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 第635章

作者:久违的大晴天

  张静清释怀的笑了笑:“自在。”

  张之维看着张静清的脸,脑中思绪良多。

  他想起了之前找他求道,后来求死的吴曼。

  当时的吴曼,明明悟了,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他却没反抗。

  张之维脑中响起吴曼对自己说的话。

  ——真正的佛法,真正的无明,真正的悟道,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如果悟得的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譬如神通奇技之类的东西,那就是错了。

  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他的话,不正和师父的话对上了吗?摆脱客观世界对主观的一切束缚,这就是空。

  一念至此,张之维把刚才想的,和师父讲述了一遍。

  张静清听了,感叹道:“原本以为他是由佛入魔,无可救药,没想到他最终还是穿过去了,也算不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穿过去了……”张之维思忖着师父的话。

  “师兄的意思是,吴曼那个狂徒,达到了你刚说的境界?”易潜有些不敢置信。

  张静清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之维经常说你的那套玄门做派又来了。”易潜没好气道。

  随后,他看向张之维:“之维,你来说。”

  “我说……”张之维顿了顿,脑中莫名想起剧情中的自己,也就是老天师教训全性时说的话。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不拔一毛,不取一毫,能放下这大千世界的诸多诱惑,就算有所成了。

  而全性的先祖杨朱,是要把整个世界都放下。

  吴曼,应该就是放下了大千世界的诸多诱惑的有所成之辈。

  而现在的自己,也应该在这一层次,自己的主观意识高坐灵台,不受妄念影响。

  

  吴曼最后的境界突破,其实是突破到了和自己一个层次。

  那剧情中的……老天师,又做到了什么程度了?

  张之维想了想,一见张楚岚的面,就要传度给他,这是摆脱了生死这个客观因素。

  无视公司和十佬的客观意愿,几乎算是违逆了整个世界意志。

  他的主观打磨程度一定很高,但也肯定没有杨朱高,高到放下整个世界。

  因客观对他的束缚依旧在,那就是天师度。

  如果放下了天师度。

  那道爷说不定也就成了。

  至于是怎么放下……

  是自行挣脱,还是传出去就了事,那就不知道了。

  如果自行挣脱就算,那就是差点道行。

  如果传出去就了事,那就是碧莲误人。

  一念至此,张之维收起诸多想法,说道:

  “师父是想说,吴曼放下了诸般诱惑,挣脱了客观对他的束缚,但没有完全放下客观,或者说,还没来得及打磨自己的主观,对吧?”

  张静清点头:“是的,他悟了道,但他没有行道。”

  挣脱客观的束缚就是悟道,至于放下全部的客观,放下整个世界,张静清根本没往那方面去想。

  “听起来似乎很可惜,”张异看向张之维,“你小子不给机会啊!”

  张之维道:“一点不可惜,或者说一点也不重要。”

  张静清点头:“确实不重要,他如果执着于行道,那也就悟不了道了,能走到那一步,就已是难得,若执着行道,就会退出那一步。”

  “玄啊!”张异感叹道:“读了一辈子的道藏,还是感觉行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时,张之维询问道:“师父,那吴曼照见五蕴皆空,摆脱客观束缚的那部分“自由”的主观,又去了哪里?”

  张静清停顿了一下,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点多余的动作也没有。

  张之维知道,自己这句话,触及到了师父不能说的部分。

  或者说,师父能随便用东西唐筛一下自己,但他不愿。

  不说,其实就是说了。

  一时间,酒桌上无言。

  过了片刻,张静清开口:“他圆寂了,自然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圆寂……西方极乐世界……张之维琢磨了一下这两个词。

  圆寂本来是个高大上的词,但应用到现在,但凡是个和尚,死了都能用圆寂来形容,所以这不能算一个不能说的东西。

  但和尚死的形容词有很多,师父用圆寂会不会有什么意义……

  张之维想起师父刚才对轮回的形容,师父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展现形式不同。

  吴曼是佛教三论宗的,他的形式应该是佛教形式。

  佛教对高僧的死亡,称圆寂,也称涅槃。

  “圆寂”是是诸德圆满,诸恶寂灭的意思。

  “涅槃”是宗教用语,是梵语,是透过觉悟,从痛苦中解脱的意思。

  这两个其实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是音译,一个是意译。

  只提一提的是,圆寂是佛门八宗之一的法相宗之主,三藏法师唐玄奘发明的词。

  唐玄奘不用涅槃,用圆寂,定有他的深意,具体是什么,张之维不知道,也无深究的打算。

  他在想另一件事,他虽然不精通佛理,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

  佛祖释迦牟尼在婆娑树下寂灭,这是化身死亡,但他的报身和法身依旧存在。

  所以说,佛的涅槃,不能说死。

  这似乎也对应上了师父所说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客观世界的身躯死了,他那打磨的主观却留存了下来。

  报身和法身,或许就是主观,就算不是,也应该有关系。

  而如果如自己所想,主观和客观对等的话,那佛陀就是……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

  那吴曼死后,会不会有报身和法身?

  就算他不及佛陀,自少也得有点东西留下来。

  张之维想起原剧情里,吴曼死后,王家主出家为僧,并且给吴曼修建佛塔,将他供奉起来的事。

  那时候的王家,还没拘灵遣将,应该是不存在拘灵这种乱七八糟的事。

  之前吴曼的尸体,是交给王家主去处理的,或许可以问问王蔼后续……

  旋即,他又想起了自家天师府。

  师父说过底层逻辑相同,既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留有报身和法身。

  那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祖天师,肯定也有类似报身和法身一样的东西留下来,又在天师府的什么地方?

第633章 张之维拍肩:静清,正是修行时!

  张之维瞥了一眼师父,心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天师度,就是不知道,天师度算是法身,还是报身。

  对于这方面,他没有多想,毕竟他对佛的三身也所知不多。

  他想的是,如果释迦摩尼的主观,变成了与客观……也就是与世界平等的佛国。

  那祖天师这边对等的便是法脉了。

  法脉在神话中有很多称呼,但归根结底是和佛国一样的东西。

  接着,他又想到了师父最初用天师府来举例。

  天师府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天师府也很大,但和整个世界相比,天师府很小。

  用它来比作客观,无疑是不合适的。

  但如果法脉是祖天师的打磨到极致后的主观留下的产物……

  那对他们这些授箓皈依的道士而言,这个主观产物其实就是客观的世界。

  所以,师父最初的举例,其实是没错的,只是有些东西,他无法明说。

  旋即,他又想起了当初法职考核时,神游雷部,所见的那些威风凛凛的三十六雷将,以及传了自己一手奇技的真武大帝。

  当时,他问过师父此事。

  师父没明说,却给他讲了一堆张三丰的往事,以及张三丰和真武大帝的渊源。

  虽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都把真武大帝往张三丰身上指引。

  现在一想,真武大帝莫不就是张三丰留下的那打磨过的主观?

  这个猜想,他没去问师父,当初师父不明说,自然有不明确的道理,现在问了多半也白问。

  他心里感叹,越是接近某物,越有一种雾里看花的不真实感。

  他知道为何会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身在天师府,去看天师府,难免有些偏颇。

  师父说的底层规则都一样,或许可以用其他流派去映照天师府的一切,那样,或许能得到答案……张之维心里暗道。

  他首先想到的是全真教一脉,虽同为道家,都需要皈依三宝,但正一和全真,总归是有些不同的。

  正一入教要授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