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95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下回比赛定要找回场子来!

另一边,看完比赛的卫辰从点将台上,正和赵宗全侃侃而谈自己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计划。

“团练的校场只能临时借用,我打算在城郊的空地上建一座露天球场,逢五的日子举办球赛。”

“专门建一座球场?”赵宗全闻言有些担心道:“这样会不会耗费太多了?”

卫辰摇了摇头道:“从今天比赛的火爆情况来看,以后正常一场比赛,少说也会有三四千观众。

如果以一张门票十文钱的价格卖票,光是门票钱,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另外再加上让观众吃喝玩乐的收入,要不了多久就能收回球场建造和维护的成本。”

卫辰回着赵宗全的话,顺便将后世一些用比赛带动周边产业的例子向赵宗全作了简单的讲解。

其实按照卫辰的计划,他还想将蹴鞠联赛组建起来,可仔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禹州这一年来虽然发展得不错,但毕竟只是一个州,承载不起那么大的体量。

卫辰也只能将这个想法暂且搁置,等到日后再慢慢实现。

不过,今天到场观赛的各地豪商可是不少,这些人的商业嗅觉从来都是最敏锐的,他们亲眼目睹禹州蹴鞠比赛的火爆,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商机。

有了利益的推动,说不定压根就不需要卫辰亲自下场摇旗呐喊,这“复古蹴鞠”就已经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了。

尽管赵宗全听到的卫只是辰关于蹴鞠的一部分计划,但他依然对卫辰的理财手段佩服不已,当下由衷感叹道:“兴云真是有如陶朱公再世,似乎就没有为了银子烦心的时候。”

卫辰自谦地摆了摆手。

入则为将相,出则为陶朱。

范少伯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而后功成身退,携美泛舟于五湖之上,堪称千古奇人。

每每追忆其思其行,都让卫辰钦慕不已,卫辰虽一向自视甚高,却也还不敢与这般先贤相提并论。

“也不知我日后,是否也能如范蠡一般功成身退,携妻儿安享晚年?”

卫辰突然没来由地想道。

第234章 民心

五月初,赵宗全在黄河岸边种下的二十亩冬小麦已然收割了大半,只剩下最后三亩,等着他亲自下田收割。

这已经是赵宗全来到禹州后十几年如一日的老习惯了,团练府众人对此也是司空见惯。

这一日,赵策英、沉从兴等人都换上了一袭素袍便装,带上镰刀,骑马随赵宗全下乡收麦子。

一行人出了禹州城,策马扬鞭,进入密县境内,老远就看到数架龙骨水车,长长地探入水渠之中。

赵宗全认得这个地方,这里是密县的李家集,毗邻黄河,是从禹州城去他那二十亩“自留地”的必经之路。

此时李家集大部分人家的小麦都已是收割好了,一垄一垄地堆放在田边。

村民推着小车来回搬运,人人脸上洋溢着丰收时拿着由内而外的喜悦。

几名年过花甲的老农,捧着沉甸甸的麦穗,凑到鼻尖闻一闻,脸上道道皱纹都不自觉地舒展开来。

赵宗全见此一幕,心中也是颇受触动,当下翻身下马,牵着马走到路边,兴致勃勃地和一个老农聊起了天。

老农看对方气度颇为矜贵,却是一身素衣,不像做官的,还以为赵宗全是个路过的客商,当下拱拱手道:“这位员外有礼了。”

赵宗全从腰间取过一串铜钱,放到老农手里,笑呵呵道:“老人家,我是外地来的商人,看你们这儿今年收成不错啊,以前怎么没见这样?”

老农把钱扔了回去,心领神会地笑道:“员外是来我们这儿收购夏粮的吧,想要打听行情是不是?你早说嘛,这消息也值不了几个钱。”

赵宗全闻言,不禁哑然失笑,倒也没有否认。

老农颇为感慨地说道:“以往三年得有两年灾,光景好的一年还要被当官的盘剥,今年之所以年景这么好,都是因为咱们禹州老百姓碰见好官了呀!”

“好官?”赵宗全微微一愣。

“卫青天呀!你连他老人家都不知道,还来禹州做买卖?”

老农皱起了眉头,似乎对他不知道“卫青天”这三个字的含义十分不满。

赵宗全一脸尴尬,赶紧找补道:“知道知道,禹州的知州大人嘛!”

老农脸色稍缓,接着说道:“开春的时候,卫青天又是借种子和耕牛给咱们,又是给咱们修水渠水车,要不是他老人家,咱们禹州今年的年景哪能这么好呐!”

赵宗全对农桑之事最为上心,自己也种着几亩地,卫辰的这些政策他当然也是有所了解,听完老农的话,也不由赞同地点了点头。

老农说着说着也来了谈性,滔滔不绝道:“咱们李家集靠着黄河,官府每年修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咱们村,村里不少人怕被派役,都逃了荒,以前日子过得不好,就是因为这个。

今年可好了,卫青天修河不仅不摊派,反而还给工钱,干两个月活,就能领一两二钱银子

,咱们村的年轻后生都抢着去呢!

这位员外你瞧,小老儿我都这把年纪了,趁着家里农活不紧的时候,也去卖了把力气,干了五六天,赚了一百多个铜钱呢!”

