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21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最兴奋的是张旭,他躺在藤椅上,手脚却不安分,跟个皮猴似的东摸摸西看看,嘴里还叽叽喳喳地和卫辰聊着天。

听卫辰说要把里院的小楼一层给他住,张旭更是高兴得直打滚,扯着卫辰的胳膊说着自己对小窝的未来规划。

卫辰静静听着张旭的唠叨,偶尔轻声附和几句,心中却是感慨良多。

来到这个世界也快小半年了,终于能够让一家人有了一处像样的安身之所,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对此卫辰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张旭的声音越说越疲,不久就在藤椅上睡起觉来,卫辰也闭上了眼睛,聆听着耳畔沙沙的风声,心底无比宁静。

……

清晨,东方露出鱼肚白,沉寂的市坊再度热闹起来,随处可见挑着扁担叫卖的小商小贩。

街道上,福源书坊的钱老板端起手里的茶碗漱了漱口,打着呵欠,指挥伙计一块一块地抽着门板,准备开始营业。

这时,店门口走来一个少年,头戴方巾,穿着浆洗干净的衣裳,双目炯炯有神,浑身透着勃勃的朝气。

钱老板看清来人,忙放下茶碗,热情地笑道:“卫公子,这么早,又是来买纸临帖的?”

卫辰笑了笑:“是啊,上次买的纸都用完了。”

“公子真是勤学啊!”钱老板赞叹了一声,又问道:“还是两面一开的大呈文纸?”

“是。”

钱老板点点头,吩咐一声伙计,伙计当即拿起纸刀,对这一大叠纸裁下,发出擦地一声脆响,然后利落地用纸带扎好。

大呈文一刀三百文钱,算是比较贵的一种纸张了,读书人专门用它来写卷子。

卫辰付了银子,抱着三刀大呈文纸转个弯进了巷子,再走了几十步,到了家门前。

进门后,正好遇见卫如意端着一盆水从屋门走出来:“辰哥儿,又去买纸啦!赶紧来吃早饭吧,我煮了热粥,还有包子。”

“好,知

道了。”

卫辰笑着应了一声,一路过了前院,走到自己住的小楼。

上了楼,推开窗户,入目尽是白墙黛瓦,远远还能看见宥阳河上舟船开过。

巷口外的喧哗被马鞍墙挡去大半,闹中取静,恰到好处,正适合读书。

不一会儿,卫如意就把早点端来了,卫辰吃了两个肉包子,一碗热粥,就翻开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放在案头,大声朗读了起来。

朗朗读书声,有如金石回响,响彻了整座二层小楼。

没过多久,楼下就传来卫如意的喝骂声:“太阳都晒屁股了,还在睡?给我起来!听听你辰哥哥,一大早就在楼上用功了!”

张旭不情不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边穿衣裳,一边苦着脸道:“我后悔了,和辰哥哥做邻居一点也不好玩,我要回溪隐村!”

楼上的卫辰听到张旭的哀嚎声,不禁莞尔一笑。

张旭这小子古灵精怪,却是对读书之事半点兴趣也无,日后怕是无缘进学了。

不过对这些,卫辰也不会强求,张旭现在年纪小,心性未定,等到他展现出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卫辰自然会出手帮他。

卫辰稍稍停顿,喝一口淡茶润了润喉咙,便又拿起手中的八大家文钞,起声再读。

他如今在四书五经和程朱注释上已经小有所成,眼下就是要涉猎八大家文钞,以增辞气。

以卫辰的能力,自然早就把文章内容熟记在心,不过八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作八大家,自有其过人之处,其文章中的奥秘可不是简简单单背下来就能领悟的。

例如韩愈之文,如大江大河,气势磅礴,苏轼之文,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这样的文章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真是越读越有味道。

卫辰也是再三品读,才逐渐品出了其中真味。

读完一篇《赤壁赋》,卫辰只觉念头通达,身心舒畅,脑海中灵感源源不绝,顿时就有了下笔的冲动。

当即取来一张大呈文纸铺开,用镇纸押住,而后磨墨提笔,在卷子上唰唰写了起来。

偶尔停下片刻,斟酌字句,就喝一口淡茶,伴着唇齿间的茶香细细思索。

文章写完,茶水还有半壶,卫辰举起卷子欣赏起来,越看越是满意。

这篇文章辞气兼具,颇有古风,堪称他入学以来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陡然间,卫辰觉得鼻尖一凉,忙看向窗外。

“原来是下雨了。”

雨水凌乱地从屋檐上滴落,打在乌黑的瓦片上,滴答滴答,清脆悦耳。

卫辰将卷子拢在怀里,而后合上窗户,下楼拿起雨具,和卫如意知会了一声,便独自出了门,沿着河边缓缓而行。

到了义学,卫辰把这几天写的十几篇文章拿给林延看。

林延一篇篇看完,捋着短须,缓缓点头道:“不错,一篇胜过一篇,尤其是最后一篇,颇有唐宋大家之风。”

