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之平行武朝 第112章

作者:寒水不归流

  上官婉儿回忆了片刻,掰着手指头数道:“有现在幽燕一代的刺史、都督,像张九节。还有朝廷十六卫禁军的将军,如李多祚,张玄遇,曹仁师。”

  “还有安西等边军的一些军将,甚至还有些六部、诸寺、监的侍郎、少卿等等。太多了,实在不知陛下究竟属意何人。”

  赵既从榻上站起来,在房间中负手踱步,若有所得道:“难怪了,看来这次有不少人要北上,那可热闹了。”

  上官婉儿轻笑道:“这还用你说,陛下之前就曾经以薛怀义为帅,率十八将击突厥。只是这一次就不知道是多少人了。”

  赵既闻言皱起了眉头:“这次契丹叛乱非同小可,陛下不会还如此儿戏视之吧?”

  薛怀义,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几次率军出征都是无功而返,根本没打过仗,所以也没弄出什么惨败,纯粹是武装游行。

  赵既越想越觉得不妥:“陛下不会又弄一个什么十八将,然后用武三思为帅,征讨契丹吧?”

  上官婉儿考虑了一下,竟认真点了点头:“有这种可能,嗯,很有可能!”

  赵既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眉头紧锁道:“陛下真提到我的名字了?”

  “是啊。怎么,我记得你不是很想跃马疆场,建功立业吗?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何故面露难色?”上官婉儿好奇地问道。

  赵既化身失败主义谋士,长叹一声:“契丹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只怕这次出征没有好结果。”

  打仗除了粮饷后勤,情报也很重要,营州之事必然有蛇灵掺和其中,难免周军内部不出几个内奸。

  到时候契丹是以逸待劳,知己知彼;周军则是远道而来,精疲力竭,人生地不熟,内部还不安稳,随时会出内奸,自己的情报被人家掌握……

  如果再用武三思为帅,debuff就叠满了,这仗想赢恐怕有些波折。

  上官婉儿见赵既有些消沉,激励道:“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何故如此怨叹!”

  赵既闻言点了点头:“姐姐说得也是,事在人为,将军马革裹尸而还,能不能青史留名,就看这一回了。”

  风浪越大,鱼越贵,风险也是机遇啊。

152.第152章 隐忧

  152.

  前线的告急文书不断送入洛阳,武则天没有时间犹豫,很快定下了北征将领人选,足足二十八个。

  其中有武则天自己心仪的人选,也有狄仁杰、张柬之等举荐的。

  这二十八将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豹韬卫大将军李多祚,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这四人为首,在全国各地调兵,不日即将北上平叛。

  好在狄仁杰和张柬之的力争之下,武则天没让武三思挂帅,只令其出任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副,搞民防工作,连名义上的主帅都没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是这二十八人cos云台二十八将,声势浩大,但却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帅。

  张玄遇、李多祚官阶最高,说话分量可能重些,但也还是两个人,武则天的制约平衡的目的不要太明显。

  令出多门,这是兵家大忌,狄仁杰对此次平叛抱着悲观的态度。

  只是碍于此次平叛太过敏感,武则天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他也不好谏言,只是用心推荐了几个得用的将领,希望能弥补局势。

  所幸二十八个名额够多,推荐之人武则天都照准了。

  上官婉儿的情报没错,赵既被任命为平卢军讨击副使,清边道行军总管,算是武则天对前次功劳的犒赏。

  在女皇眼里,这一次二十八将北伐,声势浩大,兵强马壮,一定可以马到功成,荡平契丹,赵既能跟着混混军功。

  赵既的具体职守是狄仁杰亲自安排的,他自有深意,并请赵既过府一叙,要仔细嘱托一番。

  狄府书房内,烛光摇曳。

  狄仁杰开门见山地问道:“承远,营州的契丹叛乱,你有什么看法?”

