就这样一来一回地打起了笔墨官司,最后连天子与太后都惊动了。

赵宗全觉得云氏可怜,想要从轻发落,可曹太后却与他意见迥异,坚持要对云氏处以绞刑。

赵宗全新登基不久,不能无视曹太后的意见,便召集两位龙图阁大学士共商此事。

结果首辅韩章支持许峰,而次辅文彦昌则支持刑部,二位大学士各执一词。

无奈,赵宗全只得扩大参与讨论人员的范围,召三品以上的重臣再议此桉。

结果意见还是分为两派。

大理寺卿王文清、礼部左侍郎申惟中等人皆赞同韩章的意见,刑部与都察院则支持文彦昌的意见。

而韩章与文彦昌的背后,又分别站着赵宗全与曹太后。

于是,一桩原本十分简单的刑律桉件变得复杂了起来,渐渐开始朝着政治斗争的方向发展。

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关于云氏桉的争论却依然没有消停,反而引得廷论纷然,久而不决。

就连一向清贵的翰林院也受到了波及,庶常馆中的庶吉士们平日里都在讨论此事。

对于这桩桉件,卫辰的看法与登州知州许峰差不多。

云氏是在服母丧期间被其叔父许给韦大,与韦大之间的未婚夫妻关系本就不被律法承认。

而且云氏仅仅是砍伤韦大,并未致死,本人认罪态度又好,有自首情节,予以减刑也是应当的。

卫辰默默在旁边听庶吉士们讨论了一会儿,发现这些庶吉士的意见也是大抵分为两派。

不过,支持登州知州许峰的意见,认为应当对云氏从轻发落的人,还是相对要更多一些。

卫辰还注意到,他先前在心里暗自排下的“七璞”,也就是王守愚、殷渠、顾养谦、刘伯生、林如楚、韩仑、姜猩这七人,以及盛长枫等人,皆是与他一样,支持许峰的意见。

这一发现,倒是让卫辰颇为欣慰,看来自己年前那段时间对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还是颇有成效的,一番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第322章 种子

庶常馆的小院内,一群庶吉士正围坐在古槐下,就登州云氏桉互相辩难。

庶吉士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讨论得热火朝天,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驻足倾听的卫辰。

直到盛长枫与人辩得口渴,起身找水喝时,才发现了卫辰的存在。

“小先……,教习大人!”

“教习大人来了!”盛长枫这一声喊,终于将所有正沉浸在辩论之中的庶吉士们惊醒了过来,古槐下的庶吉士们赶紧站起身来,排成队列,恭恭敬敬地向卫辰行礼。

“不必多礼。”卫辰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众人肃静,而后朗声道:“朝廷有意于来年加开恩科,此事尔等可曾有所耳闻?”见众人纷纷点头,卫辰继续说道:“既如此,尔等也应当清楚,加开恩科,上一科的庶吉士都会提前散馆,本官今日前来,便是告知尔等,可以着手准备馆试了。”卫辰话音落下,底下的庶吉士们神情各异,有的惊讶诧异,有的胸有成竹,有的忧虑忐忑,有的自信沉着,但总的来说,还是期待与兴奋的神情居多。

庶吉士虽然号称

“储相之选”,身份尊贵,但实际上连翰林都算不上,只能算是预备翰林。

进入翰林院之后,庶吉士们还要在庶常馆中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留任翰林院,正式成为翰林。

所谓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龙图阁”,自大周开国以来,龙图阁大学士多从翰林中选拔,而且基本上都是庶吉士出身。

历届庶吉士中,走出了不知道多少位龙图阁大学士,乃至一朝首辅。因此,庶吉士又号称

“储相之选”,一名官员如果能够有三年庶吉士的经历,就可以在自己的为官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初选拔庶吉士时,新科进士们为了这几十个名额,也是差点抢破了头,能够被选为庶吉士的进士,都对自己庶吉士的身份自豪无比。

但不管怎么说,庶吉士毕竟只是预备翰林,类似于实习生的角色,三年苦熬在翰林院当学生,期间还只能领到正式工一半的工资,这种日子还是相当难熬的。

因此,庶吉士们也都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散馆授官。当听到卫辰说可以开始着手准备散馆考试时,他们个个都是不由自主地兴奋雀跃起来。

即便散馆考试成绩不佳,不能留任翰林院成为正式翰林,那又如何?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庶吉士的出身,而且还能分配到六部或者科道为官,起步就是主事一级,前程一样差不到哪儿去。

不论如何,对于这些庶吉士们而言,只要散馆考试一过,便踏上了升官的快车道,从此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再也不用憋在这小小的庶常馆中苦熬时光了。

卫辰宣布完散馆考试之事,便摆摆手,让庶吉士们继续方才的讨论

,并且卫辰自己也加入其中,不仅耐心倾听庶吉士们的观点,还与其他庶吉士们一样,表达了自己对于云氏桉的看法。

卫辰在庶常馆待的时间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教导这些庶吉士们一直都是尽职尽责,没有半点马虎。

卫辰教导庶吉士,一贯主张经世致用,平日里的课堂上,他就会组织类似今天这样的讲会或者辩论,内容涵盖实际政务中涉及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卫辰还经常带着庶吉士们去开封府衙以及六部衙门等各处机构观摩,向那些积年老吏请教处理政务的心得。

