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37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卫辰这时才发现,盛长柏手心里也全是汗水。

待到将额头的汗擦干,盛长柏赧然道:“让贤弟见笑了,愚兄昨夜一宿没有合眼,叫身边女使熬了参汤提神,这才有力气来考试。”

卫辰讶然道:“兄长,你是府试第二,何必如此紧张啊?”

盛长柏苦笑道:“愚兄那第二如何来的,贤弟你也知道,还不是咱们运气好,蒙中了题?若论真材实学,我排在府试前五都是勉强。

这次院试不比府试,是新任学政亲自主考,这位海学政为官向来清正严明,更是有名的文章大家,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卫辰闻言,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盛长柏不是怕考试,是怕海象乾啊!

想不到向来进退有度的柏兰,居然也有这么狼狈的时候。

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

见盛长柏额头上又开始冒出细汗,卫辰只好宽慰道:“兄长,你且放宽心,你的文章不在我之下,院试又如何?只要用心考,必不会有失的。”

卫辰也很无奈,他总不能傻愣愣地告诉盛长柏,海象乾是你未来岳父,你怕他是很正常的吧?

“但愿如此吧……”

盛长柏捏着手里湿了大半的巾帕,幽幽叹了口气。

第57章 四书与五经

等了大半个时辰,便听见龙门前,一声清脆的梆子声响起,衙役大声呼喝道:“考生入场!”

八百考生纷纷向前涌去,到龙门前排队。

排队时,卫辰身边聚集了不少童生,都是听说了卫辰双案首的名号,来卫辰这里沾好运的。

甚至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童生,也厚着脸皮求卫辰开恩,让他们在卫辰身上蹭点运气。

见那几位老童生眼泪汪汪的可怜样,卫辰实在是说不出拒绝的话来,只能闭上眼睛任其施为。

只不过脸上的表情,就好像要去慷慨赴死的义士一般,看得一旁的盛长柏等人都是忍俊不禁。

这时,远处传来喊声:“提坐堂号之人,来考棚前,准备入场!”

听到这句话,卫辰如蒙大赦,当下对着身边围绕着的一众童生拱拱手:“在下先走一步,祝诸位马到成功!”

还没蹭够的童生们虽然有些不舍,但也只好收回在卫辰身上乱摸的狗爪子,一并拱手回礼。

龙门前,提坐堂号的考生们依次经过搜检,卫辰提着考篮,从龙门下走过时,那衙役朝他点点头,只是照例检查了一番,就将他放了过去。

卫辰走到公堂前,但见上首坐着一位四十余岁的官员,想来应该是新任的海学政,知府沈度坐在一侧,作为本场的提调官。

这次院试规矩比前两试更严,考生只许带一个长耳考篮进场,搁些笔墨和吃的,其余一律不许多带,连砚台都是府衙准备的。

海象乾还要求府县学官都要到场,陪在堂前点名,来一个学生,就有本县教谕当面辨认,以免有人替考。

“宥阳县考生卫辰——”

卫辰应号进门时,只觉满堂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特别是学政大人,把卫辰从头到脚看了好几眼。

卫辰被盯得浑身不自在,上前朝海象乾和沈度各自行了一礼后,拿了写着座位号的卷子,就赶紧准备走人。

却听得上首海象乾开口道:“你就是府试案首,卫辰?”

卫辰只得停下脚步回道:“学生正是卫辰,不知学政大人有何示下?”

海象乾淡淡道:“你的府试文章,本官都看过了。需记住,文章当以平实周正为先,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卫辰闻言心中一动,知道海象乾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延续府试时的文风,当下躬身谢道:“谢学政大人提点。”

海象乾微微点头,没再多说什么,卫辰拿起自己的卷子,下了台阶,在书吏的指引下进了考房。

考房正对公堂第一排,这就是提坐堂号的待遇。

卫辰从考篮里将笔墨等文具悉数取出,放到几案上,便开始闭目凝神,平静心绪。

不久,考生入场完毕,考棚闭门锁钥,衙役退下,改由兵丁巡场,这些兵丁都是外调而来,就是为了防止本地衙役徇私舞弊。

接着,书吏们开始往各

考房分发考题。

和府试一样,一共四道题目,分别是一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两道五言八韵诗。

唯一的区别,就是题目的顺序换了换,首题由四书题改为了五经题。

四书五经在后世常常并称在一起,泛指儒家经典,但彼此之间其实区别很大。

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则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易,五经难。

因而在科考中,四书是必修,五经则是选修,士子只需要精通五经之一即可,选择的那一经就是士子的“本经”。

本经不同,考题自然也就不同。

乡试会试时的前五名又称五经魁,就是因为这前五名都是各自经房中的第一名,与治其他四经的第一名比较之后才角逐出最后的名次。

也就是说,前五名中,必然是治五经者各有其一,不会出现全是治《诗经》或者全是治《春秋》的情况。

按照科场上重首题的传统,一般都是以四书题为首题,五经题次之,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书取士,五经定等”。

而这次海象乾把首题换成了五经题,那么就变成五经取士,四书定等了。

题目一发下来,考房中就是一阵骚动,甚至有几个考生嚎丧般地哭嚎了起来。

他们之中很多人功底不扎实,为了能够取中,一直苦练四书题,对自己的本经比较疏忽。

可没想到海象乾居然不按常理出牌,把五经题作为首题,这下这些疏忽本经的考生们可就惨了。

眼看考场上一阵骚乱,立马就有书吏大喝道:“哪个再敢喧哗,以扰乱考场治罪!”

