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90章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即便是关乎国本的河防大事,在这一点上也不会有半点例外。

卫辰对此也早就看得明白。

因此,还是束水攻沙这样的救急之策更具有实际意义一些,至少能保沿河两岸的百姓几十年间不受河患之苦。

第225章 试点工程

高大雄厚的堤坝之上,卫辰三人静静伫立于此,眺望着不远处黄河,河涛轰然溅鸣声不绝于耳。

赵策英回身望去,但见堤高而城低,身后的密县县城犹如在井中一般,不由深感忧虑。

幸好有卫辰提出的治河良策,只要依照此策施行,密县百姓以后就不用再为了黄河而担惊受怕了。

赵策英当下就向卫辰拱手道:“老师既有此利国利民的治河之策,何不上书将此策献与朝廷,推行天下?”

卫辰笑着摇了摇头,赵策英还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哪里是那么好做的。

就是寻常情况下的整修黄河沿岸河堤,一旦大规模施行起来,也必须倾举国之力,调集沿河府县的物资和劳役方可。

而想要达到束水攻沙的效果,还要比以前多修一道内堤,各项耗费只会更多。

并且由于内堤逼河而建,汛期一起,很容易损毁,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修缮,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按照第一个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能臣潘季驯的经验,平均一千两银子,才能修成一里堤,可见河工之事到底有多么烧钱。

在大周,束水攻沙之策是卫辰首倡,并无先例可循,就算卫辰吹得天花乱坠,可究竟能不能行,除了卫辰以外,谁也不清楚。

即便是身为天子的赵真,也不可能一拍脑袋就让卫辰放手去干。

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势必要放到朝堂上,讨论再讨论,研究再研究,期间各种撕逼掐架决绝不会少。

眼下汴京城里正是夺嫡之争愈演愈烈之际,如果卫辰这个时候将束水攻沙的提案交上去,势必会引起发一场震动整个朝堂的大讨论。

原本纯粹的河工之事,很有可能将成为邕王和兖王两党争斗的牺牲品,而上书献策的卫辰也无可避免地会卷入夺嫡的漩涡。

这就远远偏离了卫辰离开汴京外任禹州的初衷。

事实上,卫辰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可以在赵真在位的最后这两年将束水攻沙之策推行到整个大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任期内能把禹州境内这三十里河堤修好,卫辰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当然,卫辰还有一个不足对外人道的想法,那就是将禹州的河防改造作为一项试点工程展示在赵宗全父子面前。

也正因如此,卫辰今日才特意将赵策英带到了黄河大堤上。

让他亲眼见到束水攻沙的效果,从而打心眼里认可这道治河方略,比卫辰费尽唇舌说一万遍都要有用。

这样等到日后真正大范围推行束水攻沙时,也能免掉许多不必要的波折。

在黄河边沿岸考察了半日,卫辰就带着赵策英和顾廷烨骑马赶回了密县县城。

虽然此次来密县主要是为了河工之事,可出来巡视一趟,密县县衙、县学、养济院这些地方,卫辰还是要去看一眼的,这

也是他身为知州的职责所在。

转了一圈,天也黑了,密县知县孙卓尽地主之谊,在县衙设宴,款待了卫辰一行人。

酒足饭饱后,卫辰屏退左右,单独留下孙卓叙话。

卫辰开门见山,将自己要在密县兴修河工之事对孙卓说了一遍,并大体介绍了一下束水攻沙的治河思路。

末了,卫辰面色严肃地对孙卓道:“孙知县,修河为今年第一要务,密县毗邻黄河,任务繁重,你可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啊。”

“下官明白。”

孙卓忙应声道。

虽然白天看到卫辰马不停蹄去巡视黄河时,孙卓就已经猜到了卫辰的想法,但听到卫辰绘声绘色地向自己讲解束水攻沙的原理时,孙卓还是十分诧异。

想不到这位知州大人年纪轻轻,对于河工水利居然这么了解,这劳什子束水攻沙,虽然孙卓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好像还真有些道理。

当然,就算没有道理,孙卓也不会违抗自己顶头上司的命令。

卫辰是知州,而且背景深厚,他怎么说,孙卓就怎么做,反正天塌下来,也有卫辰这个高个子顶着。

于是孙卓立马点头应诺,表示自己唯卫辰马首是瞻。

见孙卓表现得这么听话,卫辰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修河主要就是在密县境内,想要修好沿河的三十里堤坝,没有孙卓这个密县知县配合可不行,卫辰总不能时时刻刻都守在堤坝上。

之后,卫辰又与孙卓商议了征发工役之事,按照卫辰的设想,这一次不会强制百姓入役,而是在密县和新郑雇役三千人。

修河主要就是二月下旬和四月中旬,两个月,结一两七钱银子工钱。

这待遇已经相当好了,在禹州给大户人家打工的佃农也赚不了这么多钱,而且还有官府包办伙食。

当然,州衙方面的支出相应地也大了许多。雇佣民役的钱还算不了什么,修堤所用的各种物料的钱才是大头。

按照卫辰幕僚方渊的粗略估计,两个月修成三十里的河堤,一共要撒出去大概三万两白银。

这已经抵得上一些州县一整年的赋税了。

卫辰现在也是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才敢把摊子铺得这么大,放到他刚到任禹州那会儿,只怕还没修个一里堤,州衙财政就要宣告破产了。

