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39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海象乾不苟言笑的脸上浮现一丝笑意,沉声道:“得了小三元,也要戒骄戒躁,你的文章还只是小成,若能再下苦功,必有文章华国、青紫被身的一日!”

“学生谨记教诲!”

卫辰又是一礼,而后退至一旁。

海象乾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继续念道:“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二名,宥阳临塘,王尧臣,礼!”

“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三名,宥阳七堰,盛长柏,春秋!”

“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四名,江宁固城,翁定帆,诗!”

“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五名,上元阳江,唐鹤年,易!”

……

“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十名,江宁汤泉,陶大志,诗!”

……

“天佑二年,江宁府院试第三十二名,宥阳石山,陈俊,春秋!”

第60章 流水席

海象乾嗓音低沉,将录取生员的名字一一念完。

五十五名新晋生员依次站到了台阶上,个个精神抖擞,喜笑颜开。

而台阶下。

则是数百名落榜考生。

一米多高的台阶,将悲欢两种情绪泾渭分明地分割开。

“这就念完了?”

“不可能,我数过,这才只念到五十四个,应该还有一人。”

“再等等,再等等……”

落榜的考生们个个都是脸色苍白,徒劳地安慰着自己。

一名老童生冲破衙役的阻拦,跪在海象乾面前,磕头道:“学政大人,求你再念一个吧!”

看着面前这头发花白的老童生,海象乾并没有厉声训斥,只是叹了口气,轻轻摇头道:“五十五名生员,尽皆在此了。”

老童生面色黯然地跌坐在地上,眼泪如同兰州拉面般滑落下来,自言自语道:“不可能,不可能,我寒窗苦读几十年,怎么就考不过这院试呢!”

不过,这老童生只是众多失意考生中的一个。

远处,一个穿着发白青衫的中年书生,远远望了一眼站在台阶上意气风发的卫辰,笑着摇了摇头,带着欣慰之色,悄然离去。

那背影,像极了卫辰心心念念的蒙师石楷。

新晋生员名单宣布之后,海象乾令书吏将前十名的程墨张贴在衙门照壁之上,方便众考生查卷,以示公平。

心底不甘的落榜考生们纷纷涌到照壁前挑刺,试图找出考官有眼无珠,使自己明珠蒙尘的证据。

而院试第二王尧臣、第三翁定帆、第四唐鹤年,这三位江宁府有名的才子此时也结伴来到了榜前。

府试之后,三人对于卫辰的质疑尽去,这次来看卫辰的文章,也不是存心挑刺,而是抱着研析学习的心思来的。

这就好比卫辰前世那些上进的学生,每次考试过后,总要想方设法把班级里考第一学生的卷子借来,看看自己与第一的差距在哪里。

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三人抬头看向卫辰首篇的五经文,但见文章卷头落着海象乾的朱批,没有评语,只有三个圈。

王尧臣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他来之前已经先看过自己的卷子,卷首也是画了圈,可却只有一个。

包括翁定帆、唐鹤年,他们的文章已经远远超过别的考生,可即便如此,海象乾也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圈而已。

一个圈,已经是“好”的意思,那这三个圈呢?

难道我和卫辰之间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么?

王尧臣不由地有些沮丧,当下认认真真将卫辰的文章通篇看了一遍。

然而看完之后,他却陷入了深深地沉默,盯着文章半晌没有说话。

一旁的翁唐二人此时也看完了文章,翁定帆将目光从榜上收回,叹气道:“这样的文章,才真正称得上是文压一府,卫辰这个小三元,不管别人服

不服,至少我翁某人是服气了。”

唐鹤年苦笑道:“如此锦绣文章,若是取不了案首,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啊……”

“咦,伯庸这是……”

二人看了眼身旁盯着卫辰文章怔怔无言的王尧臣,不由地对望一眼,心底都是暗暗叹了口气。

……

另一头,卫辰三人好不容易推却了同年的盛情相邀,一同往盛宅回返。

三人才刚走到华盖坊的巷子口,盛长柏就感觉气氛与平日里有些不同。

但见地上满满的都是大红色的鞭炮屑,往日里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街坊邻居也都不见了,连巷口几间卖吃食的铺子都关了门。

三人带着诧异地往巷子里走,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喧哗,还有浓重的酒肉香气扑面而来。

盛长柏心头一跳,赶紧带着卫辰和陈俊往自家门口赶去,却见盛宅门口摆着长长的流水席,足足占了半条巷子,觥筹交错,人声嘈杂。

一桌、两桌、三桌、十桌,二十桌……卫辰在心里数着数,不由地暗自惊叹,还真是够排场的!