  赵既明白狄仁杰的疑虑,沉吟片刻后答道:“大人那天在朝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赵文翙部败得太快,其中有鬼,营州内或有契丹之耳目。”

  狄仁杰闻言,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是啊,如果没有内应,契丹人破城不会那么快。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的‘反周复唐’。”

  “我怀疑这其中另有阴谋,正好承远此次也在出征之列,我想请承远暗中调查一番。”

  赵既闻言,苦笑中带着几分无奈:“大人,您还说呢。要我宿卫宫中,指挥个千把人打打乌合之众可以。真论行军打仗,能不能将五千人而还都不好说,只怕有负朝廷所托。”

  五千人正好是唐军军制下一个行军总管的下辖人数,赵既这回真有五千人。

  狄仁杰微笑抚须,宽慰道:“承远勿需过谦,我观你非池中之物,必能担此重任。而且,我特意为你找了一位老将军共事。”

  赵既闻言,心中一动,道:“大人说的是平卢军讨击大使,阳玄基阳老将军?”

  狄仁杰点了点头道:“不错,正是他。伱可不要觉得阳老将军年过七旬便不顶用了。其人是右北平阳氏名门出身,从英国公平定过高句丽,对辽东、辽西的地理都很熟稔。”

  “一辈子南征北战,功勋显赫,因政争受到牵连才贬谪到岭南。但在岭南也平定了獠地龙叛乱,劳苦功高,老于行伍。”

  “我特意向陛下进言,将他调回辽西平叛,你跟着他,必能有所进益,不会吃亏。”

  赵既闻此,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狄胖胖就是狄胖胖,太值得信赖了。

  他拱手拜谢道:“多谢大人栽培,我一定好好跟着阳老将军学习用兵之道。”

  狄仁杰对赵既的态度很满意,又提醒道:“张阁老跟大将军李多祚交代过了,他也会在军中照顾你,你只放心大胆地出征便是,只期望你们能早日克定契丹,班师回朝。”

  赵既闻言又无奈笑道:“大人代我多谢张阁老吧,只是早日克定契丹,班师回朝,只怕很难吧。”

  狄仁杰不禁问道:“承远何出此言呐?”

  赵既长叹一声道:“谁知道陛下怎么能派二十八个将领,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将,自古以来,仗没有这么打的。”

  “这二十八将,简直让人开了眼。禁军的,边军的,老的,少的,中央的,地方的,前线的,后方的,胡人的,汉人的,各种文官武将的……”

  以年龄论,赵既最年轻,二十三岁,阳玄基七十多了,跨度非常大。

  以民族来论,李多祚,靺鞨人。高质,高句丽人,这位也七十多了。还有突厥降将,以后说不准还有契丹降将。

  这种现象也就是在唐代,其他汉人王朝,想凑这么多不同族裔的将军参与同一场战争,还真是不太容易。

  狄仁杰听到赵既惯口一般的话,笑了起来:“陛下选将是杂了点,但还是用了不少宿将,至少能稳住局势不崩坏吧。”

  赵既摇了摇头,主打一个悲观:“难说。”

  “此番不光是将领的问题,还有调兵,我听说朝廷不光调关中、河北诸军,还在从山南道、淮南道调兵北上,等这些兵马到齐,不知道要何年何月。”

  “将乱兵也乱,互不统属,乱成一锅粥了。陛下调集大兵,势必要一鼓而下,那就是急战。难免有人轻军冒进,如此混乱,还要急战,结果……”

  赵既没有再说下去,但是狄仁杰明白他接下来的意思。

  狄仁杰有些忧虑道:“承远说得是啊,即使领军之将想要稳扎稳打,陛下也未必愿意,圣旨催逼之下,难免要激进。”

  “缓进稳妥,说不定能更快平叛。而轻军冒进,一旦战败,平叛反而慢了。”狄仁杰念叨着。

  狄仁杰不愧是一代名相,确实有非凡的担当。

  他闭目沉思片刻,忽而目光如炬,毅然决然地站起身来,掷地有声道:“我会连同张阁老向陛下力谏,绝不使她急功近利,催逼前线大将。”

  “李多祚那里我也会交代,请他稳妥用兵。承远你在前线,也要见机行事,能稳则稳,该劝则劝。三管齐下,或可稳住局势。”

  赵既又拜了一拜道:“那就拜托大人了。”

153.第153章 军前争论

  153.

