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92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甚至有人病急乱求医,去庙里求来香灰和水服下,企图以此对抗病魔,其余各种乱七八糟的偏方更是不胜枚举,吃死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个情况下,一旦卫辰站出来宣布,自己有能够治疗痘疮的方法,哪怕只能预防,哪怕未经验证,也会有无数百姓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充当实验品。

说穿了,这就是一个人命薄如纸,却又人人挣扎求存的时代,身处疫区的百姓不会放过哪怕一丁点活下去的希望。

后衙花厅前的场院上,卫辰将自己的想法与众人说了一遍,就吩咐顾廷烨带人去疫区附近挑选一些自愿种痘的百姓进行种痘实验。

岂料顾廷烨听完,却是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道:“不必这么麻烦。”

说完,也不待卫辰反应,他就动作飞快地拔出腰间佩刀,挽起袖子扬起刀,一刀划在了自己胳膊上。

鲜红的血液犹如泉水般汩汩直流,滴答滴答落在地面的石砖上,顾廷烨却是眼睛都没眨一下,非常英勇地挺起了胸膛。

卫辰看到这一幕,顿时无语。

他当然很敬佩顾廷烨这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可这腰刀都没经过消毒就往身上划……

万一顾廷烨费尽辛苦成了战胜天花的先驱,结果却意外死于破伤风,卫辰是真不知道该给顾廷烨的墓志铭上写些什么了。

眼看顾廷烨胳膊上的伤口血流个不停,卫辰也只能无奈地瞪了他一眼,让几名衙役死死摁住那头母牛,不让它挣扎。

随即也不待卫辰下达命令,不甘落于顾廷烨之后的赵策英,就主动请缨上前,蹲下身子对着这头母牛特殊部位上的脓疮一阵鼓捣,终于取了一点脓汁出来。

而后赵策英按照卫辰的吩咐,将脓汁小心而缓慢地涂抹在了顾廷烨胳膊的伤口上。

等赵策英做完这一切,顾廷烨满不在乎地咧嘴笑道:“兴云,这就完了?”

“完了。”卫辰没好气地瞥了这家伙一眼,沉声

道:“接下来就等临床反应了。”

“会有什么反应?”

“无非就是发烧、头晕,身上脸上长满红点。”

“害,我还当有多严重呢,不过如此嘛!呃……,等等!”

顾廷烨后知后觉地捂住了自己的俊俏的脸庞,讪讪道:“兴云,你刚刚说我身上脸上都会长满红点,这应该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吧?”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谁知道呢。”卫辰摊了摊手,一脸同情地拍了拍顾廷烨的肩膀:“仲怀,苦了你了,禹州数万生民会世世代代记住你的。”

“这这这……”

顾廷烨惊恐万分地瞪大了眼睛,一副苦瓜样,心中悔不当初。

冒着生命危险做第一个种痘的人,这对顾廷烨来说并不算什么,可要是让他从一个仪表堂堂的美男子变成满脸麻子的丑八怪,那还不如利索地康慨赴死呢。

这以后可还怎么有脸回樊楼去见自己那些老相好啊!

