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之平行武朝 第111章

作者:寒水不归流

  营州都督赵文翙好歹还有点骨气,死战不屈,终因寡不敌众,被万箭射死在都督府大堂外。

  翌日,城中尘埃落定,李尽忠姗姗来迟,亲眼见到了赵文翙万箭穿身的惨状。

  “真是便宜他了!”李尽忠犹自愤愤不平道。

  孙万荣笑道:“兄长息怒,如今轻而易举拿下了柳城,该大肆庆贺一番才是。”

  李尽忠摆了摆手,冷静道:“现在不是庆贺的时候,我们得乘胜出击,派一路军西攻檀州。另外再派一部人马,进攻安东,沿途收拢丁口,壮大我契丹的实力!”

  孙万荣却神色凝重,似有他意:“兄长所言极是,但是小弟觉得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要办!”

  李尽忠不解道:“什么事?”

  孙万荣突然单膝跪地,郑重提议道:“我契丹部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大汗,弟以为兄长该派人联络靺鞨、奚人各部会盟,随后在柳城祭天称汗!正可叫周人从此不敢轻视我们契丹!”

150.第150章 事已至此,先改名吧

  150.

  赵文翙身死几日之内,营州附近各族聚于柳城,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聚兵数万,以孙万荣领军,西进檀州。

  辽西各地纷纷告急,求援书信如雪花一般飞入神都洛阳。

  乾元殿内,空气凝重得几乎凝固,武则天端坐于龙椅之上,沉默如铁,面色阴沉,令人不寒而栗。

  狄仁杰、张柬之、武三思等重臣,连同太子李显等都在。赵既今日升殿侍奉,也是大气都不敢喘。

  武则天缄口不言简直比她破口大骂压迫力还强,群臣皆低头不语,宛如泥塑木雕,没有人敢触霉头。

  一般的叛乱本来不至于此,只是李尽忠和孙万荣打着李显的旗号造反,说是要反周复唐,让李显重新登基。

  有这种口号,此事的性质就完全变了,触及了武则天的逆鳞。

  大臣们都知道,女皇把对内权斗看得比外战还重些,此时一个不小心说错了话,容易小命不保。

  良久之后,武则天冷冷开口道:“诸位卿家,缘何如此沉寂?军情如火,岂容片刻耽搁?”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微动,数人似有欲言又止之意。

  太子李显难得勇了一回,咬着牙率先出列:“陛下,李尽忠、孙万荣丧心病狂,公然反叛,杀我官吏百姓。宜当发大军尽速、尽快剿灭,斩草除根,绝其族裔,才可震慑诸夷,扬我天朝国威。”

  李显也是万般无奈,人在洛阳坐,锅从北面来,只能表明自己与契丹势不两立的态度,“尽快,尽速,斩草除根,绝其族裔”。

  其实还有一个“臣愿领兵出征”,但李显心中有所顾忌,唯恐刺激到武则天,故而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众多李唐老臣也明白李显现在的处境,纷纷在李显之后附和,皆言要讨平契丹,一个个誓与契丹不共戴天。

  武则天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对李显及众臣的表态未置可否,心中自有计较。

  武三思先前搞小动作吃了挂落,此时急于表现,跳将出来:“臣愿亲提大军,荡平契丹,斩李尽忠首级献于阙下,扬我国威!”

  随后,又有一批武三思的党羽跳出来附和。

  到此为止,朝中众臣基本上都表过态了,没有一个触霉头,武则天非常满意。

  唯独狄仁杰没有开口,而是皱眉沉思不已,不知在想些什么。

  “怀英,你怎么看?”武则天轻声问道,“怀英,怀英……”

  狄仁杰这才放下沉思,拱手答道:“臣与诸位大臣是一个意思,契丹当平,但是……”

  武则天闻言,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悦:“但是?但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狄仁杰沉声答道:“臣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在观檀州来的军报之时,有几个疑问。”

  “什么疑问?”武则天问道。

  狄仁杰眨了眨眼睛,分析道:“第一点,是赵文翙之败来得太快。赵文翙所发求援文书和败报前后只差了三天。”