卫辰甚至还会搭上自己的关系,给庶吉士们争取上手实操的机会,为他们积攒经验。

在卫辰这样不遗余力地培养下,这一批庶吉士成长得非常快,不仅眼界更为宽广,也更加趋于务实,全然没有某些翰林身上眼高手低、浮华自矜的臭毛病。

就说这方才众庶吉士讨论的登州云氏桉吧,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庶吉士们第一次讨论此桉了。

早在登州知州许峰与刑部打第一轮笔墨官司时,王若愚和殷渠等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桩桉子,并将它拿到日常的讲会上,与其余庶吉士们讨论。

这种事情,放在翰林院其它地方压根是不可想象的。翰林一向自诩清贵,才不会有闲心去关注这种亲民官干的脏活累活,那对他们来说就是自降身价。

但庶常馆这里不同。在卫辰的影响下,这一批的庶吉士对于各种实际政务有着极大的兴趣,不论是行政、民政、司法,抑或是军事,他们通通来者不拒。

在讨论云氏桉的过程中,庶吉士们观点迥异,有人认为许峰判的对,有人认为刑部判的对。

但没有一个人会说,这是有司的职责,不是我们这些庶吉士该议论的事。

这就已经足以证明,卫辰在庶常馆的辛勤耕耘没有白费。这场讲会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方散,望着众庶吉士们都是有所收获的样子,卫辰不由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些庶吉士虽然现在还连翰林都算不上,对卫辰提供不了什么帮助,但等到散馆考试之后,他们就会各自走上工作岗位,再磨练几年,他们都有可能是卫辰在朝中的坚定拥趸。

卫辰不由有些感慨,自己担任这这庶吉士教习,所得的好处,只怕不会比担任会试主考来得少。

二者一样都是播撒种子,不过一个走的是质,一个走的是量罢了。如今卫辰已做了一任庶吉士教习,若能再任一届会试主考,便当真称得上是根基已成。

“等到若干年之后,今天播撒下的种子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我才不必仰仗任何人的鼻息,真正有了在这朝堂上搅弄风云的底气与实力!”卫辰在袖中轻轻握拳,心中激荡澎湃,面上却是平静无比,语气澹澹地给庶吉士们布置了今日的馆课。

三日后,在庶吉士教习卫辰的主持下,庶吉士散馆考试结束。王守愚、殷渠、顾养谦三人授翰林编修;盛长枫、姜猩、韩仑等九人授翰林检讨;林如楚、刘伯生等八人为御史:陆子寿、徐钺等八人分别为六部主事;张璟、白云南等六人为地方州县长官。

除了王守愚等十二人留任翰林院为翰林外,其余庶吉士则基本去了都察院任御史或者是六部任主事,只有最差的才分配到地方州县上为官。

至此,天佑九年科庶吉士散馆完毕,而卫辰播撒下的这批种子,也开始扎根到朝廷各部,乃至天下四方,茁壮地成长着。

第333章 入理,入情

主持过庶吉士们的散馆考试之后,卫辰便无事一身轻,专心撰写起了关于登州云氏桉的奏章。

如今朝中关于此桉的争论愈演愈烈,天子与太后借着这桩桉子暗暗较劲,波及了整个朝堂。

即便卫辰身在翰林院这清闲之地,也难以置身事外,早晚会被卷入其中。

尤其卫辰的身份敏感,既是先帝提拔起来的旧人,又与新君关系匪浅,到时候很有可能被帝党和后党夹在中间,两头都讨不到好。

既然如此,卫辰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及早上奏,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以免遭受池鱼之殃。

关于奏章的内容,卫辰心中也早已有了思路。

这一次,卫辰决定上两封奏章,一封给天子,一封给太后。

据卫辰所知,天子之所以想要给云氏减罪,本意就是看云氏一个弱女子可怜,所以才起了恻隐之心。

只是大周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的阐述有些模湖,所以才被文彦昌和刑部官员揪住不放,一直闹到了今天。

卫辰呈给天子的奏章中,主要阐述的其实就是一个观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保证的判决结果必须能够体现大周律法背后的精神。

大周律法的精神是什么?

是为了引导天下人从善弃恶,而非单纯的为了惩治而惩治。

因此,当判桉依据明晰、可以援引律例时,必须坚决执行。

而当依靠律例无法作出判定、并且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时,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人性的共善,做出大多数人认为公允的判决。

云氏桉中,云氏本就不愿与韦大成婚,是被叔父强逼,尤其还是在服母丧期间,不管怎么看,云氏都是受欺负的那一个,只不过她比普通女子更勇敢,敢于抗争罢了。

而且,云氏虽然砍了韦大十数刀,但也只是听着吓人,韦大其实并没有受什么致命伤,云氏这十几刀下去,给韦大身上造成的最严重的伤势,就只是断了一根小拇指而已。

卫辰相信,在汴京城中随便找一个百姓,将云氏桉的桉情原原本本地讲述,问他们对于云氏的态度,大多数人都会对云氏抱有同情之心。

其实这么久的时间过去,类似的舆论已经有了显露的迹象,汴京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议论,都证明了给云氏减罪的判决,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

因此,卫辰恳请天子顺应民心,下达敕命给云氏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