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之平行武朝 第119章

作者:寒水不归流

  李多祚摇了摇头道:“太过冒险,如果这又是契丹人的诱敌之计怎么办?”

  赵既闻言,脱口而出:“正面硬碰硬,契丹还不是我军对手。如果契丹行诱敌之计,我军也可以变作佯攻。如果契丹果然分兵,则可顺势化虚为实,攻取营州。”

  李多祚听罢,再度陷入沉思,最终仍摇头拒绝:“不可行。若我有十万大军,或可如此行事,但我手中只有这点生力军了。”

  “一旦有个闪失,整个幽州以北防线大开,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平州至营州之间道路难行,变数太多,承远有些想当然了。”

  赵既见李多祚不肯答应,心中不禁泛起一丝遗憾与无奈。

  平州至营州途中虽然艰险,有东、西峡石谷这样出名的险地,但此番契丹人为壮大实力,主动后撤,岂非主动放弃了这些险峻之处?

  现在不去占领,龟缩在平州城,等契丹人回过神来,重新据险而守,要突破这些地方,就不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

  赵既能理解李多祚的决策,因为以目前的周军实力,即便契丹人分兵,攻下营州也不现实。

  可能性最大的结果,便是孙万荣见周军进犯营州,率军回援,解了辽东之围,或者分兵回援,缓解辽东的压力。

  但这么做对李多祚来说,只有苦劳,没有功劳,还要冒巨大的风险,自然不合算。

  李多祚稳则稳矣,但是任大军主帅,统筹全局,似乎还是差点意思。

  该说不说,赵既约莫是沾了姓赵的光,论纸上谈兵,似乎很有两把刷子。

  如果赵既有大军的指挥权,这次梭哈上去,能开无双打赢,攻陷营州,活捉李尽忠,那就是一代名将模板!

  当然,更可能是平庸地佯攻,无事发生。可这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无伤大雅。

  可惜大军主将是李多祚,打碎了赵既的幻想。

  李多祚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告:“本将已决心已定,即刻向朝廷求援,各军要固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击,违令者,军法无情!”

  宗怀昌现在只想着避战保命,自然没有异议。

  阳玄基倒是饶有兴致地看着赵既和李多祚争论,他心中更赞同赵既一些。

  赵既与燕匪石都是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俯首听命。

  军议散后,阳玄基找到了赵既笑吟吟道:“大将军没有听伱的建议,承远是否心中不服气?”

  赵既轻轻摇头,苦笑中带着几分释然:“大将军脾气不错,没有以势压人,连燕、宗二位将军都能说话,称得上容人有量。我没有什么不服,只是觉得有些可惜罢了。”

  阳玄基闻言,点头道:“承远的建议,老朽觉得是对战局有利些,当然,李大将军的决策只是保守些,也不能说错。”

  言罢,他话锋一转,又笑眯眯地问:“承远是否想将前线之事,以书信寄与狄公啊?”

  赵既稍稍感到讶异,随即点头承认道:“正是,前线情形,军报中未必清楚,我正欲向狄公道明军情。另有许多条陈,也都一并附在上面。”

  阳玄基不禁失笑道:“承远啊,你真是深得狄公真传,年纪轻轻,倒操起那些宰辅、阁老的心了。”

  赵既闻言有些脸红:“惭愧,老将军见笑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往大了说,此战关乎万千将士的生死存亡,天下百姓的安宁。”

  “往小了说,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曹仁师之事犹在眼前,再怎么用心也不为过。”

  阳玄基闻言,面色一肃:“承远说得是,陛下此番肯定还要调兵遣将,只是她不通军事,还需要狄公多多规劝匡正啊。”

  赵既不禁哑然,只当没听到最后一句。

164.第164章 剁灵又怒了

  164.

