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91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卫辰望着这群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硪工,对他们的敬佩之意自心底油然而生,更坚定了要替禹州百姓修好这座大堤的信念。

只不过,河防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内里专业性很强,别看卫辰说起治河之策时滔滔不绝,但其实也就是提出一个大的战略方针,真到堤坝上去实地操作,卫辰肯定是两眼一抹黑。

因此,卫辰早就放权,将修堤之事尽数交给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河工。

至于卫辰自己工作的重点,则是替这几千号民役做好后勤工作,保证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筑堤工地上。

在遍地取土行硪之声的河滩上巡视了一圈,日头已高高挂起,卫辰回头问密县知县孙卓:“河工们中午的吃食预备好了么?”

这修堤筑坝,要干的都是繁重的体力活,辛苦比耕田种地更甚,吃不饱可不行。

因此,卫辰早就吩咐下去,修河民役的饭食,都是按照一日三餐的标准供应。

大周普通的百姓家里,一般都是一日两餐,卫辰给修堤的民役提供一日三餐,已经算是业界良心了,因此,不少无田之户听闻消息都争相报名前来修河。

为了保证民役们有力气干活,州衙库房里银子拨下去不少,就是不知道密县这里办事的官员拿出来的饭食成色怎么样,卫辰对此也是格外关心。

听到卫辰发问,孙卓战战兢兢地答道:“回大人,早就预备好了。一人一个黑面蒸馍,两个黑面烤饼。”

卫辰闻言点了点头。

所谓黑面,就是粗加工的粮食,口感当然远远比不上白面,但只要能足量地供应,就已经胜过大部分百姓日常的吃食了。

这时,已经有几十名农妇提着沉甸甸的箩筐来到河滩上,箩筐里装的正是小山一般堆着的蒸馍烤饼。

卫辰走到一个农妇面前,从她身旁的箩筐中取出一块烤饼,掰下一小块塞进了嘴里。

这烤饼用料确实扎实,但却硬得好像石头一般,又干又涩,让人难以下咽,卫辰只吃了一小块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瞥见旁边有装汤的木桶,当下就拿起马勺给自己舀了一碗热汤,将烤饼放在汤里泡软才觉得好入口一些,咀嚼过后细细品味,还有一丝属于谷物的香甜。

在周围一众官员属吏惊诧的目光下,卫辰就着汤水一点一点地吃完了一个蒸馍,两个烤饼,这正是先前孙卓所说一名民役的午饭份额。

末了,卫辰拍了拍鼓起来的肚皮,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对孙卓道:“日后堤上的饭食,一模一样地送一份到本官那里。记住,是一模一样。”

孙卓对上卫辰深沉的目光,不由心头一跳,忙躬身领命道:“下官明白。”

第227章 冥冥

当天夜里,卫辰住在了堤坝上,次日,吃过供应民役们的早饭后,又留下方渊在此替自己督工,这才坐马车打道回府。

临行前,赵策英默默从河滩边的箩筐里拿了几块蒸馍烤饼,揣进了自己怀里。

卫辰看在眼里,也只是澹澹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一行人刚回到禹州州衙,就看到新郑知县陈俊急匆匆地迎了上来:「我的知州大人,你可算回来了,我正要去堤上找你呢!」

卫辰闻言眉头一挑,讶然道:「何事这么急?」

陈俊叹了口气,痛心疾首道:「新郑县衙的班头在神垕镇例行巡视的时候,发现三名得了疫病身亡的客商。神垕镇上,只怕要起时疫了!」

「时疫?」

连带卫辰在内的所有人听到这个词都是大惊失色。

瘟疫乃是大灾,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乡之病,染及一邑。

神垕镇近来由于钧瓷贸易的兴起,汇聚了八方客商,人口数量和流动性都是极大,一旦爆发瘟疫,那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卫辰当机立断道:「立刻断绝神垕镇与外间往来,另抽调医官,建立病坊,凡染疫者,通通送去医治,与未染疫者隔离开来!」

「是!」

陈俊等众官吏纷纷应诺。

卫辰一声令下,禹州州衙和新郑县衙两套班子全都马不停蹄地开动起来,整个禹州都陷入一片繁忙之中。

只可惜,卫辰得到消息采取措施时已经有些晚了,此时瘟疫已经传染了神垕镇附近的三个村子,并且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比瘟疫更可怕的是恐慌和流言,它们比疾病更让人崩溃。

作为瘟疫爆发地的神垕镇,民心动荡不安,各大窑口通通宣布停工,前段时间无比热闹的均台瓷坊也关门歇业。

聚集在镇内的各地客商惶惶不安,纷纷开始向镇外逃离,本地的百姓也拖家带口逃难,哪怕当流民乞丐也认了。

幸好,各处道路都被顾廷烨率领衙役牢牢看守住,任何人都不得出入。

可即便如此严防死守,瘟疫还是扩散到了禹州城内。

卫辰回到禹州城的第二天,城中就出现了第一个病例。

一时间,商铺歇业,工坊停工,粮价陡然升高,过路客商纷纷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禹州经济直接陷入停滞……

由这场瘟疫引发的连锁反应越来越严重,让禹州州衙的官吏们焦头烂额。

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卫辰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