  “考虑到前线败报到檀州所花时间,契丹人可能只花了一两天时间,就全歼赵文翙部,攻陷了营州城。”

  “如果说赵文翙出城浪战,遭到埋伏全军覆没,这也就罢了,而自柳城逃回的人却说官军没有出城作战。”

  “那此事就怪了,柳城就是再年久失修,赵文翙就是再无能,也不至于一两天之内就被破城。”

  张柬之也出班奏道:“狄阁老所言有理啊,李尽忠兵犯檀州,不到十日就聚兵数万,沿途攻下了各要塞关卡,可以说势如破竹,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也可见贼人蓄谋已久,朝廷应对不可不慎!”

  赵既在一旁听着,暗自点头,还有一点,契丹军南下有两条路,一条直奔檀州,一条路直奔平州。

  平州明明离营州直线距离更近一些,但契丹人偏偏选了檀州进攻,而平州刺史恰好叫丘静,这不是巧了吗?

  狄、张二人奏罢,众臣都暗自颔首,但武三思非要跳出来彰显存在感。

  武三思慷慨激昂道:“陛下,狄仁杰和张柬之二人所言,分明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什么势如破竹,什么朝廷应对不可不慎,都是托词。”

  “臣看分明是他二人胆小怕事,畏敌如虎,这才夸大契丹的实力。依微臣之见,营州之败是赵文翙无能所致,朝廷大军一到,契丹翻手可平。”

  “臣愿领十万大军出征,讨平契丹,为陛下分忧!”武三思再次请战。

  张柬之闻言不敢示弱,夹枪带棒道:“陛下,臣和狄阁老绝无惧敌之意。不过臣也觉得梁王所言有些道理,陛下调兵平叛,宜当慎择良将,以免重蹈赵文翙的覆辙,万不可派些无能之辈,误国误军,害人害己!”

  说到最后几句时,张柬之语气阴阳怪气起来,还朝着武三思瞥了一眼,嘲讽之意不要太明显。

  “张柬之!你什么意思?”武三思闻言,怒不可遏,竟直呼其名。

  张柬之则显得泰然自若,淡淡回应:“我请陛下慎择良将,难道这也有错吗?”

  “伱那意思分明……”武三思狠狠地瞪着张柬之,脸都憋红了。

  一时间,赵既在内,朝臣们都有些绷不住了。

  “够了!”武则天一声怒喝,不得不出来打断了二人的争执。

  武三思吓得一个机灵,连忙躬身请罪,张柬之倒是从容不迫。

  武则天在上位听着三人的言辞,眼中不断闪过思虑,她有着自己的考虑。

  因为李尽忠打出的旗号特殊,此事在武则天眼里其实没有第二个选择,必须平叛,只能胜,不能败。

  而且是尽快平叛,拖延久了,说不定会导致某些不安分的人拿此事做文章。

  唯一需要注意的还真是平叛将领的人选,谁去才最有把握,谁去能最快平叛,谁最值得信任。

  思及此处,武则天已经没有疑虑,语气坚定道:“众位爱卿说得都有道理,朕意已决,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夏官(兵部)要立刻开始从全国调兵,随时准备北征契丹。”

  “至于谁为将,朕还要回去好好想想,诸卿也回去想想,善加举荐,明日再议,退朝!”

151.第151章 选将

  151.

  面对契丹的叛乱,武周中枢的政要们心思各异,态度各不相同。

  退朝之后,狄仁杰面带忧虑,有些神思不宁地往凤阁而去,准备处理手上的政务。

  张柬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怀英兄,请慢行!”

  狄仁杰闻声回首,二人也不做避讳,随即并肩而行,谈起营州的战事。

  张柬之的语气中难掩焦虑:“怀英兄,皇帝此举是何用意?既然说军情如火,就该立刻择一良将,提兵北上,怎么会突然退朝呢?”