  “两个逆贼!”武则天的怒火简直要掀翻朝会大殿的屋顶。

  先前契丹叛乱,武则天还能保持仪态,但西峡石谷的败报拿到手上,她便再也端不住了。

  战报说得好听,可任谁都看出周军确实是败了,而且是惨败。

  自武则天继位以来,对外战争的战绩确实不好看,但那也是和突厥、吐蕃这种档次的对手打。

  契丹又是个什么玩意?派去这么多大将,数万人马,竟然被打得大败,武则天觉得完全不可接受。

  武则天的声音响彻大殿,字字如冰,句句带刺,让人不寒而栗:“龙山军许钦寂,同样军败被擒,好歹还要点脸面,誓死不降,以身殉国,保全忠节。”

  “张玄遇、麻仁节这两个逆贼呢?身为统兵大将,卖国求荣,出卖大军与契丹,实乃国之大蠹,罪不容诛!”

  说来也巧,许钦寂兵败被擒的地点正是崇州,他被契丹人绑到安东都护裴玄珪所守的新城下,希望他能劝降城内。

  但许钦寂抵死不从,反而激励裴玄珪守城,大骂李尽忠所以被杀了,和张、麻二人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武则天当即宣布了对三人的处置:“许钦寂以寡敌众,力竭而败,其情可悯。可赠蕲州刺史,有司择一美谥,下诏褒奖,彰其忠烈。。”

  “至于张玄遇、麻仁节二贼,即刻剥夺其一切爵禄,家产尽数抄没,族中男子流放岭南,女子充入教坊司,以儆效尤!”

  殿下群臣,无不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哪里敢出言反对,司刑寺和春官(礼部)秋官(刑部)连忙出列应下。

  发泄了一通过后,武则天收敛了怒容:“辽西大局糜烂,皆张玄遇、麻仁节两个国贼之过,与其余将士无干。”

  “张九节守土有功,赵既援护及时,大破契丹一阵,斩获甚多,此二人要各加一级,不可寒了前线将士之心。”

  这便有些文过饰非的意思了。事到如今武则天多少也明白,自己搞出来的二十八将征北不靠谱。

  但错已铸成,又有张玄遇和麻仁节这两个背锅侠,周军也不是一无所获,众人也只当看不见此事。

  武则天又道:“李多祚上书请求朝廷增援,又言朝廷大军一时受挫,北地暂时只可固守,不可出战。”

  “而安东都护裴玄珪却言契丹军攻辽东甚急,已连下数城,请朝廷尽速出兵相救。两相抵牾,该如何行事,诸卿有何见解?”

  张柬之与李多祚关系匪浅,不免要为其张目:“启奏陛下,臣以为李多祚所奏乃老成谋国之言,西峡石谷一战后,我军暂时无力北进。”

  “现在正值秋收时节,北地天气逐渐寒冷,不宜用兵,或可从其所奏,令诸军固守城池,明岁开春再战。”

  武则天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悦,这显然不是她想听到的回答。

  她冷声道:“那辽东呢?难道就坐视辽东失陷?坐视契丹欺凌我治下子民?”

  “莫以为朕不通军事,现在不过九月初,正是用兵之时。此时不战,等到来年开春,契丹攻下辽东,收四夷之兵,实力壮大,岂不养虎为患?”

  武则天的心思昭然若揭,还是想派大军,速战速决,尽快平定契丹之乱。

  其实去掉行军所需时间,真正适合作战的时间也就一个多月,真打下去,多半还是会打到冬天。

  辽东周军只要收缩得当,据城而守,孙万荣恐怕也没那么容易攻城拔寨。

  狄仁杰深吸一口气,出列奏道:“陛下所言不无道理,辽东不可轻弃。前番用兵之所以失利,罪首在张、麻二人。其次败在诸将互不统属,嫉妒争功,迁延掣肘。”

  “如朝廷果欲再战,那就应当定一位贤能主帅,使上下一心,统一号令,如此方可有所作为。”

  武则天闻言面色稍缓,狄仁杰虽然暗暗点到了她之前选将不妥,但好歹是赞同出兵的。

  “怀英所论甚合朕意,王孝杰不还赋闲在家吗?朕意用他为帅,再添五万大军平契丹,众卿以为如何?”武则天虽然是提问,语气其实不容质疑。

  “陛下圣明,只是不知先前所派诸将又该如何安排?”狄仁杰问道。

  狄仁杰提问主要是针对李多祚而已,此人官位、资历在那里摆着,如果还放在前线,肯定又会对王孝杰有影响。

  武则天显然明白狄仁杰的意思,不假思索道:“李多祚徒劳无功,调回神都,依旧掌羽林卫。其余诸将,都听王孝杰节制。”