考房里这才安静了下来。

卫辰倒是没有多想,他四书五经都早已纯熟,以哪个作为首题对他来说都是一样。

卫辰的经师林延本经是《尚书》,卫辰自然也选了《尚书》作为自己的本经,后来拜师庄钧后,才开始兼修其余四经,只不过水平就比《尚书》差远了。

当然,就《尚书》这一经而言,卫辰还是颇为自信的。

治《尚书》最大的难点,就是必须通古博学,因为《尚书》里所用的都是上古先秦的典故,还有一大堆拗口的人名。

所以治《尚书》首先要博学,饱览典籍,而这恰恰是卫辰最擅长的地方。

发到卫辰手上的首道五经题,题目只有九个字: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这句话出自《尚书o无逸》篇,是周公告诫成王的一句话,大意就是当年周文王俭朴,不贪图享乐,才有了后来周室的兴盛。

这道题想要破题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写出自己的水平。

卫辰只是想了片刻,就写下破题:“美服不敢崇,所以重民事也。夫文之所卑者服,而所不敢卑者功也。”

这破题已经足以让考官眼前一亮,但下面文章的论述,才是真正见功底的地方。

卫辰也不着急落笔,而是闭起眼睛凝思,打起了腹稿。

公堂上,坐在上首的海象乾对于提坐堂号的十名考生一目了然,见卫辰迟迟不落笔,不由笑着对一旁的沈度道:“卫案首莫非技穷了?”

沈度喝了口茶,云淡风轻道:“那少年确有才华,学政莫急,待见了文章便知分晓。”

海象乾笑了笑,当日看到府试的题名录之时,他就对那篇《完璧归赵论》赞叹不已,心中存了栽培之意。

但是那篇让卫辰取中府试案首的文章,却让注重义理的海象乾觉得华而不实。

若是卫辰再拿府试时那等文章来应考,海象乾也不会留情,断然是要罢黜他的。

这就是科考考生的无奈了。

从县试到殿试,考官们对于文章好坏的标准各不相同,动不动就会把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一竿子打死。

考生们除了提前打探好消息,揣摩考官的喜好,剩下的也只能是自求多福了。

第58章 排定座次

堂下考房内,卫辰凝神静思了半柱香的功夫,终于打好了腹稿,当下提笔蘸墨,数百字的文章挥毫立就。

将案上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卫辰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

卫辰从考篮中取出些点心吃了几口,稍有饱腹感就停下了嘴。

吃得太饱,容易犯困,反倒是这种半饱状态下,考试状态最好。

接下来的四书题,卫辰一看题目就乐了,“得道者多助”五个大字赫然出现在题纸中央。

这个题目,卫辰可太熟悉了,前世无论是中学课文,还是大学论文,这个题目都经常出现,卫辰就算没有这一世的积累,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

这句话出自《孟子o公孙丑下》,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只需从这一点出发来立论,便是高屋建瓴,绝不会有失。

卫辰没有丝毫犹豫,提笔就写了起来:“观道之致乎助者,而已尽古今之大局焉。夫道诚在我,则不期助而助自多焉。此以伸人和之说,而要亦审乎大势如此。”

卫辰写完破题,停顿了一下,默读了一遍,感觉十分满意。

这两句话紧扣《孟子》和《集注》,代圣贤立言,便是再严苛的老学究也挑不出错处来。

紧接着,卫辰承题起讲,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一共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

五经题和四书题,这两篇时文是最重要的,卫辰将两篇文章写完,一看时间,才刚刚中午。

考了一上午,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是不小,卫辰也有些疲惫了,将后面的诗赋和表判题目扫了一眼,便伏在案上闭目养神起来。

小眯了半个时辰后,卫辰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直起身来,不多时就在几案上将最后两题悉数作好。

此时离交卷还有一个多时辰。

趁着有大把时间,卫辰仔细检查了一下文章中有无犯讳疏漏之处,而后在几处稍稍润色一番,就开始把文章誊录到正卷上了。

誊录时,文字要工整简洁,卷面不能涂抹……,这些规矩卫辰都记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疏忽。

一板一眼地誊录完,卫辰又检查了几遍,确认无误后,便将卷子交给书吏,然后起身走人。

这场院试按照海象乾的要求,是要糊名的,因此也就没有了当堂面试这个环节。

对卫辰来说,至此,院试就算是落下帷幕了。

今年是秋闱年,院试考完,距离下一次乡试还有三年,期间基本上没有温书备考的压力,比高考后的解脱还要爽,因此许多学子都是尽情放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