卫辰道:“学生今日读东坡先生的《赤壁赋》,恰好读到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故而有感而发,写下此篇。”

林延听了,微笑点头:“东坡先生文风妙而多变,等闲模仿不来,你这文章虽远远不如,但也算得了他一点真味了。”

林延这么说,卫辰顿时受宠若惊,忙自谦道:“东坡先生天纵之才,学生哪敢与他相比,这一篇也只是偶有所感罢了,算不得数的。”

“不骄不躁,很好。”

林延眼中掠过一丝欣赏之色,继续道:“你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研习到这个境地,已经很是不错,接下来,可以开始读文选了。”

文选,也就是《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组织文人共同编撰,选录了先秦至南朝近千年间百余位名家之作。

若卫辰将这文选也读懂读透,博采众家所长融于一炉,而后独树一帜,那他在制艺之道上才真的算是有所大成。

第34章 光阴如梭

读书的日子是平淡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乏味。

所幸卫辰懂得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闲来无事就带着张旭外出游玩,下棋钓鱼,抑或是听戏赏景,休息的日子也算有个调剂。

夏去秋来,秋去冬至,倥偬之间,便已是卫辰来到大周的第二个年头。

大半年来,卫辰不仅读完了八大家文钞和昭明文选,还遍览了义学藏经阁中的藏书,阅读量之丰富,远超义学中任何学子,连林延都自愧不如。

林延每五日教导卫辰一次,无论冬寒夏暑、刮风下雨,卫辰从没有缺席过一次。

这期间,卫辰写了多少篇时文,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只知道叠在房间角落的旧稿足有一人高。

到如今,卫辰师法先秦三代,博采唐宋,自觉文章大进,虽然还达不到独树一帜的大家境界,但也称得上是登堂入室了。

至于练字的字帖,更是不计其数。

若不是去年年底琥珀酒的分红到账,恐怕光是这笔墨纸张的花费,都能让卫辰直接破产。

不过,这些投入也是很有成效,眼下卫辰的馆阁体写得端庄整丽,已与去年不可同日而语。

二月春风料峭,卫辰坐在小楼上,定定地望着窗外。

准备了近一年,终于要迎来第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卫辰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是漫漫科举路的第一步,自己一定要走好。

……

今天,是县试报名的日子。

中午,盛氏义学的学子们在林延的带领下出发,到达了县衙前。

林延的身后一共只有十几名学子,都是宥阳本地人,外地的学子都得回到原籍参与县试。

陆轻舟回了上元县,陶大志也回了江宁,上舍七人中只有陈俊与卫辰同在宥阳参与县试。

宥阳县衙里的公差比平日多了不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防不懂规矩的学子乱跑。

宥阳地处江南,文教兴盛,宥阳县也是大周少有的科举强县,每年县试都会有上千名读书人同场角逐,争个你死我活。

而县试录取人数,一般是从几十到一百不等,录取率仅有不到十分之一而已。

今日县试报名,上千人挤在县衙前,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卫辰来得晚了,只能排在后面,看着半天不挪动一下的队伍,无奈叹气。

正当他等得有些不耐烦时,身后队伍突然一阵骚动。

“前面的让开去路!”

人群很听话地分开左右,让出一条五尺宽的道路。

卫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绿色袍服,板着个脸的官员,带着一名身穿白衫,俊秀不凡的年轻人,从门外大摇大摆地走进来。

原本十分安静的人群,顿时传来一阵阵低声议论,显然是对这种搞特殊插队的行为十分不忿。

不过也有人是懂行的,哂笑着对那些不忿的学子道:“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王尧臣!”

学子们纷纷

侧目,不少人都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

“王尧臣,原来是他!”

“听说他十岁去白鹿洞书院求学,师从三十年前的状元罗秉坤,一学就是五年,看样子是学成下山了!”

“看他这架势,怕不是冲着小三元来的!”

……

听明白事情的缘由,陈俊悄声对卫辰道:“卫兄,此人怕是你此次县试的劲敌呀!”

卫辰嘴角泛笑:“孰强孰弱,得考过才知道!”

陈俊察觉到卫辰言语里的锋芒,不由地愣了一下,他还是很了解卫辰的,若非必要,卫辰可是很少会主动出风头的。

看到陈俊眼中的疑惑,卫辰笑着解释道:“陈兄,做人要低调,做官也要低调,唯独这科举一事,是绝对低调不得的,考得越好名声越大,前途也就越光明!

因此无论是谁来,这县试的榜首我都要与他争一争!”

“原来如此。”

陈俊挠了挠头,腼腆笑道:“我只求能不落榜就行,这榜首之争却是与我无关了。”

说话间,卫辰忽然感觉有人在背后拍了他一下,回头一看,却是一名衙门里的小吏。

“是卫辰卫小官人吧,请随我来。”

确认过卫辰的身份后,这小吏就领着卫辰出了队伍,和前面的王尧臣一样,开始了插队之旅。

卫辰心底有些好笑:刚刚还气别人呢,这下倒是轮到我自己了。

不出所料,身后又传来一片忿忿的议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