  八月中旬,朝廷的先头部队已经赶到了幽州,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征发。

  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坐镇檀州,严整有度,李尽忠、孙万荣久攻不下,军队渐渐有些疲惫。

  无奈之下,李尽忠和孙万荣只得暂时退去,张九节抓住机会,选精锐士卒出城追击,小胜一场。

  前线打了胜仗,敌军撤退,原本是喜事,幽州聚集的大周将军们却因此吵得不可开交。

  李多祚受了狄仁杰和张柬之严令,想要等到各地府兵到齐,军队修整完毕后再行进军,一个字,稳。

  一开始,张玄遇、曹仁师等也没有什么异议,一致认为应当先整顿兵马,徐图进取。

  但张九节的击退契丹人的战报一传过来,一些人便以为契丹不堪一击,心思便悄悄有了转变。

  随后更有梁王武三思的信使找到张玄遇,带来了武三思的信件,不知道谁传了谁的消息。

  于是张玄遇、曹仁师以及麻仁节等便一改之前的看法,力主急速进军,尽快讨灭契丹。

  李多祚则还是不同意,两派在两日之内连番军议,已经争论四场。

  张玄遇、曹仁师那一派人数多些,但李多祚据理力争,也有阳玄基和赵既等人的声援,一时之间相持不下。

  这是第五次军议,幽州城外的中军大帐内,场面十分滑稽,没有一个主帅位,张玄遇居左边首位,李多祚居右边首位,分庭抗礼。

  二人的支持者分别坐在二人之下,泾渭分明,赵既自然是安坐于李多祚那一边。

  帐中的气氛有些凝重,鸦雀无声,无人开口。

  终于还是张玄遇沉不住气,率先开口:“李大将军,我们论了这么多场,也该出兵了吧。”

  他按剑站了起来,走到李多祚这一派的将军之前,慷慨陈辞:“张九节现已胜了契丹一阵,据军报所言,契丹军多老弱病残,多数是李尽灭、孙万斩仓促之间凑出的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而且契丹遭了灾荒,粮草匮乏,又败了一场,士气不振,这是天赐良机,如我们能火速进军,定可一鼓作气,歼灭契丹,平定叛乱。”

  “先前李将军认为大军远涉千里,疲惫不堪,不可出兵,我以为此言极是。但我军现在已经休整完毕,如还要在此迁延枉顾,那就是坐失良机,有负陛下圣恩。”

  说到此处,张玄遇表情严肃,拱手向南遥遥拜了一拜。

  张玄遇说完,众将军开始窃窃私语,不少人点头,赞同他的说法。张玄遇也面露得色,坐了回去,等待李多祚的回复。

  李多祚却根本不为所动,面无表情道:“张九节虽趁契丹人撤退胜了一阵,可斩获不过数百,契丹人有数万人,连皮毛都没伤到。”

  “赵文翙全军覆没,营州城一夜而下,又如何能说契丹军是乌合之众?轻军冒进,难免予敌可乘之机,我的意思,还是要等后续大军到齐再作计较。”

  麻仁节闻言大摇其头,一脸鄙夷之色,摇头晃脑道:“李大将军何必拿这话搪塞我们,河北道、河东道和京中禁军都到了,加上辽西驻军,平契丹已经是绰绰有余。”

  “真等到山南道、淮南道那些地方的兵从荆楚淮河往幽州调,那就得等到九月底甚至十月,届时天气越来越冷,天寒地冻,形势于我军只会更加不利。”

  “哎,李大将军,您是出身靺鞨,又是沙场宿将,这点道理不会不明白吧?如果等到入冬了没有战果,陛下催问起来,你李大将军一人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麻仁节此话刺在了李多祚心头,武则天的心思聪明人都明白,她自然是希望尽快平叛。

  但李多祚心中确有忧虑,麻仁节的态度又很不好,于是他反呛回去:“如果仓促出兵,吃了败仗,又算谁的?”

  张玄遇一听便要发作,营中隐隐的第三人,鹰扬将军曹仁师伸手拦住了他。

  曹仁师出列,礼貌地拱了拱手,沉声道:“李大将军的意思,我等都明白。兵法云,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十余万大军集结在幽州,人吃马嚼,日费千金。”

  “即便不急战,停在幽州是什么意思?至少也该进军至檀州、蓟州平州前线,与张九节会和。到时候是急是缓,自有分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