首先,命令赵宗全调动禹州团练,对禹州城实行戒严。

其次,派遣人手沿街清理沟渠,泼洒石灰,各家屋宇也要洒药熏烟。

最后就是先前已经推行下去的隔离之法,将普通人与染疫者隔离开来。

卫辰的临危不乱,让混乱的禹州城暂时恢复了秩序,而到了这时候,随着城内城外的染疫者越来越多,时疫的病

状也逐渐为人所知。

高烧不退、全身长满红点。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瘟疫,而是更为可怕的痘疮。

它还有个更深入人心的名字。

天花。

听到这个噩耗,州衙众人都被吓得惶惶不安,即便是玩世不恭如顾廷烨也是神情凝重。

因为痘疮是当今世所公认的绝症,一旦染上,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医治,只能躺在床上等死。

唯有卫辰听到顾廷烨的禀报,知道禹州境内肆虐的时疫是天花时,竟高兴得当即大笑三声。

卫辰的反常表现,令顾廷烨有些

摸不着头脑,他赶紧伸手摸了摸卫辰的额头,生怕卫辰也不小心染上了痘疮,把脑子给烧坏了。

「我身体好的很!」

卫辰没好气地一把打掉顾廷烨的手,斟酌了一下,问顾廷烨道:「你知道哪家有牛吗?母牛。」

顾廷烨愣住了,沉默了许久,脸色有些难看道:「兴云,我知道你前些天顿顿吃黑面馍馍,嘴里都澹出鸟来了,可现在都人命关天的时候了,你还想着这些,是不是不太妥当?」

【鉴于大环境如此,

「去你的!」

卫辰气得踹了他一脚:「我要一头患了痘疮的母牛,只要找到这头牛,我就有办法解决痘疮。别废话了,快带人去给我找!」

「哦哦。」

顾廷烨看见卫辰脸上认真的表情,这才明白卫辰不是在和自己开玩笑,而是真有解决痘疮的办法,当下就带上几名衙役,出门找卫辰要的病牛去了。

午后时分,顾廷烨神情有些萎靡地牵着一头牛回到了州衙,看起来为了找到这头符合卫辰要求的病牛,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赵策英、陈俊等人听说卫辰有解决痘疮的办法,也一起赶来,众人集结在了后衙花厅前的空旷场院上。

卫辰蹲下身子,看了看牛的腹部,果然在某个部位发现了几块疮斑,都已经发了脓,看起来有些恶心,确实是一头患了天花的母牛。

顾廷烨也跟着在卫辰旁边蹲下,斜眼瞥着卫辰道:「兴云,你给我解释解释,怎么用这牛治痘疮?」

卫辰指着母牛周围那几块发了脓的疮斑道:「牛和人一样,也会染上痘疮,但痘疮落在牛身上与人身上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牛染了痘疮,只是出几个小痘罢了,完全不像人一样,身上脸上全都长上。同样是痘疮,为什么由人传来的重,由牛传来的却轻呢?」

「这……」

众人闻言都陷入了沉思。

卫辰这番话中其实已经透露了很多信息,赵策英抿了下嘴,抬头问道:「可是牛体格比人健壮的缘故?」

「不错,正是如此。」

卫辰欣慰地点头道:「牛比人健壮得多,抵抗痘疮的能力也更强,患病之后的症状自然更轻。」

「众所周知,患过痘疮而侥幸痊愈之人便不会再染痘疮。」

卫辰循循善诱道:「那么如果将牛痘种在人身上,主动染上更轻的痘疮,是否就不再害怕染病了呢?」

「正是这个道理!」

赵策英经卫辰点拨,想通了其中关窍,顿时眼前一亮。

顾廷烨和陈俊也跟着拍手称赞道:「天下苍生苦痘疮久矣,兴云此法若是行之有效,可活人亿兆啊,这是何等的功德!」

赵策英忽然想到,二十多年前,当今官家头生的皇子,也就是后来被追封为褒王的皇长子,就是因为患上了痘疮,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若是那时就有了卫辰这种痘之法,褒王得以活命,长大成人,只怕大周朝堂的格局将会与如今截然不同,储位不可能空悬几十年,也不会有邕王兖王之间那么多的纷争。

看到卫辰年轻的面容,不知为何,此时赵策英内心竟隐隐感到有些庆幸。

乱世出英雄。

上天让老师晚生了二十年,又因缘际会让他来到了禹州,会不会就是在冥冥中预示着什么?

骑小猪兜兜风

第228章 敢为人先

种痘法只能保证未染上天花的人不会再感染,但却救不了已经染上天花的人。

这也就意味着,要彻底消灭禹州这场疫情,必须要给数万禹州百姓全部种上牛痘。

卫辰虽然清楚种痘的原理,但对此仍然持谨慎态度,毕竟这涉及到数万条人命,事先的临床实验是必须有的。

至于是否会有人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当这个实验品,卫辰对此倒是并不担心。

痘疮算是鬼门关一级的绝症,不仅症状严重,并且传播范围也是极其广泛。

放眼整个大周,随便找户人家问一问,往上数几辈,总能发现因痘疮而亡的亲戚邻里。

所有人都明白痘疮意味着什么,对于痘疮的恐惧在大周百姓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尤其是禹州疫情爆发的中心区域神垕镇,周边的百姓亲眼见到那有如人间鬼域般的场景,早就吓得六神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