……

当天下午,仍旧一脸幽怨的顾廷烨就被卫辰暂时隔离了起来,并有一名郎中专门照料。

卫辰特意交代郎中,与顾廷烨接触时一定要用厚麻巾掩住口鼻,此外饮水要先烧沸,勤换洗被褥,勤洗手,顾廷烨每天出的货也要泼洒石灰消杀处理。

郎中自是唯唯应喏。

到了晚上,顾廷烨果然开始出现发烧的症状,第二天,顾廷烨身上长出了不少红点。

所幸他接种的毕竟是牛痘,症状比正常痘疮患者轻了不少,脸上只在额头出长了两个不起眼的小红点,应该是没有破相的危险。

这一可喜的发现,总算是让担惊受怕了一整晚的顾廷烨把心里的大石头放了下来。

五日后,顾廷烨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身上的红点也逐渐消去。

负责照看顾廷烨的郎中见状又惊又喜,急忙将情况禀报给了卫辰。

卫辰征得顾廷烨的同意后,吩咐陈俊将顾廷烨送入了神垕镇的病坊中,让他与几位痘疮患者居于一室,每日同吃同睡。

又过了五日,顾廷烨依然生龙活虎,吃嘛嘛香,完全没有任何染上痘疮的迹象。

卫辰当即拍板决定,成立卫生防疫司,抽调禹州城中的郎中大夫,培训接种牛痘之法,在疫情最严重的神垕镇内先行试点。

反正神垕镇的钧瓷窑口因为这场疫情已经陷入停摆,赵策英这个钧瓷行会会长无事可做,卫辰就将这新成立的卫生防疫司交给了赵策英管理。

赵策英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

一个月后,在卫辰的指挥调派以及卫生防疫司的不懈努力下,神垕镇的数千百姓都种上了牛痘,再也没听说哪家染上痘疮。

驻守在神垕镇痘疮病坊的郎中兴奋地向卫辰禀报,这场可怕的痘疮疫情已经在神垕境内被彻底扑灭了。

劫后余生的神垕百姓欢欣雀跃,笑声里还夹杂着不少痛哭,毕竟种痘法只能救治那些没有染病的人,大部分在此之前染上痘疮的病人,终究还是永远逝去了。

根据卫生防疫司上报的数据,因这场肆虐神垕的瘟灾而死的百姓,足足有一百六十三人。

第229章 令人欣慰的成长

赵策英带着卫生防疫司的医工在神垕镇种痘大获成功,身为知州的卫辰这些日子也没有闲着。

卫辰将种痘法在神垕镇的施行过程尽数写在了奏章内,快马送去了汴京。

在大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痘疮有多么可怕,赵真对此更是有着切肤之痛,他最疼爱的长子就是因为患了痘疮,仅仅出生一年多就夭折了。

因此朝廷这次办事的效率很快,奏章递上去没几日就有了回复,赵真不仅大力褒扬了卫辰,还给了临时成立的卫生防疫司一个正式编制,并嘱咐卫辰在禹州境内继续试行种痘法。

有了这份旨意,卫生防疫司的种痘范围很快就从神垕镇扩展到了整个禹州境内。

神垕镇疫情被扑灭的消息早就传遍了禹州城,等到卫生防疫司四处张榜,宣布将在禹州城内设点种痘时,百姓们都是欢欣鼓舞,对此期盼不已。

四月十五,禹州城正式种痘这一天,被征用作为种痘地点的城皇庙外,前来种痘的百姓排成了一条长龙,如潮水一般向着大门挤过去。

“排队,排队!”

大门口的衙役在顾廷烨的带领下,尽职尽责地维持着秩序,不让汹涌的人群乱作一团。

后院的禅房中,听着外面的喧闹,卫辰与赵策英相视一笑,禹州百姓对于种痘的热情,他们都已经感受到了。

笑声过后,二人谈起正事,卫辰面色就变得严肃起来,沉声问道:“痘苗准备得怎么样了,够不够使用?”

卫辰问的是此次推行种痘的关键,种痘法再好,可用于种痘的痘苗不够,那也是白瞎。

不过,赵策英对此早有安排,脸上带着轻松地笑意答道:“老师放心,这些学生早就考虑过,痘苗储量充足,足够禹州数万百姓接种。”

痘苗的数量是可以不断增值的,比起一开始从母牛身上搜集到的那点痘苗,经过了神垕镇的试种,掌握在赵策英手中的痘苗已经翻了几十番,储存在一支支清洗干净的鹅毛细管中,足够禹州百姓种痘使用。

“痘苗定价三十文一剂,一天收治五百人,先紧着十岁以来的小儿来。”

赵策英向卫辰说着自己的计划。

“等到禹州城中处理完毕,卫生防疫司里的医工,就会分出一部分到下面的密县和新郑县去。”

“三十文?”

卫辰闻言却是皱了皱眉头:“定价是否有些太高了,万一有百姓嫌贵,不愿接种怎么办?”