当然,州衙现在虽然有钱了,可这些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卫辰深知底下这些办事的官员有多么贪婪,如果不严加督责的话,只怕这三万两河工银拨下去,最终落到工程上,一万两都不会有。

因此,卫辰也是毫不留情地提前敲打了孙卓一番,丑话先说在前头,免得到时候查出来了,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孙卓瞧见卫辰不假辞色的模样,当即意识到卫辰对河工之事的上心程度,不由有些诚惶诚恐。

以卫辰的出身背景,对付自己一个小小的县令实在是太简单了,倘若自己真敢对河工银上下其手,下场必然会极为凄惨。

还是小心谨慎为妙。

卫辰瞥见孙卓战战兢兢的样子,澹澹一笑,一边拿起巾帕擦手,一边沉声道:“第一笔银子三日后就会拨到你账上,明日就开始动员县中民役,务必要将告示贴到各乡各里,若是百姓不识字,那就安排专人读给他们听。”

孙卓当即起身离席,躬身作揖道:“下官谨遵知州大人教诲!”

第226章 行硪唱号

二月下旬,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后,禹州大兴河工。

二月二十二正式动工这一天,密密麻麻的人群从河边一直排到了大坝下,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虔诚。

兴河工之前,先要祭河。

黄河祭祀始于夏商,盛于隋唐,到了大周,河患频发,官方和民间对于河神的敬畏和崇拜愈发深厚。

沿河两岸随处可见供奉河神的庙宇,朝廷还对河神封官封爵,命地方官年年祭祀。

禹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此时此刻,密县城外三十里的河岸边,一名老河工正赤着上身、头戴柳条圈,手捧信香,带着数千名民役,面朝大河以最隆重的大牢之礼祭祀河伯。

卫辰不信鬼神,但心中始终对自然存有一份敬畏,因此他并没有嘲笑这些河工的愚昧与无知,而是站在不远处,静静地望着眼前这一幕的发生。

祭河仪式完成后,卫辰来到河边,与河工共行奠基之仪,并召集众人训话。

这一系列走过场的仪式,卫辰在科考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当时他常常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繁文缛节。

可今天回过头去看,却有些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观点。

唯有慎始,方能敬终。

行大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形式塑造出庄重的仪式感,如此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认真对待此事。

当知州卫辰亲手将一锹土铲入小车内,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和掌声,众河工按照事先的安排拿起工具走上堤坝,抡起膀子埋头苦干。

至此,天佑七年的“禹州河防改造工程”终于在一声声嘹亮的号子声中正式动工。

卫辰带着赵策英和顾廷烨等人以及一众密县官员,来到了河滩上巡视。

从广阔的河滩上放眼望去,但见数千名光着上身的汉子正热火朝天地在堤边干活,阳光将他们古铜色的肌肤照得发亮,透露出一股阳刚之美,场面蔚为壮观。

而就在卫辰几人不远处,八名汉子正围在一起“行硪”。

所谓的硪,通常是一块圆形的大石头或者铁质的饼状物,重量在几十斤到百余斤不等,周围系着若干根绳子。

而行硪,则是打夯的一种形式,广泛使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用于修堤筑坝的时候夯实地基。

其原理就是众人协同操作,将石硪提起离开地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放下,利用石硪自身的重力和人的牵引力平稳落地,将虚土夯实。

行硪讲究的就是一个团结协作,彼此之间的配合极为重要,是硪打不打得好的关键,因为每次行硪前,都有领唱人慢唱指挥,众人跟着应号。

卫辰自小生长在江南,还是第一次看到这黄河岸边行硪唱号的场景。

只见围着石硪的八名汉子各自弯腰曲背,双手紧紧抓住绳索,而后负责领唱的号头开口高声唱道:“高高山上一座

楼!姐妹三人比梳头!”

众人跟着齐唱:“吆吆嗨!”

一边唱,一边合力将石硪高高抛起,石硪在半空中停滞片刻,然后重重砸实在夯土里,发出轰地一声巨响,震起一片尘土。

“老大梳个盘龙须,老二梳个舞凤楼!”

“吆吆嗨!”

“剩下小三没啥梳,梳个狮子滚绣球!

“吆吆嗨!”

“绣球滚到东海洋,挡住黄河不让流!”

“吆吆嗨!”

……

行硪号子时而豪迈,时而诙谐,时而庄重,时而活泼,八名汉子袒胸露背,青筋暴起,喊声震天,动人心魄。

铿锵有力的硪工号子伴着满地烟尘,与滚滚黄河水一道,缓缓飘向天际。

石硪每一下落地,在一旁驻足观看的卫辰就觉得自己的心也被震撼了一下,久久难以平静。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黄河泛滥成灾,给两岸百姓带来了难以尽数的苦难,但苦难并不能打倒他们,反而铸造了他们苦中作乐、坚韧不拔的灵魂品格。