看盛长柏也是一脸惊讶的样子,明显也是不知情。

不用说,肯定是那位姓陈的老管事自作主张操办起来的了。

盛长柏一出现,几个热情的街坊就聚了过来,将盛长柏团团围在中间:“盛家二公子回来了!”

“现在要改口,叫盛相公了!”

“哈哈哈,对,盛相公!”

这些街坊邻居,许多都与盛家有交情,其中不少人更是盛长柏的长辈,他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地上来敬酒,盛长柏也推辞不得,只能笑吟吟地接过酒杯喝下。

这时,陈管事终于来了,盛长柏气恼地问道:“陈伯,怎么回事,这酒席是早就定下的?”

今天是大喜的日子,陈管事也喝了几杯,脸上都是红通通的,他听了盛长柏的问话,嘿嘿笑道:“是啊,二少爷,昨日里我找了咱们江宁城数一数二的流水席师傅,定下了这流水席。”

“这也太铺张了吧!”

“小的事先禀告过老爷,老爷也同意了。”

“额……”

这下盛长柏没话说了,连自家老爹都同意了,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旁的卫辰看着盛长柏无可奈何的样子,不由地暗自发笑,当下开解道:“兄长,这中了秀才可不单单是你自己的事,也关乎盛家的脸面,你还是从了吧!”

盛长柏闻言微微一怔,旋即点了点头:“贤弟说得是,倒是愚兄着相了。也罢,也罢……”

盛长柏想通之后,向卫辰和陈俊告了声罪,就端起酒杯给宾客们敬酒去了。

陈管事见状也是松了一口气,感激地看了卫辰一眼。

卫辰笑了笑,招呼陈俊,找了个空座坐下,二人互敬一杯后,便各自默默开吃。

这里是盛宅,盛长柏才是主人,卫辰虽为案首,却是不好抢他的风头。

望着眼前的热闹场面,卫辰的思绪不由地飘到了百里外的宥阳,若是姑母和姑丈知道自己连中小三元,肯定只会比陈管事更加欣喜若狂。

虽然夫妻俩都是苦出身,但他们为自己庆祝的宴席估计也不会比盛宅这里逊色多少吧……

第61章 入宫游泮

次日。

卫辰三人一大早就赶往提学道衙门,其余五十二名新晋生员也一并到来。

一众士子在卫辰的带领下,向海象乾行了拜师之礼,从今往后,海象乾便算是这五十余人的座师了。

在大周朝,老师分为两种。

一种是教导学生学问的老师,称为业师;一种是主考科举的官员,称为座师。

根据科考的场次不同,座师又可以分为院试座师、乡试座师、会试座师。

到了更高级的殿试,就没了座师这一说,因为所有进士都是天子钦点,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业师的地位不如座师,这是时下士林间普遍的风气。

毕竟业师大多是秀才举人出身,而座师则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与士子日后的仕途息息相关,明显更值得攀附。

当然,这只是大略而言,具体到士子个人,还是看士子自己心里的权衡。

比如卫辰,他虽然同样很尊敬海象乾这位座师,却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石楷、林延、庄钧等人更为亲近。

拜完师,身为学政的海象乾自然免不了要训诫勉励一番,之后便是当着府学县学教谕们的面,按照籍贯分配生员进学。

按照规矩,府学县学各取五人,无论是府学第一,还是县学第一,都可以直接保为廪生,其余则为增生。

院试成绩排名前列的生员可以优先挑选,自己决定是去府学还是县学。

成为廪生,除了拥有一般生员见官不拜、免役免粮、不受刑名等特权外,还有许多的福利。

首先官府月给廪米六斗,自此可以安心读书,不再为吃饭发愁。

其次,廪生还可以在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的统称)时,给考生作保,赚取外快。

卫辰家里以前那十几亩水田,就是卫明昭用这种方式挣下来的。

除这两项好处之外,廪生还可以选贡入国子监,成为贡监,而增生以及更低等的附生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例如卫辰的经师林延,就曾是江宁府学的廪生,后被选贡入国子监,期满通过考核后,直接外放到县学任教授,成为学官的一员。

海象乾讲完廪生增生的区别后,下面马上就有书吏呈上笔墨,让生员填写亲供(亲自书写的履历)。

卫辰是院试案首,理所当然第一个上前挑选,见状不由一笑,看这架势,倒是很像自己前世高考报志愿啊。

卫辰从书吏手中接过笔,毫不犹豫地填了府学交上去,占下了江宁府学本次唯一的廪生名额。

府学自然要比县学更好。

县学教谕只是举人,而府学教谕却是进士,这是肉眼可见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