  李多祚此番没能体会圣意,过于保守稳健,也有些令她失望。

  “朕意已决,擢王孝杰为右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节制幽、檀、蓟、平、营诸州,松漠、饶乐、安东都护府各军,征讨契丹。”

  武则天诏令一下,朝堂上众人无不侧目。

  武则天这辈子也没给一个将领这种信重待遇,看来她是真想赢啊。

  ——

  王孝杰先前素罗汗山大败,被一撸到底,回家抱孩子去了。如今重新得到重用,其人难免多加了十二分小心。

  武则天经过西峡石谷一败,对契丹也多了十二分重视,特意在王孝杰出征前将其召入宫中。

  上阳宫内,武则天与王孝杰问对,还把狄仁杰叫来旁听,信重可见一斑。

  武则天不无感喟道:“朕原本有意,让建安王武攸宜出任清边道大总管,你任副大总管实领其事。但怀英提到前次军败皆由诸将不和所至,朕也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既然如此,孝杰,此番出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征讨契丹,朕可是整个大周的东北都交给你了,你身上有千斤重担啊。”

  王孝杰也知道武则天这次是下定了决心,不容有失,当即跪倒:“臣本是戴罪之身,幸得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臣定当竭尽所能,肝脑涂地,以报陛下隆恩。”

  武则天笑道:“不必如此。朕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希望能早日平定契丹之乱。。伱还有什么顾虑,要求,现在可畅所欲言,朕无不允准。”

  王孝杰闻言,从袖中取出一本精心准备的奏章:“陛下,对于讨平契丹,臣有些方略,尽在此疏中,请陛下御览。”

165.第165章 王孝杰大兴三路兵,狄怀英暗设钓鱼计

  165.

  内侍将王孝杰手中奏章呈递给武则天,武则天看罢,一时间心中大喜。

  只不过女皇面上不动声色,令人将奏疏交给了狄仁杰:“怀英,你也看看。”

  王孝杰则适时开讲:“陛下,臣受命后遍览平州军报,略有所得。陛下现在最担忧的,无非是孙万荣攻略辽东。”

  “而前线诸将担心的,则是契丹人在平州至营州一路防备甚重,兼之道路崎岖,艰险之处甚重,不可轻入。”

  他稍作停顿,目光炯炯有神:“为解此困局,何不以平州之军为佯攻诱敌,另遣精锐之师出檀州,西行绕道奚人与突厥之境,袭击契丹人在松漠都督府的旧地。”

  “另遣一支军渡海支援辽东,自东袭击营州。如此辽东之围可解,还可以与中路、西路之军呼应。”

  “如果契丹分兵去应付东西两路军,中路军也可趁虚而入。这三路人马,只要有一路功成,李尽忠不足为虑,契丹翻手可灭。”

  狄仁杰看着手上的奏疏,暗暗颔首,王孝杰的计划具有一定可行性,发挥得是周军人多的优势,避实就虚,深得兵家之要。

  唯一麻烦的是辽东那一路要征调海船,实行起来要花费不少功夫和时间,只能充作偏师,壮壮声势。

  真正关键的,还是西路军和中路军两路的成败。

  “怀英,孝杰此策,你意下如何?”武则天忽然提问道。

  狄仁杰将手中奏疏合上,递还给内侍,沉声道:“回陛下,王将军不愧是国家名将,臣以为此策可行,只是这三路军的将领,还需要谨慎选用。”

  王孝杰听到狄仁赞许,心下得意,面露骄矜之色。

  武则天暂时忽略了狄仁杰说的选将,兴致勃勃道:“怀英,朕有一议,奚人不可靠,西路军从奚人境内过,不如从突厥境内过。”

  “恰好你救过突厥吉利可汗的性命,他的大汗之戒就在伱手上,请你修书一封,遣使向突厥借道,你觉得可行否?”

  狄仁杰闻言一愣,旋即笑道:“当然可以,吉利可汗素来与大周亲善,借道一事,他多半会答应。”

  武则天满意地笑了,看向王孝杰:“孝杰,如此安排,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