痘苗的采集和储存都需要不菲的花费,定价三十文一支已经是成本价,还是在不考虑人工的情况下。

可卫辰还是担心这价格定得太高了,毕竟种痘是为了造福百姓,就算亏本也必须推行下去。

赵策英听到卫辰的质疑,却是胸有成竹地澹澹一笑,用手指了指外面道:“老师你听。”

卫辰带着疑惑侧耳听去,但听得外面有人大喊道

:“后面的人听着,四月十五的五百号,你们的痘苗钱,由钧瓷行会替你们付了!”

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鼓掌叫好之声。

卫辰听着外面的嘈杂,略一思忖,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赵策英此举的用意。

赵策英让钧瓷行会捐钱助贫民种痘,并不是他这个行会会长假公济私,而是确确实实对行会有利,否则其余窑口的东家早就联合起来反对了。

但凡有点见识的商人,发迹之后总会修桥铺路、兴建学校,即便为此大出血也在所不惜,其目的,无外乎就是积攒阴德,为自己赢得一个仗义疏财的好名声,如此生意自然能越做越大。

相比之下,捐钱助人种痘,即便是一千人,也不过三十两银子,却可以让这一千人一辈子记住你的大恩大德,这可是比修桥铺路更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所以钧瓷行会才会一致同意此事。

而且,有了钧瓷行会起头,禹州其余富商肯定是有样学样,为了在父老乡亲那里赢得一个好名声而康慨解囊。

如此一来,既可以让禹州百姓免费种痘,也可以缓解一部分州衙的财政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想明白这一切,卫辰不由欣慰地看向赵策英。

看来自己让他多加历练是非常正确的决定,这小子确实是办事的一把好手。

……

在城皇庙待了小半天,今日的痘苗尽数接种完成后,卫辰便乘上车驾,带上顾廷烨和赵策英往州衙回返。

然而,马车刚驶到州衙所在的衙前街就停了下来,卫辰掀开帘子查看情况,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得目瞪口呆,连忙从马车上下来。

此时,衙前街上有如上元灯会时一般熙熙攘攘,上千名百姓拥挤在州衙前,安静地看着走出马车的卫辰。

神垕镇德高望重的苏老太公站在人群最前方,走到卫辰面前,将手中拐杖重重向地上一杵,苍声道:“神垕镇上下数千乡亲,谢过知州大人救命之恩!乡亲们,跪——”

呼啦啦!

在苏老太公的带领下,上千名百姓全都跪下了,这其中,既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也有孩子,所有人都怀着崇敬与感恩的心情,鸦雀无声地朝着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知州下跪。

卫辰吃了一惊,赶紧上前扶起跪着的苏老太公以及另外几名老人:“诸位耆老,你们这是折小子的寿啊,小子万万承受不起……”

苏老太公被卫辰搀扶着站起身,却早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老朽一生经历大小瘟疫十余次,今次的痘疮最是厉害,镇上却只死了百余人。知州大人,你积下了天大的恩德,如何受不起老朽这一跪?”

“这都是顾家二郎与赵团练之子的功劳,卫某不过是因人成事,岂敢居功?”

卫辰当下便将顾廷烨和赵策英二人推到百姓们面前,向他们着重介绍了顾廷烨甘冒奇险以身试毒的勇气,以及赵策英在卫生防疫司为了推广种痘宵衣旰食的辛苦。

聚集在衙前街上的上千名百姓闻言,立马在苏老太公的带领下,向顾廷烨和赵策英连连叩首,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

望着眼前这上千名跪地不起的神垕百姓,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顾廷烨和赵策英眼眶已然通红一片。

这一个多月来受的劳累与辛苦,在此时此刻都算不了什么了。

第230章 欢庆不夜天

落日过后,阵阵凉爽的山风,驱散走令人烦闷不已的燥热,步入初夏的禹州城终于清凉了下来。

这些天,随着种痘法的顺利推行,越来越多的百姓接种了痘苗,痘症病例在禹州境内几近于绝迹,禹州城内的紧张气氛缓和了许多。

神垕镇的钧瓷窑口正式复工,钧台瓷坊也宣布将拿出十二件顶级钧瓷进行拍卖,先前由于疫情观望已久的各地客商闻讯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