  狄仁杰顶着便便大腹,笑着安抚道:“柬之不必过于着急,朝廷大军又不能飞到营州平叛,误不了大局。营州之事处处透着诡异,我先前在朝上所言绝非危言耸听,陛下谨慎一些也是好事。”

  张柬之叹了口气道:“契丹人纵有几分麻烦,不为心腹之患,我只是担心陛下会迁怒到太子。”

  狄仁杰闻言,神色一凛,沉声道:“是啊,不光是太子。贼人反周复唐的口号一出,陛下必定大加警惕,在将领的任命范围难免小了很多,许多宿将陛下未必肯用。”

  “如果是无意倒也罢了,如果是有意为之,这样一个口号,正打在朝廷的三寸上,契丹内部有能人啊!”

  张柬之点了点头道:“今日武三思上蹿下跳,我看他请命出征倒不像是说空话逢迎皇帝,反而是有几分真意。”

  狄仁杰露出了不屑的笑容:“武三思前些日子遭了陛下训斥,此时觉得契丹人容易对付,自然想上战场捞取军功,重新取得陛下的信任,也好继续图谋太子之位。”

  张柬之闻言,面色一沉,手指轻轻摩挲着胡须,语气坚定:“既然如此,不可使其如愿!”

  狄仁杰轻轻摇头,目光深邃道:“恐怕不易。契丹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子反叛,陛下此番定会重用武姓宗室,以稳固大局。”

  张柬之眉头皱得越发紧,他知道狄仁杰说得有道理,武则天真有可能这么干。

  他斩钉截铁地道:“那也得据理力争,武三思这些人挂个名,在后方督军,转运粮草也就算了,绝不能让他们临敌指挥大军。”

  狄仁杰闻言,深以为然,点头赞许道:“柬之所言极合我意。如此一来,前敌将领更得仔细斟酌。”

  “要用沙场宿将,有威望,有资历,又可靠的人。”张柬之暗指应挑选亲近太子的李唐老臣。

  狄仁杰补充道:“还需对契丹之地了如指掌,熟谙军情,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得陛下信任。”

  张柬之不假思索地提议道:“左豹韬卫大将军李多祚,此人如何?”

  狄仁杰略一思索,抚须赞同:“嗯,李将军是靺鞨人,曾率兵平定过黑水靺鞨和室韦的叛乱,熟悉那北地的地理、军情。”

  “而且他掌握禁军多年,深得陛下信赖,资历,威望兼备,确实是领兵征讨契丹的上上之选。”

  张柬之面露满意之色,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我立刻去找李多祚详谈,将你我二人的心思告诉他,请他力争征讨契丹的主将之位!”

  言罢,张柬之拱手告退。他和李多祚关系非同寻常,前些日子武则天病重,二人已经私下联系过很多次了。

  狄仁杰目送张柬之走远,心中充满了疑虑。

  武三思这种幸进小人视契丹叛乱为立功之机会,而武则天和张柬之的关注点更多放在契丹人“复唐”的口号上。

  所有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契丹的实力,忽略了叛乱本身,似乎觉得契丹反手可平,上下一股浮躁之气,令人感到不安。

  ——

  夜幕降临,上阳宫内,赵既再度潜入上官婉儿的寝殿,轻车熟路的盘踞在她经常坐的榻上。

  上官婉儿久未归来,看样子武则天为契丹战事很是头疼,要留下心腹好好商量。

  一直到三更时分,上官婉儿才回到寝殿,只见赵既正在自己的榻上,用自己的杯子饮茶。

  上官婉儿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出殿吩咐宫人不要打扰。

  随后,上官婉儿又关紧了门,走到赵既身边轻声道:“我正要去找你呢,你是来问平契丹选将一事的吗?”

  赵既放下了手中的茶水,笑道:“聪明莫过婉儿,陛下是怎么想的?”

  上官婉儿深吸一口气:“我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陛下林林总总提了几十个名字,好像没有特别中意的人选。其中有伱的名字!”

  赵既顿时吃了一惊,不可思议道:“怎么也不可能用我为将,我最多带几千人的偏师罢了。除了我之外还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