老农说起赚钱的事,兴高采烈,说得唾沫横飞,可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忽然又变得有些低落。

“河边上的老百姓都被这大水糟蹋苦了,小老儿八岁那年,爹娘和三个哥哥姐姐,就都是被大水给冲走的。”

赵宗全听到老农的悲惨遭遇,不由眼眶微红,握着老农的手道:“老人家,节哀顺变。”

老农摇了摇头,忽然绽开笑颜:“卫青天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自打来了禹州,给咱们落下不知道多少实惠,咱们老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

小老儿打心眼里相信,卫青天一定能给禹州百姓修一条一百年都都冲不垮的好堤。等以后堤修成了,小老儿就把坟头建在堤上,下辈子也要替卫青天守住这座大堤!”

望着老农坚定决绝的眼神,赵宗全与随行的赵策英等人皆是垂头默然,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

就在赵宗全带着赵策英下乡割麦的时候,卫辰也出了禹州城,来到了密县视察河工。

“嘿幼!嘿幼!”

临河的河滩上,成千上万的民夫正喊着号子,搬运工料。

他们面朝黄土,背扛土石,躬着身子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将土石拉到渡口两边的大堤上。

卫辰站在堤上看了半晌,但见场面虽然忙碌,但一切尽是井井有条,没有看到一处忙中出乱的地方,可见管理十分到位。

随行的密县知县孙卓瞧见卫辰神色,也是心中一松,拿来一张图纸给卫辰讲解道:

“知州大人请看,我等眼下所在乃是河水疾弯之处,若是大水一起,直冲大堤,大堤极易溃决。故而属下依照大人先前的嘱咐,在堤背加建一座月堤,以备不测。”

卫辰闻言微微颔首。

他所提出的束水攻沙之策,关键就在于收束河道,冲刷河床,带走泥沙。

不过这毕竟只是大体的理论,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则可归纳为“四堤之法”:内堤、外堤、横堤、月堤。

一是内堤。

这道堤从前没有,建在沿河第一线,逼河而建,其作用就是“束水”以“攻沙”。

内堤修建得相对低矮,这是因为内堤紧逼河道,坝体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

尤其当汛期河水暴涨的时候,必须让洪水漫过内堤,这样才能防止内堤直接被汹涌的洪水冲破。

二是外堤。

也就是以往一直在使用的大堤,位置在离河的两里外,既高大又坚厚。

在河水暴涨的汛期,当洪水漫过内堤后,外堤可以有效地拦截洪水,保护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横堤。

顾名思义,横堤就是横在内堤与外堤之间的一道堤。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这么一座横堤。

它可以在洪水漫过内堤时,阻隔水势,防止洪水沿着外堤冲刷,伤及外堤堤根,造成外堤溃堤的危险,

内堤、外堤、横堤,相互连接,便在河岸边形成了一个个“口”字形,这就相当于一连串小水库。

汛期时,可以将蔓延过内堤的洪水约束在其中,以达到蓄水滞洪的效果。

至于最后的月堤,则是建在外堤之外的一道备险堤。

黄河水情复杂,沿河修筑大堤总会出现许多险要和单薄的堤段,如此就需要在这些堤段的外堤背面加建一座半月形的堤坝,以此巩固外堤,防备险情。

如今卫辰眼前正在修筑的,正是这么一座月堤。

自二月下旬兴修河工以来,至今已经有将近三个月时间。

期间内堤和横堤从无到有,已经全部修建完成,而外堤只需要修修补补,更是费不了什么事。

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只剩下几处险要堤段的月堤,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估计要不了半个月,禹州境内绵延三十里的河防工程就能彻底竣工。

卫辰此来,就是为了对大堤进行初步验收。

第235章 清流与循吏

大河之上,波涛拍岸,浊浪滔滔。

卫辰登上堤坝视察,每到一处,都蹲下来认真仔细的查看,还时不时让顾廷烨带人拿出锄头,当场刨开堤面,看是否有“剃头修脚”之类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

孙卓在后面看得暗自心惊,知州大人此举也太较真了,还好自己事先捧着卵蛋修河,丝毫没敢在堤坝上动手脚,否则此时恐怕就要当场出丑了。

不久顾廷烨就向卫辰禀报道:“兴云,这外堤都是刚刚翻修的无疑,我找了好几处堤面刨下去,都是好石好料,堤工也没有问题。”

孙卓见状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拍着胸脯道:“知州大人放心,下官以项上人头担保,这大堤固若金汤,少说也能保禹州百姓三十年太平!”

一旁的一位老河工也帮着说道:“知州大人,按照工部修堤的规矩,每一尺虚土,都要夯实到七寸就是好堤。

大人您拨的河工银足额足色,给的饭食又好,民夫人人用命,将一尺虚土夯实到了六寸,已经是难得的好堤了。”

卫辰闻言点了点头,饶有兴味地看向眼前的孙卓。

据他所知,孙卓出身很差,仅仅是个举人,但在地方上几十年,基层经验十分丰富。

卫辰几次视察密县,虽然都是以上官的身份与孙卓交谈,但依然获益良多。

对于孙卓的过往事迹,卫辰也有所了解,一句话概括,小德有损,大德无亏,且颇有任事之能,称得上一位循吏。

尽管卫辰自己是清流的一份子,但到了地方上,他才明白“重循吏、轻清流”的意义。

真正想要做事,还是要任用孙卓这样的循吏,虽然油滑了一些,但只要上官愿意费些心思鞭策,他们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说到底,小小一个禹州,能够做到德才兼备的官员有如凤毛麟角,卫辰用人的原则就是以才能为主,德行次之。

孙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